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Vista看天下
《Vista看天下》唯一官方公众号,这里有最好看的新闻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文先生说  ·  让老师交护照成了常规操作? ·  2 天前  
文先生说  ·  让老师交护照成了常规操作? ·  2 天前  
央视新闻  ·  “钱塘江同志”࿐立功+1+1+1+1+1࿐ ·  5 天前  
新华社  ·  ​我国华东地区发现鱼类新物种 ·  1 周前  
人民网  ·  恭喜!他求婚成功! ·  1 周前  
新华社  ·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提示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Vista看天下

拍出这个岛的丑陋,台湾人都应该感谢他

Vista看天下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6-12 20:30

正文

6月11日晚,台北101大楼原本预定的紫色外墙眉灯,变成了素白色:顶冠亮起“看见台湾”4个字,并于59、60楼的LED出现“看见台湾 永远的齐柏林 Green On”字样。


齐柏林何以获此殊荣?


6月10日中午,台湾地区纪录片导演、知名航拍摄影师齐柏林,在台湾东部花莲《看见台湾2》空中勘景作业途中,因直升机空难意外,与机师助手一同罹难。


2013年,齐柏林凭借《看见台湾》这部纪录片,不仅取得了2亿元新台币的票房,还拿下了第50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也是因为这部影片,人们得以第一次看到台湾地区最真实的生态面貌。


畅销书《我们台湾这些年》作者廖信忠说,一个人热爱自己工作的最极致,莫过于他热情影响身边的人,进而影响了社会舆论。齐柏林的意外离去,令人错愕之余难免遗憾。


齐柏林。(网络图)


我(作者廖信忠,下同)从小喜欢看些风景图册,对“齐柏林”这个名字印象深刻,一直以来都以为是个艺名或外国人,偶尔会觉得这名字跟当年那艘坠毁的飞船同名,好像怪怪的;总之,当年,他的照片让我换了个稀有的角度看台湾。     


2004年,台北的中正纪念堂办了一场摄影展,我刚好在那当兵,抽空去看了一下,摄影者属名齐柏林,也是航拍台湾,只记得照片里颜色鲜艳亮丽,视觉张力非常强。但十年之后,我看到齐柏林先生的访谈录,才知道那次摄影展他的重点在“河川污染”上,那些丰富的色彩,其实都是污染,只是就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当年大家都觉得这些照片亮丽好看,原来民众对这些五颜六色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2009年的八八风灾让台湾人印象深刻。多处洪涝、山崩与泥石流,造成包括高雄县山区小林部落遭“灭村”,474人活埋,共700人死亡,是台湾地区五十年来最严重的水患。八八风灾之后,台湾人才惊觉,原来这座看似青山绿水的宝岛,其实已经千疮百孔;过去经济奇迹光环掩盖下的环境破坏,已经超过可控制范围。


每次台湾风灾或地震之后,总能见到齐柏林先生的图片摄影,但他自述,八八风灾的惨况让他心里深受冲击,觉得过去那些风灾真的都微不足道。从那时候起,他就想要拍一部有关台湾岛的纪录片。


齐柏林先生原本是公务员,当时再过两年就能顺利退休、领优渥的退休金,他却为了一个纪录台湾的心愿,提前辞职。


他开始凑钱,拿自家房子去贷款,一边拍一边还要接其他商业拍摄,花了三年时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看见台湾》这部航拍台湾的纪录片。


他的辛苦有回报,这部纪录片于2013年11月1日上映,第66天票房超过2亿新台币大关——在本土电影长期不受重视的台湾地区,一部纪录能有这种票房简直是奇迹——并在当年,获得第50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




换个高度看台湾




惯常见到的航拍纪录片或宣传片,经常都是大美山河,可是很少人想到,没有被拍到,或着根本不希望去拍到的那一块,通常就是“伤痕”;美丽的山河之外,有着伤痕累累,破败、难堪的事实。所谓“家丑不外扬”,等到爆发的那一刻前,都好像这些事不存在似的。     

《看见台湾》开头,看上去和之前那些并无二致。齐柏林先生也用一种“上帝视角”展现了台湾:从皑皑白雪的中央山脉,到热情的垦丁南湾海——纯静,绝美而神圣,你会以为它是一部宣传台湾的风景片,甚至怀疑连看90分钟会因审美疲劳而睡着。


待你陶醉在优美的风景里,很快,画面带到高山公路,一辆辆驶往观光景点的游览大巴,“公路在山林间画上一条最短的直线,却也切断山坡原本的自然纹理和结构,于是路逢雨必断”,观光客只想到高山寻求心灵的震撼,却不知道脚下的恐怖,“他们的脚下,早已是险像丛生的塌方和裸露出大片岩体的碎石。” 


画面也带到高山农场——这些台湾人从小在课本上读到”人定胜天”的地方,经过千百年才长成的参天大树,对人类来说,当然比不上高收益的高山茶,以及本着“高一寸就甜一分”的高丽白菜,“浅根的植代替森林占据了山头……冲刷下来的泥土石块,阻塞了水库,堵住了溪流,河道干涸了……”观众看到,高山裸露的土地,就如同一块块丑陋的疤。


