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FOFWEEKLY
来源 |
FOFWEEKLY
2025年开年,一级市场肉眼可见的忙起来了,和过去的2024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焦虑压抑了一整年后,一级市场难得的迎来的复苏的气氛。一部分有信心的投资机构,已经先忙起来了。
一部分GP已经先忙起来了
“忙”,是市场情绪变化的最直接反应。也许复苏的步伐尚未全面展开,但已经有一部分信心足够强的机构开始抢占先机,争分夺秒地投入到新一年的投资与募资工作中。
在过去的几年不少GP几乎“掉线”,他们或许在等待更为明确的市场信号,或许在调整战略,避免低迷时期的不必要冒险。然而,一旦市场的风向出现微弱的变化,第一批对复苏充满信心的机构便迅速站了出来。
从春节后的几周开始,投资人的行程安排就开始明显增加,投资人们开始恢复线下出差,一些GP甚至出现了“排队”状态。
有GP笑着“抱怨”:“去年大家都宅在家里,刚过完年就得‘飞’起来了。”这是市场回暖迹象的重要信号,投资人们肉眼可见的在客户见面、项目路演、行业分析和战略讨论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IR,过去一段时间里,IR团队的“活跃度”全靠压力和鸡血,因为募资的挑战实在太大,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也极为薄弱。然而,2025年开年后,IR们重新拿回了话语权,他们开始频繁与LP进行沟通,重启募资工作,希望能尽早的抓住信心恢复的LP们。
“这次不再是‘等风来’,而是我们要主动去找风。”某投资机构合伙人说,语气中带着几分自嘲,却也充满信心。
从市场表现来看,一些成熟的投资机构开始聚焦细分领域,集中精力挖掘潜力项目。市场已经经历过一轮大规模的“洗牌”,而存活下来的项目和团队,往往具有更加坚实的基本面和发展潜力。因此,投资机构的目标不再是广撒网式的投资,而是
精准锁定那些行业中的“潜力股”,
通过精细化的投资管理和资源整合,力求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与此同时,一些机构还意识到,信心的恢复不仅仅是资金流动的恢复,更是市场上优质资源的逐步集中。这种资源的集中不仅是为了在未来获得更高回报,更是在修复行业结构的过程中,推动一级市场的真正健康发展。
对这些GP来说,他们已经看到了未来的市场上升空间,并且希望通过适时的投资,在接下来的几年内获得丰厚回报。对他们而言,2024年的低迷和困境已成过去,他们不仅从中汲取了经验,更通过战略调整,力求在未来几年中把握住行业的变化。
随着中国股权投资行业逐渐进入政策支持、产业转型和资本修复的周期,一些有远见的GP已经开始了积极的布局。2025年或许是一个“新生”的开始,不仅代表着股权投资行业的复苏,也为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尽管市场整体环境仍然复杂,但一部分早已做好准备的GP们,通过精准的投资决策和灵活的募资方式,逐渐在市场的复苏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提前抓住了新一轮投资机会。
仍有机构在徘徊
市场复苏的步伐并不均匀,一部分机构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迅速行动,而另一部分机构则依然处在犹豫不决、徘徊不前的状态中。
2025年初,人工智能的热度持续高涨。“颠覆性创新”机会让各大机构纷纷投身其中。然而,这种过度的热情也引发了很多机构的警惕。一部分传统的股权投资机构,尤其是那些习惯于稳健投资的GP,开始对人工智能的市场热度产生怀疑。
“人工智能和半导体这些领域,确实有着极大的潜力,但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初创项目不敢投,好项目水涨船高,是否还能入局还有待商榷?”某投资经理私下表示。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担忧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虽然广泛,但当前的市场需求是否足够强劲,仍然是许多机构思考的关键问题。有投资人认为:“人工智能的浪潮虽然给了投资人充足的信心,但是否能够持续推动整个经济发展,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近年来,政策方面对股权投资行业释放了不少“暖风”,从金融市场开放到资本供给的支持,再到科技创新产业的激励政策,这些举措无疑为市场注入了正能量。但一些机构认为,这些政策的实际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政策的落地速度与执行力度也存在“温差”。
尤其在募资方面的问题,虽然政策层面的支撑确实存在,但在实际操作中,资金的引导和配套机制并没有很好地形成有效的联动,导致政策效应的“迟滞”,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焦虑。
此外,融资放缓导致新兴企业发展受限,优质资产的稀缺仍然是行业中的重大问题。有GP表示,尽管募资的氛围有所回暖,但一级市场中能够满足高回报要求的项目依然稀缺,估值问题尤为突出。
“我们有资金,却没有可以匹配的优质资产。”某知名投资机构的合伙人无奈地表示。
更核心的问题是,当前的资本市场在一部分行业仍未完全解冻,IPO的渠道依然收紧,二级市场的流动性无法提供有效的退出通道,使得这些稀缺优质项目的估值水平得以进一步推高,成为市场上的一大难题。很多机构仍然在等待合适的时机和项目,以期在估值泡沫逐渐消退后找到更有竞争力的机会。
同时,
LP的信心也未能完全恢复。
对于一些GP来说,LP依然在观望,特别是那些曾经经历过市场低迷的LP,他们对过去几年投资回报的失望,仍然让他们保持谨慎的态度。
