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梨园精舍
以科学和求是的态度,发自内心的欢喜与热忱,立足文献、关注田野、重视口述,点滴积累、持之以恒,收集整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资源,以奠基于将来。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梨园精舍

四大名旦的不足——民国剧评人的态度

梨园精舍  · 公众号  ·  · 2018-07-13 17:18

正文

《天河配》尚小云饰演织女


由于时间和技术等原因,对于许多戏曲名家的演出,我们无缘亲眼看到,所以那些由现场观众留下的图文资料就显得尤为珍贵了。今天跟大家分享一篇写于1936年的戏评,作者在观看完尚小云先生的演出后有感而发,直抒胸臆,客观指出其演出中的亮点和不足,并对比“四大名旦”其余三位名家的艺术特色,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研究和学习资料。



看尚小云的



绮霞来湘献技,我去看过三次(《雷峰塔》《峨眉剑》《摩登伽女》),佳处是有目共睹。我所写的这几点,是我个人的私见,也可说是景慕之极,不免苛求吧。


嗓音宏亮,果然得天独厚。苏少卿先生说小云嗓音属宫,宽亮高圆、上下无碍,确为至评。张肖伧先生说:“论嗓音,兰芳可称甚佳,小云可称绝佳”,不是过誉。又说他“有点失之于尖硬”。但我却未听得出来。


听他的唱,随处都如行云流水,一点不觉到窘枯。每句终了,还像有余勇可贾的样儿。这是他雄视一切的地方,可是这要闭目静听。你如要看起来,便觉得他微有一点不自然,有时简直像满吃力。唱,他有得天独厚的铁嗓。无论如何,不会感觉吃力。不过在因为唱而表现的动态上,难免不教人这样想。


《雷峰塔》的反二簧,吐字微有点不清爽,有时教人感觉到有音无字。其他则又不然,这或者是腔调的关系吧(绮霞吐字,平均不如梅、荀冲爽)。


这出戏的反二簧,是太难唱了。我觉得实在是吃力不讨好的,这样长的一段反二簧慢板,唱者费尽精神,听者不见得若何满意。因为始终是一个腔调,几乎也用一个姿式,易教人听腻了,而且有点觉得沉闷。这与做那押险韵的诗一样,是以难见奇的。可是这只能为知道者不能求诸一般观众的。《祭江》《祭塔》这一类戏,现在几成《广陵散》,别人都不大敢唱,也没有人能唱得更好。就戏论戏,绮霞此出是成功之作,大气磅礴,实在是足以自豪的。


绮霞的表情,只是落落大方,不很深刻细腻,脸上微觉有点寡情,这或者是另有佳处,只是不很动人,这大概就是评剧家所谓囿于青衣故态的地方吧。


《雷峰塔》的做工,有一点不自然,就是上身动摇的太利害了。说是弱柳临风,又觉不像。因为显不出娉娉袅袅的丰致。或者白娘子应该这样,也未可知。因为《峨眉剑》与《摩登伽女》均不如是。


《峨眉剑》尚小云



《摩登伽女》

尚小云





《摩登伽女》场面的穿摇,如火如荼,随在都能提起人的注意力。不过除女主角一人外,其余情节好像都不是我们各人意中所有的。王静安先生论词的佳处在有意境,我说戏剧也是这样。《玉堂春》《探母》等剧,随在都受人欢迎。因为它的情节是各人意中所共有。畹华的《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麻姑献寿》等剧,非不佳妙,但也有点缺少意境,所以现在不大盛行。此出我最满意的还是唱工,尤其是几段快板最好。末尾的跳舞,不见有何意义。因为要实现中西合璧,做工有些地方太觉肉麻,我觉得这殊可不必。


天女散花

麻姑献寿

嫦娥奔月

一般评剧家都说四大名旦的刀马工夫,除慧生外端推绮霞。畹华、玉霜都只能以舞剑生色。上月慧生在湘,我未瞧着他的正道的武工。《雷峰塔·水斗》一场身段矫捷,确是不同凡响。《峨眉剑》的斗剑,未能展其所长。


像绮霞这种刚毅豪的样儿,表演哀怨剧总觉不大相宜。这大概是天赋有关,人力无所施的。我觉得他好比《石头记》上的史湘云,毕竟男子的气质重些,勉强表演柔媚哀惋的情节,总觉不能入微。


总括两句说:看他的做,不如听他的唱。看他的花旦,不如听他的青衣(他本是青衣正宗)。这几天惟《三娘教子》最使大家满意,可见公论是如何了。



记得有谁曾说过,德人某在上海高亭公司收收音。对中国一般名角,独取梅兰芳、朱传茗二人,其理由谓此二人之音“和”。时人推为至言,说者又谓砚秋新腔悲凉凄怆,教人愁然寡欢,如屈宋楚些、杜陵八哀,终非盛世元音。中国果能太平,此音终当断绝。罗瘿公为砚秋编《鸳鸯冢》《清霜剑》等剧,悲哀凄绝。陈墨香氏曾断其寿命不长,其实他自己所编的《钗头凤》,其哀惋凄绝,正不让《鸳鸯冢》等剧,为何不自觉呢?砚秋怆凉,慧生凄惋(慧生悲剧只占少数),都为丧乱之音。除畹华外,吾不能不推绮霞的独具有黄钟大吕、庙堂冠冕的音调了。

《鸳鸯冢》程砚秋

《青霜剑》程砚秋



《钗头凤》荀慧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