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家-腾讯新闻
精选大家文章,畅享阅读时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年文摘  ·  她悄悄凉掉,《甄嬛传》也救不了 ·  昨天  
读书杂志  ·  旧锦新样|翟永明:回文无尽是璇玑 ·  2 天前  
周国平  ·  失去才是生活的本质 ·  6 天前  
Kindle电子书库  ·  地震10年后,阿来为汶川人民写下了这段安魂曲! ·  4 天前  
人间theLivings  ·  重金寻犬,价格是两条人命 | 戏局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家-腾讯新闻

龍昇:1960年代,人们怎么花外汇券

大家-腾讯新闻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8-26 16:33

正文


文 | 龍昇


在计划经济时期,发行过五花八门的票证,粮票、油票、肉票、糕点票、糖票、鸡蛋票、豆制品票、烟票、火柴票、肥皂票、布票、棉花票、毛线票、工业劵及并不是按户口本发行的自行车票、缝纫机票……从柴米酱醋盐到针头线脑、历年历月、全国各省市发行的各种票证估计有数十上百万种。

有些票证不是一张印刷的纸片,而是限量计在户口本、购粮证、副食本上的,比如你上副食店打了二两芝麻酱,售货员会在副食本上记明并盖章。有些票证是补助给老红军、老干部、外事工作者、干重体力及危险工作的一些特殊的人群和产妇初生儿的,比如有种“高级知识分子补助油票”,俗称“高脑油”。

这些票证发行期间,也有些不要票证的“高级点心”“高级糖”在市场上出现,它们高级不到哪去,但须出高价。记得当时京城流行一首儿歌:“高级点心高级糖,高级老头上茅房。茅房没有高级纸,一擦擦了一手屎。”它的前两句基本一致,顶多将老头改为老太太,后两句则变化多端。

计划经济时期,还对有侨汇来源的归侨、侨眷们,发放过简称为“侨汇劵”的“侨汇物资供应证”或“侨汇商品供应证”。1950年代初,一是有海外封锁,二是国内有一种视接受外汇的人为吃剥削饭及与资产阶级划不清界限的观点和措施,使得侨汇逐年减少。

侨汇不仅是归侨侨眷赖以为生的保障,也是新中国初期的外汇来源之一,它的减少引起侨委和国务院的重视,最后出台了保护侨汇和鼓励侨汇的政策和命令。侨汇来到了,但国家在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粮棉油等生活物资是定量计划供应,归侨侨眷有钱了还是买不到更多的东西,于是出台了根据侨汇数额发给侨汇劵,凭劵可在华侨用品商店或指定商店购买一些紧俏物资和商品。侨汇票证似以福建省1958年发行的为先河,全国性的发行是在1960年。

以北京为例,记得最早的华侨用品商店开设在华侨大厦内,相当一个小卖部规模。没多久,东长安街青年艺术剧院隔壁出现了正规门脸的华侨用品商店。在自然灾害最甚时,那里的商品是玲琅满目令人羡慕的,不要说国产自行车,进口手表也是有的,我在那里买到一双绿色胶底的白网球鞋,登在脚下很惹人注目。

那侨汇劵是百元、五十元、十元乃至更小面值的一大张纸,上面印着不同数量的商品劵、侨汇粮票、侨汇油票、侨汇肉票等。可以撕下来单独使用。凭商品劵可在侨汇商店购买轻工业品,那些粮、油、肉等劵票则要去指定的粮店使用。记得最早去的是东单北大街路东的一家粮店,后来多了好几家,比如宣武区的虎坊桥粮店。那些侨汇劵票有时会根据当地供应情况增加些新品种,比如文革前不久的油票可以购买花生米。我家有侨汇,曾受惠于侨汇劵,也曾以其帮过亲朋好友左右邻居的小忙。

发行侨汇劵好像是侨委的一位女科长提出的建议,但就在福建发行首批侨汇劵时她却因此受到了批判和下放劳动改造。文革起,我从北京到了新疆,那之后北京和各地的侨汇劵好像废止了一段时间。文革终,侨汇劵又重新得以发行,那因建议发行侨汇劵而又受批判改造的女科长也被平反。那两年我在新疆乡镇邮局取侨汇时又得到了侨汇劵,但购买侨汇商品得跑到数百里、数千里外的喀什、乌鲁木齐去,因此得拜托跑长途的汽车司机代购。


作者供图:新疆侨汇劵


1979年,我从新疆回到北京,发现在西单商场里开设了摊位更多、物品更齐全的侨汇商店,比如有比一般商店便宜的进口“蛤蟆镜”,比如有最新款式的燕儿把加快轴凤凰自行车。就在同年,中国开始制版、并于次年的1980年,由中国银行发行了比侨汇劵更牛的简称为外汇劵的外汇兑换劵,它流通于各地的友谊商店。


