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国交出了个哈佛女孩,一下子成为家长圈讨论的中心。
某书上甚至已经扒到了她的小学经历--
这下,家长们鸡娃的熊熊热情又被点燃了:今天开始,AMC刷起来!丘奖卷起来!
看到这里,我都有点哭笑不得,“爸爸真棒”从2017年就开始讲
国际教育家长一定要拒绝“清单式”育儿了
,为什么7年过去了风潮更盛了。时代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就在上周,我特地前往深圳南山区,拜访了深国交哈佛女孩背后的顾问老师——
普顿教育丁建中博士
。本意是想窥探一些申请的故事,而丁博士却讲起成长,讲起从这个孩子身上他看到的是一位很纯粹的学生,尤其是对数学和阅读的纯粹和专注。
普顿教育创始人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物理学博士
说到丁博士,在我看来,他不仅仅是一位顶尖爬藤顾问,更是把科研或者说项目化学习带入国内高中生的第一人。
2012年丁博士在深圳创办普顿教育,第一件事就是把海外最顶尖的科研资源引入中国,引进RSI(全称Research Science Institute)落户清华(2015-2017),并长期协助RSI@MIT中国区的工作。
丁博说起鼓励高中生做科研,缘起自己90年代做研究的经历。原来多年前丁博在美国布鲁克文国家实验室工作的时候,就曾经带过一位美国高中生做科研。
当初那个学生因为父亲的介绍进入到我们小组一起工作,而这个过程却让我看到,其实高中生是可以深入一个项目,并且一步步做出很好的成果的。后来这个学生最终拿到了美国的英特尔天才奖(现在叫再生元科学天才奖STS)的大奖,并被普林斯顿全额奖学金录取。
这段经历让丁博士意识到,对于合适的学生,让他们早些有机会接触科研做项目化学习,是能够发掘并培养人才的。
从2012到2024,在丁博的带领下普顿团队深耕美本申请,可以说是“大藤奇迹”制造团队:
2019年
深圳唯一斯坦福
录取(深圳中学男生);
2020年
全国唯一早申哈佛
录取(长沙一中女生)和
深圳
唯一斯坦福
录取(深圳中学男生);
2021年
上海唯一早申哈佛
录取(WLSA女生),
深国交
历史第一枚斯坦福
录取(女生),
深圳唯一MIT
录取(深圳中学男生),和
西南地区
唯一斯坦福
录取(重庆南开男生);
2022年
北京人大附一枚
斯坦福
录取(女生);
2023年
小径湾贝赛思历史第一枚
哈佛
录取(女生)和
历史
第一枚
普林斯顿录取
(女生),和
西南地区唯一
斯坦福
录取(重庆南开男生);
2024年
深圳贝赛思历史第一枚
普林斯顿
录取(女生)以及
深国交历史第一枚
哈佛
录取(女生)。
而在留学行业这么多年,带出一届又一届大藤学生之后,我们见面后丁博士却先抛出一个问题:
从12年前的中国学生和家长的爬藤梦想,到今天国内留学群体的言必称“哈耶普斯麻”;我们的学生真的更优秀了吗?
*以下为丁博士第一人称呈现
想了解更多美本申请和录取案例
👇可以扫码添加普顿老师具体咨询👇
我的孩子初中托福110+,自学数门AP,
是不是可以冲刺哈耶普斯麻了?
前段时间我和上海的家庭视频沟通,孩子还未读高中却已经考出托福110+,并自学了好几门AP,想要了解“哈耶普斯麻”升学规划路径。
我先是有些诧异。我印象很深,2012年我刚回国做留学咨询的时候,高二学生,托福能考110,老SAT能考2200分(总分2400),考上5到8门AP,再做一些学生会、社团的活动,那么通常这位学生就可以冲一冲常春藤盟校。
今时不同往日。连小学生家长都已经开始总结所谓的“爬藤方法论”,比如托福和SAT要考115+和1550+,比如要文理兼备,比如要有一两个夏校、一两个科研,还要有很多竞赛,还要再加上领导力活动、公益活动等等,才能够想一想爬藤这件事。
更不用说从广东某些学校带出来的风气,对于顶级学生来说,考15门AP成为了标配。
但我们扪心自问:
今天的孩子真的比12年前的孩子能力更强了吗?
