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都说:这个世界很大,也很精彩。可是,身边有一些小伙伴觉得,那些没有见过、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既陌生又充满诱惑,ta们想要尝试,却又感到隐隐的恐慌。今天故事里的小库就是这样,她习惯于自己的舒适区,却也憧憬着外面的世界。她能鼓起勇气走出舒适区吗?换作是你,你会怎么做?
01
你大概很难想象一个人待在吃省,却从不品尝当地美食。毕竟在广州上几年大学,每天捕猎各种当地食品,是不少人的梦中美食生活。
我认识一个人,在广州待了半年了的时候,却连一般的肠粉都没吃过。她不是吃了几次不喜欢就不再吃了,而是从来没试过。
这个人是我在广州读研时的同学,小库。研一刚入学的时候,我们一起去隔壁美食城吃了几次饭。这美食城一带有很多家做学生生意的小餐馆,价格便宜又卧虎藏龙的,在附近也算有点名气,不少人毕业后还回来吃,我至今也甚是想念。
但是我注意到,小库每次去那里都是吃一家东北店铺的饺子,而且基本每次都是香菇猪肉馅。偶尔换一下口味,就是点个香菜猪肉馅的。
一次,我忍不住问她:「你怎么每次来这都吃饺子啊?」
然而她回答:「我没有每次都吃饺子啊。」
这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吗?于是我详细说出了她上次是大约哪天吃的,上上次,以及上上上次……不止这样,除了上上次吃的是香菜猪肉馅的,其余几次都是香菇猪肉,基本连吃什么馅都不变。
她像是刚刚意识到了自己每次都吃一样的,回答我:「不想吃别的。」
「为什么啊?」我问。言外之意是,你看我都快把这里的店铺吃了 1/4 了,你不馋吗?
最后她憋了半天,看着我的牛肚汤粉说:「不想吃不熟悉的食物,觉得……危险。」
啥?
危险??
吃牛肚汤粉危险???
02
过了一阵子渐渐熟悉之后,我发现她觉得「危险」的事太多了。
我们选课的时候,我和其他几个同学选了一个编程课。听说这个课比较难,毕竟我们这个专业的基本都没有编程基础,有可能会觉得不熟悉、不擅长。小库没选这个课,我起初以为她是不感兴趣。
然而我发觉,上课回来,她有时会表现出对我在做的作业很是感兴趣的样子。
再就是,小库基本只听欧美流行音乐,因为中学时候看《老友记》等美剧启蒙,里面的插曲她听得多了,就自然听起了欧美流行。我发给她几首我喜欢的金属乐歌曲,她没什么反应,于是我问她:「你不喜欢啊?」她回答我:「还好吧,没听过这种的,不适应。」我又给她推荐别的风格的音乐,她的反应也都差不多。我看出她不想再吃我安利了,也就收手了。
然而,当我和班里一个文艺女青年讨论那些她没听说过的音乐的时候,我似乎又看到她一脸羡慕的样子。
又有一次,我们去书店,我看见她流连于旅游书籍区,于是我提议暑假去台湾玩,在校生办入台证很方便。但她一脸为难,告诉我不想去。
我问她:「为什么啊?」
她回答我:「觉得会碰到不可预测的棘手的事情。」
「那你对台湾感不感兴趣?」我追问。
「……感兴趣。」她回答,「想以后再去。」
也认识她这么久了,觉得自己看出点端倪、讲话又很毒舌的我直接说:「其实你就是害怕迈出舒适区吧?」
这对当代青年来说是个很强的指控了,小库当场愣住了。她大概很想反驳我,但没说出话来。
03
不过这是三年前的小库了。如今的小库变了太多,从前那些待在舒适区的事情也变成笑谈了。现在我们两个经常开的一个讽刺玩笑是这样的。
我发给小库这个微信表情。
我:它每次都吃饺子,你猜猜它吃的饺子是什么馅的?
小库:难道是香菇猪肉馅?
当然,小库不是一天变化的。这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小库起初只是为了自证不是个害怕迈出安全区的怂货,而强行咬牙和我一起去吃了螺狮粉——然后没吃几次就爱上螺狮粉了。后来她经历了很多个类似的「咬牙试试」的时刻。
现在,对于过去,她说那时候的状态挺安全的,也挺无聊的,但刚接触一个不熟悉、不习惯的事物的时候,又挺难受的。她还说:「其实我现在也不是能毫无阻力地完成这个过程,只是能推一下自己尝试一下、适应一下。」
我很熟悉喝咖啡的人的进化路径,基本大家都是这样的:加糖浆的拿铁——拿铁——美式加奶加糖——美式啥也不加——手冲。
手冲很好喝,花香、果香、坚果香……或清爽或馥郁的风味都在里面,不是加糖浆的拿铁能比,这件事是公认的。但基本所有人一开始喝手冲这种清咖的时候,能喝只有出来的酸苦味。红酒也是一样,最初不会品尝的时候,也是只有酸苦味。
潜在的巅峰体验在那头,中间有个长长的不舒服的过程。
但这个过程,你是绕不过去的。
封面和插图:Naomi Wilkinson
◆ ◆ ◆
你经有过什么体验升级之后,就再也不回去了的经历?
◆ ◆ ◆
如果你对今天的话题感兴趣,还可以看这些……
《来都来了》特辑:迷航寻梦
换一种活法,其实真不简单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