资料图:蛤蟆镜


记得北京友谊商店最早设在王府井北东安门大街,专供外国使领馆人员及访华外宾购物,而发行外汇劵时,它已搬家到建国门外大街。外汇劵比侨汇劵牛在它本身就可当作货币流通,牛在它可在友谊商店不必定量地购买粮油棉等物,还能买到属于最新款式、甚至是外国品牌的衣服、鞋子、化妆品,比一般商店便宜地买到进口电视、空调器……

海外华侨华人的外币汇款,国内亲人从中国银行取出的是人民币加侨汇劵。改革开放后,大批华侨华人归国探亲,大批外宾来华访问观光,他们的身带的外币,除去在极少的涉外宾馆可在结账时使用外,均需先在银行按汇率兑换成外汇劵方能使用。

外汇劵的面额有1角、5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七种,虽然是一种面额与人民币等值的特定货币,但它在市场流通时却有着高于人民币的价值。曾在1979、1980两年为进口日本设备出过微力,记得(也许有误)那时美金与人民币的汇率约为1:2.7,而实际上国营企业是按1:3.5购买的。到1981年,国家出台了官方汇率及外汇市场汇率的两种并行汇率,其时美金与人民币的汇率,前者是1:5.7后者是1:8.7。和人民币等值的外汇劵,实际价值是人民币的1.5倍。有上海朋友说他曾在上海的友谊商店,用290元外汇劵买到的海鸥DF单反相机,而市场价是450元。

因为这种牛,除却友谊商店,外汇劵更在普通饭馆和商店受到欢迎。比如在小饭馆,花人民币买俩烧饼,同面额的外汇劵则可买仨。比如用外汇劵在小百货店购物,售货员或会给你打些折,或会饶你个更小的商品。他们会以自己口袋里的人民币结入账内,将同面额的外汇劵作为己有,拿去友谊商店购买紧俏货和外国货。这样的行为是打了法律的擦边球,没有构成贪污受贿,因此是你知我知,并未受到打击。此后不久出现的倒卖外币及外汇劵,则是触犯了法律,受到了打击。

1980年我在北京友谊商店使用过几次外汇劵购物后便出国了,两年后的首次回国时,见识到了倒卖外汇劵的黄牛。北京的黄牛多是单挑儿的独行侠,他们不在涉外饭店和友谊商店外边转悠,而是在华侨饭店及涉内宾馆附近坐班待客。上海的黄牛一般不露面,而是派出徒弟级的“打桩模子”,戳在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出没之地和友谊商店附近。他们辨出可能的对象后,会凑近前去问句“外汇有伐?”你若答“有”,他便会将你拉到避人耳目之地去进行交易。那句“外汇有伐?”曾成一时的名句,它也因问错人或遭人讨厌,而促成了流行一时、印有“没有”两字的文化衫的出现……


作者供图:外汇券


侨汇劵和外汇劵,带有一个時代的烙印。侨汇劵及同时期出现的各种票证,打着计划经济時代的印记;外汇劵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初,打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印记。市场经济的导入和发展,物质丰富多彩了,侨资和外资的大量流入使得国家对侨汇的依仗程度大大减低,全国各地的侨汇劵于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陆续消失,外汇劵也于1995年被废止。如今的人们只要兜里揣着人民币或信用卡,什么东西都可以买得到了。侨汇劵和外汇劵在使用过的人脑中成了记忆,在没见过、没使用过的年轻人口中会吐出句“还有此事此物”的惊叹。

但是,在票证收藏家的眼中手中,侨汇劵和外汇劵成了升值再升值的珍品。五花八门的票证,比如早期粮票,早在吃不饱肚子时用掉了,能收集到的多是后期的。曾拥有和使用过侨汇劵的人在全国人口占的比例毕竟是少数,能残留下侨汇劵的人可能是有侨汇的大户。外汇劵虽废止于1995年,但它是1993年底由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1994年元旦开始停止发行的,其后的一年中,持有外汇劵的人尽快地将它花光了。因此能剩下的少数侨汇劵、外汇劵成了珍品。特别是外汇劵的印刷、图案、纸质都精美于人民币,适于保存,更为收藏家喜爱。倒是那時代曾到中国旅行过的外国人、华人,那时期出国留学又多次回国的人,手中多有找零的外汇劵。前几年有国内朋友愿出当年20倍的价钱收购我的几张外汇劵,结果我将大多数赠送给了他,只留下一枚1元的当作纪念。

题图为1960年代的北京


【作者简介】 

龍昇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作家,现居日本福冈。

【精华推荐】

日本面条八百年

那些日本赴“唐”女人的悲惨命运

我曾是小小收藏家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