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经社
政策前沿 财经动态 思想社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吃什么情报局  ·  一年就 1 ... ·  19 小时前  
江苏警方  ·  近期大量上市,多人吃进急诊室!紧急提醒→ ·  22 小时前  
江苏警方  ·  近期大量上市,多人吃进急诊室!紧急提醒→ ·  22 小时前  
慧田哲学  ·  张鸣:退休之际的废话(这也太敢言了)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政经社

江西:我是怎么变穷的?

政经社  · 公众号  ·  · 2019-10-29 11:54

正文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1230-一段历史进程


作者:冬之阵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养乐多


环江西经济带、环江西高铁线、环江西5G圈……在现代中国经济布局中, 似乎只要是好东西就会绕着江西走 ,江西省也在社交环境里退化成了常被人们忽视的透明人。在中西部崛起的大背景下,南昌与九江的表现也不如周边的武汉、长沙一般抢眼。


但就在一百多年前, 江西还是中国商贸活动最活跃的内陆省份之一 ,南来北往的商贾在江西汇集,全省南北方的经济分布也非常平衡,今天主要 依靠矿业生产维生的赣南地区 在那时候也是重要的商业枢纽。


此后几乎在一瞬间,江西就衰落了。



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纽带


在江西母亲河赣江的上游, 有十八处险滩 ,分布在赣县到万安一带的河道上。对于今天的江西人和外地游客来说,这里是非常 不错的漂流游乐场所 。坐在橡皮艇上顺流而下,人们能体会到这十八处险滩的两岸的险峻奇绝,真实感受江西作为山地省份的特点。


赣南山区十八处险滩分布在赣州以北至万安的河段


但在一个多世纪前,这里服务的却并不是游客, 而是往返于赣江上下游的大量商船 。今天江西省级非遗中有一项“万安赣江十八滩号子”,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还有本相关的小书,可以找来看看

赣江十八滩 》,作者李桂平


在明清时期,从南昌九江一带上溯赣江南下的大船,都要 在万安县卸船 ,改用适应上游河道的小船。为了帮助小船穿越险峻的河道,万安的纤夫会在滩师的指挥下,拉住绳索四肢着地艰难地向上游拉船。 滩师指挥和纤夫响应的劳动口诀 ,便是这万安赣江十八滩号子。


这是一种前工业时代的水运方式(无法使用化石能源)

不过在一些偏远地段,到了21世纪仍然有这种状况

(2006年贵州乌江纤夫)

(图片@图虫·创意)


能有如此发达的拉纤行业,说明赣江上游虽然河道险峻,却是南北客商不得不选用的水路。这是 因为险滩水路的终点赣州是多条河流的汇合点 ,是水路成就的南方超级中转码头。


从万安县向上游的一段河段

现在已经修了水库,是为万安水库

(图像来自google map)


从赣州出发沿章水向西南,只需要翻越大庾岭,就能与北江水系相连接,直达珠三角;如果沿桃江向正南,也能在定南一带进入东江上游, 经过粤东进入珠三角 ;而从贡水向东,船只又能经过瑞金、长汀进入汀江流域,与闽南、潮汕建立联系。


这也是客家人南下的一条重要通道

所以客家人大量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的相接地区也就很正常了


当时的赣州,正是 南方几大经济区域边缘的交点 ,商贸繁盛,经济高度发达。


同样,来自广东和闽南的货物,也需要顺着赣江向下进入长江。当船只沿着赣江十八滩纤夫拉纤的相反方向进入下游鄱阳湖范围时, 由于鄱阳湖周边发达的水系 ,也有很多转运的路线可供选择。


大运河是长江以北的内陆南北通道

江西则是长江以南的内陆南北通道


比如明清时期江西的航运重镇吴城,就因为位于赣江注入鄱阳湖的江口而闻名。船只抵达吴城后,与在万安相反, 要换成能抵御大风大浪的巨船 ,经庐山、浔阳,进入长江。这些船只上可溯至汉口,下可抵达苏州,而赣北恰好位于中间位置,是全省向长江进出的隘口。


