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已至,大风频繁光临,如果这时再下几场雪,世间不少植物就会纷纷“缴械投降”,放弃和严寒抵抗,等待来年春天再次绽放。不过,在有些花朵却能够不惧风雪、凌寒屹立,成为自古至今被颂扬和喜爱的对象,甚至化作品格高尚的象征。那么,这些常见或不常见的冬花中,还有哪些有趣的新知值得我们一起探寻?
蜡梅,是冬天的常见花卉,不过,蜡梅却可以说是最容易被认错和写错的冬花了。
古人曾用“与梅同谱又同时”描述蜡梅,就是说,蜡梅在古人眼里,归根结底和梅花很相似,甚至被归为一家子,开花的时间也差不多。甚至到现在,也还是有很多人认为蜡梅就是“黄色的梅花”。其实,从植物学的角度来说,梅花所在的类群是蔷薇科,而蜡梅是蜡梅科,它们之间并没有亲缘关系。
蜡梅
除此之外,蜡梅还经常被写作“腊梅”,原因可能很简单,因为它是在腊月开放的。那么,到底哪种写法正确呢?要弄清楚,我们还要从两位北宋文士说起,他们就是“苏门四学士”之二的黄庭坚和苏轼。
据说,二人在某个寒冷季节于山中发现了一种奇花,它的香气和梅花近似,但质地却像是从蜜蜂蜂巢里采集而来的蜂蜡,而且花瓣的形态像是巧手的工匠用蜂蜡制成的手工艺品,因此民间也把它叫作“蜡梅”。
蜂蜡
不过,在当时,“蜡梅”这个名字并没有被广泛认知,更多的人还是把它叫作“黄梅花”。为了给其正名,黄庭坚和苏轼二人通过写诗,向人们普及介绍。最终,在北宋的文人圈子里,很多人都对蜡梅产生了浓厚兴趣,而且也认可了蜡梅的名字。
蜡梅
遗憾的是,北宋还未结束,蜡梅的名字就被写错了。直到今天,有些辞书、教材、资料上,还是把蜡梅写成“腊月”的“腊”。当然,无论写哪个字,大家都能明白。只不过,看到“蜡梅”,似乎更容易让人联想到蜂蜡,联想到其名字的由来。
还有一种冬天开放的花备受世人喜爱,古人描述它像“女子托着腮浅笑的模样”,因为它常常保持半开不开的样子:相比盛开,还不够;而相比花蕾,又张开得多一些。这个形态至少可以保持一个星期,因此它也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含笑。
半开不开的含笑
但相比名字和形态,含笑花的气味才是最特别的。如果您没有亲自闻过含笑花的花香,可能不太理解,花的香味不都是差不多吗,无非是浓一点,淡一点,为什么偏偏要专门说含笑花的气味呢?
因为含笑花的气味挺有讲究的。古时候人们观赏含笑花,认为含苞的时候,气味最宜人,花到半开的时候,气味就太过浓烈了,如果整朵花彻底开放,香气反而大减。但含笑花的气味,不需要靠近,远远就能闻到。宋朝有本书叫《扪虱新话》,里面说,太阳偏西的时候,阳光没那么强烈了,含笑花的气味就飘散出来,坐在山间的亭子里,到傍晚时,忽然一阵香风拂过,就知道是含笑花开了。
有趣的是,含笑花的气味并不是普通的花香。古人认为,含笑花的气味像是香甜的美酒,所以把这种气味称为“醉香”,因此它也被俗称为“酒醉花”;还有人认为这种香气是成熟的水果香味,具体是哪种水果,不同的人闻到后都有不同的答案,比如苹果香、哈密瓜、香蕉等等,如今在南方,含笑花就有个别名叫“香蕉花”,大概就是根据它的气味而起的名字吧。
继《秋日花语》小课收获众多好评之后,这个冬天,中读再次邀请
博物学家天冬
,打造了一堂冬日赏花小课
《冬日花语——探寻寒冬腊月里的6种绽放》
,介绍6种在冬季开放或者适宜观赏的花卉。
除了能够了解花朵有趣的历史典故和文化新知,天冬老师还将从植物学的角度切入,为我们讲解它们的品种特性、种植要点和应季观赏事宜。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用100分钟的时间,解锁这6种迎寒盛开的冬日花卉。
王辰
:笔名“天冬”。植物科普作家、自然摄影师。北京师范大学植物学硕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生态专委会委员。三联中读小课《秋日花语》主讲人。曾出版《七十二番花信风》、《桃之夭夭:花影间的曼妙旅程》、《华北野花》等十余部科普图书。现为《博物》杂志特约编辑,果壳网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