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如果我问你如何理解 would / should / might / could这几个词?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认为它们仅仅是 will / shall / may / can 的过去式。
当然,这没有错。中学老师也一直是这样教的。但是
如果你仅仅认为前者是后者的过去式,那么就大错特错了!
举个 🌰:
你和外国朋友出去玩,奈何天气不好,外国友人向你抱怨的时候大多会说
The weather
could
be better.
这里的 could 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为 can 的过去式,否则意思就变成了「天气过去可以更好点儿」。
再比如,如果你问一个外国人如果工作遇到难题怎么办,他多半会说
I
would
ask for help.
同理,这里的 would 一定不是 will 的过去式。
可见,把一组仅仅理解为另一组的过去式形式是狭隘的——既然如此,我们又该如何重新认识这两组词呢?
1.
首先,我们从整体来认识这两组词。
上面两组词汇在英语里面统称为情态动词(modal verbs),常见的总结如下:
且不论谁是谁的过去式,只要情态动词在句子中出现,都有两个本质:
表明了说话人的某种主观态度(attitude)
动作是「未发生」的
(请默念三遍上面两个bullet points再往下看~)
看例句:
I
can
speak English.
我会说英语。表示「能力」,会说,但是并没有说,speak这件事情「未发生」。同时,这是说话人自己的主观态度。
I
will
go to work tomorrow.
这句话是一般将来时。相对于说话的时间点,去这件事情还「未发生」,同时表现了说话人一种肯定的态度。那么,如果把这句话改为过去式 I went to work yesterday
或者一般现在时 I go to work everyday,两句里面「去」这个动作都「真实发生了」,自然就没有任何情态动词的出现。
May
I use your phone?
表示说话者的请求,但是用这个动作并「未发生」。
You
must
stop if the traffic lights are red.
看到交通灯「一定要」停车。说话人用告诫的态度,同时意味着stop这件事「未发生」。
这意味着,当我们使用情态动词时,说话人都是在表明自己的一种「主观态度」,对「能力」,「可能性」或者「责任」等等的判断或者期待,而这些判断或者期待实际上都还「未发生」。
2.
既然所有的情态动词都具有上面的两个本质,那么我们如何区分 would / might / could 和will / may / can呢?
首先,would / will, might / may, could / can 确实可以表示过去和现在的差别:cou
They said that he
would / might / could
do it.
They say that he
will / may / can
do it.
可是,它们之间往往也可以表示在同一时间下的同一件事情,例如我问你要是突然有人打你,你回答说:
I
would
run. -> 更加委婉,提供一种虚拟的「可能性」。
I
will
run. -> 更加确定,提供一种更加确定的可能性。
两者的差别不在于时间点,而在于说话人的态度差别上,will 更加确定,有大的可能性,相当于说「我绝对会跑」。相反,would是很不确定的,提供一种虚拟情况下的「可能性」,相当于说「我大概会跑吧」。
这种说话人态度上的一虚一实,同样适用于 could / can, might / may, should / shall 之间的差别。你对比一下这两个句子,能感觉出来说话人主观的态度的不同吧:
I
might
do it.
I
may
do it.
3.
既然你现在明白了 would, might, could, should 等并不一定只表示对过去事情的「态度」,同样可以表明对现在和将来的「态度」,那么如何区分二者的时态呢:
由情态动词之后的动词来区分不同的时间点:
I would/should/might/could have done.
I would / should / may / can do that.
其实,无论是过去,现在,将来,过去式的情态动词would, should, might, could等常常表示一种虚拟情况的可能性,一种假设。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认为他们都是虚拟语气。你同意吗?
相关阅读:
为什么这样可以让你的口语更礼貌?
在公众号后台回复「麦克米伦」下载英语7000高频词单词卡。
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考研」下载考研真题6744高频单词卡。
根据你的兴趣,点击下方图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