而南昌能成为江西的省会

也是因为南昌处在赣江与鄱阳湖的连接点上

(九江则是鄱阳湖与长江的连接点)

(图像来自google map)


其实赣北还有一条不太为人知的水路,那就是 从鄱阳湖向东南进入信江 ,在鹰潭拐向正东的河道。沿着这条水道,船只可以转入衢江,下游便是富春江和钱塘江,直接与杭州、宁波等浙东重镇连接。这条水路上有一座 商业名镇上饶河口 ,是江浙淮扬商人聚集的名利场,大宗丝绸、棉花、茶叶等浙闽特产在此进出。


其实这是一条与长江平行的、但更加艰难的的东西水路

这条水路可以将钱塘江、赣江、湘江流域

通过众多上游支流连接在一起

这意味着更高的成本,但对途径山区人民是好东西▼


如果说大运河连通了江南与中原(华北)政治中心,那么 赣江就连接了经济活跃度极高的珠三角、闽南与长三角 。大运河沿线城市的经济地位有多高,赣江沿线的江西城市地位也不遑多让。


尤其是在中国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大背景下,大运河沿线以官家漕运为主,而 赣江则承担着激活民间物流的作用 ,沿线的发达程度可想而知。


繁华背后的危机


晚清,列强到达远东,希望与清帝国贸易。但对于习惯了农业生产模式的清帝国来说,这是一个危险的提议,因此长期对开关的兴趣不大, 仅允许广州一口通商 。大量洋行洋货在广州聚集,还出现了专门与外商打交道的十三行等本土商行, 珠三角成为了中国土洋货进出的唯一口岸


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

真正名号是“外洋行”,与亚洲、欧美主要国家都有直接的贸易关系

(油画中描绘的十三行盛景可看到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家的国旗)

(图片来自wikimedia)


外商最感兴趣的中国的货物不外乎丝绸、茶叶、瓷器,虽然广东也有一定的茶叶产量,但更多的外运货物还是要从长三角、江西、福建获得。位于岭南、浙闽、长三角三个经济带边缘的 江西反而变成了交通运输的中心 ,经济地位比传统经济环境下更高。


比如南部的赣州,是当时 内陆通往广东的最后一道税关 。这道税关设于明代中叶,位于章水、贡水合流之处。到了清代中叶由于商业往来太过频繁,当地税官甚至可以对价值一两五钱以下的散碎货物免税。在这样的情况下,这道税关仍然是 乾隆朝以后全省纳税最多的关口 ,每年上缴8~10万两白银,最高曾达12万两。


这其中有部分是 江西本地特产 ,比如茶油和瓷器。


直到今天,江西的茶油仍是地区特产,也远销国外

提起瓷器,人们十有八九也是想到景德镇

(图片@图虫·资讯)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江西的瓷器出口形式并不是成品,而是 没有花纹的白瓷半成品 ,在赣州转口进入珠三角以后,这些瓷器会按照洋行的要求就地上色,被收藏家称为“广彩”。赣州老城建春门内的瓷器街,当年就是存放这些景德镇半成品的地方。


就地上色也算是半定制产品,既符合客户要求,又避免库存积压

(图片@图虫·创意)


但赣州的发达,更大程度上源于 它对连接长三角高端货物产地和广州通商口岸的作用 。在赣州税关的登记名录中,出现最多的货物就是茶叶和生丝,占到了出口商品总额的60~80%,几乎全部来自浙闽皖等省份。


沿着赣江与赣州进行上下游配合的本省城镇也很多。比如福建武夷山的茶叶,全都要在临近福建的上饶河口镇装载。在清代中叶最繁华的时期, 河口镇全城有货船2000多艘 ,全城遍布客栈、茶叶仓库、地方商人会馆。


相当于福建武夷山的茶叶不能从福建港口出口

却要在江西省内兜一圈,向南从广东出口


不过在河口收茶叶实力最强的商人,还是山西人。在河口囤积福建茶叶后, 这些晋商会兵分三路 :一路南下供应广州外商;一路向东进入苏南、上海;一路则是继续向北沿淮河进入河南,转入他们的山西老家,最后远达俄罗斯。


