技术是力量,消费是力量,被看见也是一种力量。
中国的村子外面,似乎总有一条没人管的烂路。
下场雨就坑坑洼洼,走过就满身泥巴,天晴了也要晾三天才能通路。
老话里讲,要致富,先修路。烂路分开了大城与大乡,分出了贫富和落差。
直播带来了流量,被看见是一种力量。
一夜之间,大山被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看到。大巴一车车拉来游客网红打卡,直播电商让土特产装满货车,越过山岗。
记忆中,那条好像永远走不出去的泥巴路,迅速被沥青水泥填平。
直播到底有什么魔力,能深刻改变一片土地?
这或许是很多人最微小,也最深刻的印象。一条出路突然打开。
出路
山东潍坊寿光,「中国的蔬菜之乡」。
一千多年前,
贾思勰
在这里编撰出《齐民要术》,为农民带去生产的知识和技术;
如今,寿光每年输送900万吨蔬菜,在无数卡车的轰鸣声里,运往全国200多座城市的餐桌。
在众多先天禀赋不足、传统产业萎靡的县域城市,能有一个成功转型的特色产业,称得上幸运。
寿光人不一样。土地上劳作了一辈子的人,悟到真要摘掉贫困帽子,成为农业转型的示范地,不能等老天爷垂青,而要靠技术改变生产力。
「技术」两个字,在寿光变得具象化。
三十年前,寿光人率先用上了大棚,解决了中国北方冬季的蔬菜供应问题;今天,寿光人拥抱直播电商,用手机连接全国的农业供应链和消费者。
在春季,大棚里的温度就超过45℃。
主播就架着手机蹲在大棚里,背后是成堆的蔬果丰饶。
把水果一把掐下来,两三刀削皮,手一掰,直接塞进嘴里,在汁水满溢里喊一声“真甜”——这是主播们直播带货的密码。
纯朴的吃播,更能让屏幕对面的消费者相信,这是新鲜、不打药、好吃的优质水果,才卖得出更高的销量。
2023年,寿光电商零售额超61.7亿元,有1642家电商企业,其中不乏有正德、鲜馥等年销量破5000万的农业新品牌。
小城市要发展直播电商,最大短板是直播人才稀缺。
而地方是不是振兴了,一个关键指标,就是看人口是否回流,年轻人愿不愿意扎根。两者只有结合,才能形成良性的闭环。
2022年,寿光组建了直播电商基地、电商协会、新媒体协会,每年几千场培训,为农业输送电商人才。
城里读书打工的年轻人,开始回到寿光的大棚里。他们被称为
「新农人」
,手机和直播是他们的新农具,施展自己关于带货的知识和技术。
村里的标语从肥料电信太阳能,变成了学习直播电商致富。
2021年,一位叫「大硕」的网红,用土味喊麦「山东菏泽曹县NB,666」,把这座鲁西南小城喊上热搜。
北上广曹深,山东丈母娘只认曹县女婿;
宁要曹县一张床,不要上海一套房;
山东不能失去曹县,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
山东菏泽曹县,是中国网络地理的
「宇宙中心」
。
随着诸如此类的段子风行,巨大的关注度涌向曹县,「宇宙」坍缩成一个永不眠的「直播间」,一切皆有可能。
2023年,曹县的直播销售额超30亿元,卖出了4700万件商品,本地注册的“百万大V”有19人,直播账号超8000个。
直播电商,或者说,消费者的兴趣,最终造就了曹县的汉服产业。
汉服,作为传统中国的服饰文化,与当代中国人的国潮、新中式、文化自信,形成了一种共谋。
对曹县来说,兴趣消费与直播带货的化学反应,是一种更具象化的力量。
在2021年底,鲁南高铁山东段通车,宇宙中心的曹县进入高铁时代;
新的商住楼拔地而起,房价迅速窜了一截,成为财富流转最直观的景象;
新改扩建学校近200处,县人民医院升为「三乙」,八车道的新主干路通车;
直播有什么魔力,让城市的格局、人口与资源的流向,全部为之变化?