画面再带到台湾的海岸,伸出的码头,水泥的屏障,改变了海水翻滚的节奏,本来美丽的海岸线受到侵蚀,不断后退,却又使人不得不搬来三棱形的消波块防护海岸;台湾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美丽岛,人类却筑了水泥围墙自绝于海洋,台湾本岛海岸线总长1140公里,据统计竟然有超过五成因筑海堤、渔港等因素水泥化。


片中,观众还能看到在森林中挖泥土硝石加工为水泥,留下了残破不堪的山河,还有那些又红又黑的污水,不断地排到海里;也看到海水养殖场因超抽地下水而地层下陷,海水入侵,原本的一座座坟头成为一个个小孤岛……各种触目惊心的画面,是一米多的目视高度无法体会的恐怖景象。




正视“家丑”




在《看见台湾》这部片里,没有主角,航拍中出现的人,都如蝼蚁般在大地上行动着,我们经常以为自己很特别,与众不同,却忘记我们都是芸芸众生,正如片子里旁白提到: “为了后代的子子孙孙,我们没有权力在这块土地上放纵无穷的欲望,因为我们只是短暂的停留,我们只是过客”,我们经常在说“造福子孙”,似乎经济搞得好让后代过上优沃的生活就是造福他们了,可是我们又短视近利、用掏空山林海河的方式发展经济,搞得山林破碎,千疮百孔,留了一笔环保烂账给下一代收拾,这真的是造福子孙吗?


齐柏林先生所做的,就是敢于正视这些”家丑”,毕竟绝大多数人没有机会像他一样,经常从高处看台湾。作为航拍摄影师,他认为自己有这使命感,把他所看到的现象呈现出来。而《看见台湾》上映之后,很多人第一次这样“看见台湾”才深刻体会,片里所呈现的问题,根本就在自己身边,与自己切身相关。


越来越多的人被齐柏林先生的热情感召,进而影响了社会舆论。今年6月8日的《看见台湾2》记者会上,齐柏林还信誓旦旦表示,将到更广的范围拍摄,“期望带给台湾人更高度的视野,而不是在岛上小确幸”,毕竟,环境问题是普世问题,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置身事外。


他最终为了台湾这片他热爱的大地鞠躬尽瘁,令人错愕之余难免遗憾。大部份优美的航拍画面,都是摄影师冒着生命危险拍回来的,齐柏林先生多次提及他航拍工作中面临的危险,所以每次飞行之后,他都会走下直升机,到机前,朝着正副驾驶,深深一鞠躬。


可惜,他这次无法平安降落。


齐柏林航拍摄影。(网络图)




“环保问题即政治问题”




齐柏林先生多次在访谈中提到:环保问题即政治问题,每个环保问题背后,可能都是政商间盘根错结的利益纠葛。从某个角度来说,《看见台湾》是部与台湾地区当局对话的纪录片。这部片上映后好评无数,也得到各级官员的关注,当年马英久特别邀请片方到“行政院”电影室放映,一同观影的还有当时的副领导人吴敦义、行政机构负责人江宜桦及所有“内阁”成员。事后,江宜桦在半个月后就宣布成立“国土保育小组”,对片中所提到的问题一一检讨提出改善方案,只不过一年后江宜桦离任,人息政亡,这小组差不多也成了鸡肋小组。


在当今的台湾地区,高喊“爱家乡”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正确,所以每到选举的时候,常见政治人物纷纷表态自己“爱乡土”,并指控他人“不爱家乡”,可惜嘴巴上喊口号的太多,真正以行动默默做实事表达对乡土热爱的,反而不被社会所看见。


过去台湾地区的环保运动大多是环保团体揭露环境问题,若不是亲历者,绝大多数民众都觉得这些事离自己还很远,甚至很多城市中产阶级将那些乡下的抗议者视为刁民。


就在几天前,因2013年《看见台湾》影片揭露高雄后劲溪遭污染而被重罚的日月光公司,官司最终胜诉,可以拿回一亿多新台币的罚款;还有片中提到的太鲁阁地区水泥厂,仍在继续挖矿,山头越来越平;这几年水库集水区开发松绑、环评修改等一连串事件,让人颇失望,不免觉得蓝绿在环保这块,都是说一套做一套,最终只能靠民众真正意识到切身利益受损而起身抗争,形成压力才会有效改变。


齐柏林先生将《看见台湾》的公映版本便宜卖给台湾当地的学校,免费赞助给偏远地区学校,就是希望下一代人看过这部片,长大后不会去做伤害环境的事,希望到时候还不晚。


“我们因为看不见,所以从来不知道害怕”,不换个更高的角度看自己,看我们所处的环境,难免陷入自我中心的迷思,都忘了自己的渺小,自己只是这块土地的过客。


齐柏林通过航拍完成的影片《看见台湾》,受到全台湾的热捧。(网络图)


扫描二维码,可订阅智库>>>




更多智库内容




智数 | 世界人民怕什么?欧洲人怕失业,美国人怕恐袭,你知道中国人最怕什么吗?


对国家未来最自信的中国人民,担心的问题也是最与众不同。>>>


观点 | 用科学给巫术化妆,朱清时院士还真是一把“好手”


“真气是真实存在的,修炼真气让我获得极大快乐。”这种奇葩言论,竟会出自一个颇有影响力的院士之口,我们身处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魔幻时代?>>>


下载微刊APP,试读政商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