山西人曾帮助江西创造巨大的繁荣,如今 山西却和江西一样默默无闻 ,实在是一个历史的巧合。


同时在河口镇出现的大宗货物,还有浙江的丝绸和本地生产的纸。此时的河口镇附近,已经几乎没有农民, 所有人的工作岗位都围绕金融服务、航运而存在 ,产业空心化非常严重。


铅山连四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无法完全被现代技术所代替,生产工艺要求又较高

目前连四纸制作技艺已面临失传的危险,急需抢救

(连四纸工艺传承人章仕康给同学们现场演示连四纸制作工艺 图片@图虫·资讯)


这是当时赣江流域大量城镇都出现了的状况。比如在上饶玉山县城,中介行业(牙人)是最受欢迎的职业,其次便是运输业的脚夫;吴城则成为了徽商的天下, 他们擅长的贸易中有一项是木排 ,每年春节前后会征调大量本地工人从事伐木,由于薪资太高他们甚至开始拒绝种地……


在这场繁华胜景中,似乎没有人意识到, 技术和政策的改变, 将会让江西成为牺牲品。


相比新一代水运工具

在河流上游的纤夫式水运实在是落后太多了

(1827年的蒸汽船,图片来自wikipedia)


当优势逐一撤去


其实从前文的描述中能够看出,江西的繁华,是由三个限制性因素构成的: 一口通商、禁绝海运和铁路尚未出现


只有广州通商,意味着长三角和福建出产的货物必须经过江西;禁绝海运和铁路缺失,意味着这些货物的 运输渠道只有传统的河道 ,这种条件下能胜任运输的也只有江西。但当这三个条件逐一撤去的时候,江西的传统优势就变成了劣势,曾经发达的商业也就转而变成了衰落。


事情的转变就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在与英军激战失利后,清政府已经在事实上 失去了对东南领海的控制权 ,对海洋运输的禁绝也就成了一纸空文。不仅洋人的船可以沿着海岸线从广东北上浙闽,连中国本土的海船业也获得了一大波增长。


海运时代将不再有封闭的区域市场

曾经的权力关系必然重组,新的时代是属于新的城市


在当时的造船条件下,海洋航行的风险已经很小,而且 海船吃水深、装货量大 ,还不需要翻越大庾岭等陆路,是更优秀的交通工具。


与此同时,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落定, 大清除广州外开放了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四个港口 。生产于福建的茶叶和长三角的丝绸有了更近的出口港口,已经没有必要再借道广州外运,中国的内河航运结构开始从南北向往东西向发展,作为中间管道的江西自然也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之前的贸易状况确实给江西通道带来了繁荣

不过这实在是一种相当畸形的状况

是闭关锁国和一口通商状况下才有的特殊产物▼


传统内河商路上的一些交通重镇开始急剧衰落,速度之快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比如在领先于省城发展出金融业的河口镇,很快变成了“家无尺布之机,女无寸丝之缕,烟赌窃盗,游民遍壤,穷惰之害可胜言哉。”在政策扶持下过度繁华的河口一带 聚集了太多人口,却没有了过去的优势 ,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只能变成盗贼遍地、烟赌猖獗的无法之地。


赣江上游的情况也不妙。1906年,赣州税关已经 无法向中央上交税款 ,赣州知府还做了说明:“湖丝皆由沪关代收,茶叶则分厘无收。”连带着当地财政也显得捉襟见肘, 纳税大户不得不伸手向中央要钱 ,否则几乎无法安置失业的工农。


如果说在内河方向转变中,江西有什么受益者的话,那也就是 南昌九江一带 了。


1861年,为配合上海通商, 九江开埠 ,重拾作为赣江-长江门户的商业地位,经济增长极为迅猛。当时《申报》报道:九江的大宗出口“动辄数百万,悉皆由此转入长江各口,行销国内外……较之南昌,有过之而无不及”。


海运+长江取代大运河之后,赣北取代了赣南

但当年赣南的腹地是整个北方,赣北的腹地却只有赣南

总体上讲江西的区位优势大幅衰落

(当然,大家都是上海的腹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