过去分散在曹县几个村寨里,以家庭作坊、夫妻店式的服装生产模式,迅速被几十个产业园、生产工厂、直播基地、仓储中心等一条完整的直播电商产业链改造。
每天,10万人在曹县醒来又睡去,围绕汉服产业链工作与生活。
在中国,有1.4亿人要钓鱼,每十个人就有一个。
钓鱼,这一古老而又饱含哲思的运动,见证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迁:从远古渔猎文明的智慧,到唐宋时文人垂钓的雅趣,再到“一人一竿,一坐一天”钓鱼佬的奇妙世界。
山东威海,是
「中国钓具之都」
。
中国生产了世界上80%的渔具,其中七成出自威海。在2022年,威海渔具产业的年产值就突破了500亿元。
每个百亿级赛道的诞生,必然契合了某种消费大潮,或者颠覆了原有的商业模式。
对威海来说,答案是这里有最懂钓鱼佬的一群人。
过去40年,威海人最开始承接日本产业转移,开始有了鱼竿代工厂;之后,威海自主发展碳纤维等材料技术,诞生国产渔具品牌;到今天,威海人在直播间与天南海北的钓客对话,成为「中年男的心灵港湾」。
和渔具产业一同高涨的,是当地人的收入。
威海人口不到300万,在2023年,当地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是46638元。而渔具产业的主播们,月薪平均在1.3万元以上,本地渔具工厂纷纷自建品牌。
王梦娟当上「巧渔夫」的主播前,在本地的工厂和仓库工作,月薪大概是5000元。如今,她每天直播5小时,与几个主播轮流出镜,月薪有两三万。
永不眠的直播间里,总有一面墙是直播大屏。屏幕上,实时呈现着直播间成交金额、直播流量、观众评论、热门产品等数据流。
只有数据的增长,才能让他们安心。数字跳动之间,是一条新出路。
沉淀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但凡能叫出名字的地方,路边至少有一个架着手机直播的人。
如果是上热搜的地点,还会有千百网红去直播,现场没地方下脚。
直播,已融入城市的微观肌理,成为一种独特的景观。
据统计,2017年以来,至少52座地级以上城市登上热搜,有资格称一声「网红城市」。同时,「宇宙中心」曹县、《狂飙》拍摄地江门、「村BA」所在地贵州台盘村……这些小众城市、县域乡村更是借助直播,突破了先天禀赋的桎梏。
泼天的富贵,让「打造城市IP」成为一门显学。
尤其最近一年,情况出现明显变化。从淄博、哈尔滨、天水到阿勒泰地区,接连爆炸式出圈;全国各地的宣传文旅部门,花样百出投入抖音短视频和直播。
这与早些年,成都、西安、重庆、长沙等城市的传播方式迥然不同。各地在视频直播、文旅消费、造梗造势上,显得更积极作为,也更成熟和流程化。
深究背后的原因,是房地产和土地财政的下滑,万亿级资金退潮,地方政府需要立竿见影的经济
「强心剂」
。而社交媒体的直播繁荣,给了大小城市一条明确的出路——用流量以小博大,迅速带来收入,展示服务水平。
但是,
直播的洪峰过去后,网红城市又归于沉寂。
「房价白菜化」的鹤岗一夜爆红,能改变资源型城市的命运吗?「冰雪世界」外的哈尔滨,如何引领东北振兴、传统老工业城市转型?
泼天富贵的花期,变得越来越短了。
喧嚣过后,人们才能静下来反思,网红如何才能长红?流量能否沉淀为留量,流入地方产业,增厚经济的根基?
直播间里爆火一分钟,背后是产业带十年苦功。
曹县在爆红之前,身上已有“垄断日本90%的棺材”,“占据国内七成演出服市场”,“生产三分之一汉服”等光环加持。作为有名的电商县,曹县一直藏身聚光灯的幕后。
当地做汉服产业的人回忆,2021年「宇宙中心」那波关注来得太突然,其实也没有太好被产业利用。这是大多数网红城市的困局,流量无法沉淀。
曹县不想只是宇宙中心,而想成为服装中心、汉服之都、马面裙之城。
曹县迅速建了40个直播间基地,一个基地,就是一个完整服装生态。
基地里除了标配的几十个直播间,还整合了汉服展厅、生产、设计、供应链、物流等配套资源。
目前,曹县有近1.4万家汉服网店,2282家汉服上下游企业,1084台印花机,3758台绣花机,上万名直播工作人员,10万人从事汉服产业。
等到2022年,「向医疗队赠送汉服」、「迪奥抄袭中国汉服」等热搜事件时,曹县汉服产业已经能捕捉潮流的动向,并快速响应,进行规模化的汉服生产。
过去十年,中国汉服爱好者的人数增加了30倍,已有近1000万人。这已不算“为爱发电”的小众圈子,而是个有潜力的百亿级产业。
曹县打造的汉服产业集群,从源头的纺线、布料,到工厂的高精度纺织工艺,再到电商直播间,通过中国制造的规模化红利,把汉服的价格打了下来,并通过原创设计,让传统服饰更加世俗化。
年轻人披上一层汉服,是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复兴,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具象。
经过直播电商的打造,消费者对汉服的想象,也通过数据反馈,反向传导到曹县的产业集群,从而出现更符合当下口味偏好的设计。
2024龙年春节,马面裙成为网络上的大爆款,曹县就是幕后最大推手。
曹县在两年前,就注意到明星、博主在穿马面裙。在2023年,马面裙的抖音热度已经高涨,全国的批发商都来进货,曹县的汉服产业集群向马面裙倾斜。
春节的2个月,曹县卖出了5.5亿元的马面裙。这是前几年产业升级,在潮流涌来时开出的一个结果。
如果只看数据,从2021年到2023年,曹县汉服产业的年销售额从40亿元涨到72亿元,占全国汉服市场的40%。而如果细看市场,在完成了汉服从小众到
世俗化
的改进后,曹县也开始诞生品牌,开始制作精美刺绣、更高价值的汉服,打造「中国人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