我观察到的现象却是:孩子们往往今天考完AP拿5分,明天全忘光,这些知识并没有留痕在我们的大脑中。当然,这和我们的互联网屏幕时代有关,也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如何留痕?如果说考15门AP并不能完全证明学习能力,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我想和大家分享关于李政道的一个小故事,他和杨振宁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并在1957年和杨振宁一起获得华裔第一枚诺贝尔物理学奖。
△左:
李政道,右
:杨振宁
李政道是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芝大读的博士,师从物理学大师费米。
有一次在做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费米问李政道一个问题:太阳中心的温度是多少?于是李政道就去芝大图书馆搜资料,并找到一份文献,有数据模型也有实验结果,于是他就把文献数据交给费米。
费米却抛出一个问题:你怎么知道这份文献的数据模型和实验结果就是正确的呢?我们这周就把其他工作都放下,专门用来研究探测太阳中心的温度。
于是乎,在后面的一周时间里,他们重新设计实验,重新建立数学模型,也重新计算太阳中心的温度。
回到学习的问题。到底是15门AP科科考5分但随后都还给书本和老师是学习,还是花一周时间、一个月时间、甚至半年时间去做自己做实验做数据模型是学习呢?
给大家推荐一本英文书,HOW TO READ A BOOK,作者提出的一个观点我一直很认同:
真正说自己读懂了一本书或一段话,有两个检验方法,第一你能够paraphrase 就是说你能够用自己的话重述一遍书本的观点,第二是你根据书本的观点,能够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无独有偶,华罗庚教授在数学学习中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所以说真正能够留痕真正能够变成自己的东西的学习都是慢下来的学习。
△Mortimer J. Adler、Charles Van Doren所著的
HOW TO READ A BOOK书籍封面
我是“反规划”的,
或者说我们的规划就是把孩子的兴趣深化
我想说,其实爬藤的路径非常简单。
一句话,做好你自己。
课程争取不要有明显的短板,然后就是深化自己的兴趣。
“深化”有很多种方式。很多人想用结果来证明,比如说竞赛奖牌、科研论文发表等等,你也可以用过程来证明,这些年来我们有很多学生,文理科都有,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奖项,但依然可以做出特色和最终拿到亮眼的成绩。
就拿2023年北京101中学的C同学来说,他十年级被
德国浪漫主义画家卡斯帕
•
大卫•
弗里德里希的
一幅
画作《吕根岛上的白垩岩》(1818年)深
深吸引,从此开始了三年的艺术史研究。
他大量阅读弗利德里的生平传记和研究德国浪漫主义时期其他画家的作品,严格按照学术研究的水平去要求自己,最终写下了几千字的关于弗利德里的学术论文。
C同学在申请时最大的困惑就是自己没有教授的指导,也没有教授的推荐信,自己所写的几篇艺术史论文也都没有在任何杂志所发表,怎么样能够让招生官相信自己呢?
在这个申请过程中,我所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鼓励他,是真的就不会假,要相信自己。最终这个孩子在常规申请中被耶鲁录取。
而另一位今年从深贝到普林斯顿的W同学,则是在9年级遇到了一个非常棒的英语老师,老师给了她6本书作为圣诞假期“礼物”,其中一本书不仅让她重新认知了这个世界(她说感觉自己被换了一双看世界的眼睛),更是彻底爱上了英语文学。
于是她可以花一年时间阅读70-80本书,并且乐此不疲,对她来说读书是一种放松方式,和很多人打游戏放松一样;更是在11年级暑假放弃了卷夏校、科研,反而是选择到自己最爱的书店实习。
可以说,W同学在她热爱的文学领域的确是做得非常深入的,但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只有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你才会不惜一切代价,就算熬夜通宵也会疯狂去投入。
我的孩子成绩平平,没有明确的兴趣和爱好,
也没有学习的动力,怎么办?
看到这里你会说,要是我的孩子有C同学和W同学这样的热情和执行力就好了,问题是我家孩子现在啥也没有咋办。
前阵子我也和一个这样的家庭讨论过这个话题。爸爸讲儿子现在初三,是足够聪明的,但是不够专注,对于学习没有动力,目前成绩平平。而且也没有你说的这些学术兴趣,就爱玩游戏,怎么办?
三言两语之间,透露着绝大部分中国父母的焦虑和无奈。
我说:现在孩子,尤其是在初中阶段,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这样的,很正常。但是我们做父母一定不能太着急了,而是要做好三件事:
也要在孩子的心目中根植信心
让他知道天生我材必有用
如果你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说,“你天天打游戏,未来肯定要碌碌无为了”,那你是从根上毁灭这个孩子。
我给他们分享了一个我深圳学生的故事。
学生来自深圳某头部公办学校国际部,非常热爱计算机也擅长和人打交道。但是他却有自己的烦恼:虽然热爱计算机但竞赛能力不行,GPA也不是非常好。
可是他身上却有一项其他学计算机学生所没有的东西——
擅长与他人打交道,愿意和别人一起合作共事。
我们鼓励并建议他不用死磕写代码,而是可以试试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协作,别人负责研发,你负责协调团队完成产品并且推广运用到真实市场中。
结果他在成绩不突出的情况下能够拿到CMU的 information systems 专业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