“我们现在不仅需要与LP建立信任关系,还需要与他们共同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某基金管理人坦言,虽然市场开始回暖,但LP对回报的期望依然很高,他们期待在新的周期中能获得更为可观的回报,但目前的经济环境并不完全支持这一点。
虽然LP们的信心有所回升,但对股权投资的回报预期依然偏高。即便部分LP开始重新投资,市场的结构性问题和资金的错配依然存在,市场化资金则仍然保持谨慎,难以大规模流入,导致募资依然艰难。
因市场的不确定性、政策落实的滞后、估值泡沫以及LP信心未恢复等原因,一些机构仍在保持谨慎的态度。然而,正是这些机构的犹豫和徘徊,反映了市场中尚未完全消除的结构性问题。未来的股权投资市场,或许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完成真正的结构性修复,并迎来更多机构的积极参与。
转折正在酝酿
从历史经验来来看,复苏往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尽管有一部分机构开始寻求积极的变化,开始积极布局,
但整个行业的转折还未完全显现。
2025年,随着多重因素的作用,市场的信心、宏观环境的变化、产业方向的转型以及政策的加码,都在共同推动着这个行业的“新生”。这一切的背后,是一系列值得关注的关键性信号。
从宏观上来看,过去几年全球经济的变化给股权投资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无论是中美贸易战、金融战,还是全球供应链的重组,都深刻影响着股权投资的生态。然而,进入2025年,随着中国经济的韧性逐步显现,国内完整产业链在全球分工中的优势逐渐凸显,这为股权投资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国的产业链,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逐步形成了高度的协同和优势互补。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成本和生产能力上,更体现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协作和创新能力。随着全球产业链的重构,中国在多个领域的供应链优势开始显现,尤其是在芯片、机器人、新能源等科技型制造业领域,这些都成为股权投资的优质赛道。
同时,国内投资行业最大的外部风险:贸易战、金融战和科技战中,中国已经在逐步掌握主动权。这一变化不仅有助于提升国内市场的自我循环能力,让外部市场对于股权投资的影响越来越趋于中性,国产替代的趋势日益明显,也为科技领域的股权投资创造了巨大的潜力。
在全球金融市场中,人民币资产的定价正在逐步修复。过去一段时间中人民币资产的低估现象逐步得到修正,市场开始重新认识到中国资产的真实价值。这对于股权投资市场来说,
意味着行业定价机制的回归,
泡沫的挤压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市场的健康性逐渐提升。
产业层面,过去几年中国的股权投资市场更多集中在规模性制造业、新能源等热门领域,但随着产业的不断演变,
科技型制造业和创新型制造业正在逐渐替代传统领域,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以芯片、机器人、半导体为代表的科技型制造业正在快速崛起,并逐步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这些产业
不再单纯依赖低成本优势,而是依靠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
在全球竞争中逐步占据领先地位。
股权投资市场对于这些领域的投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将目光集中在这些具有长期成长潜力的行业。深度学习、AI芯片、智能制造等新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中国的产业结构。随着DeepSeek等人工智能项目的崛起,市场对于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景也有了新的认知。这不仅推动了投资者对AI技术相关企业的关注,也促进了产业链的整体升级。
人工智能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投资热点,它正逐渐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工具。这个过程中的示范效应,让更多的GP开始重新评估人工智能领域的潜力。中国的产业链不仅在传统制造业领域保持优势,在新兴行业中的纵深布局也让其在全球竞争中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这种优势帮助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中能够保持价格竞争力,并逐渐进入价值链高端。
这为股权投资市场带来了更多值得关注的机会,特别是在硬科技领域。为股权投资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深度合作,中国企业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外部市场机会,也能够在国际化战略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对于股权投资机构来说,这一市场机遇意味着新的投资领域和退出渠道。
过去一年,政策层面已经为市场复苏做足了铺垫,国家在股权投资和科技创新领域的支持力度愈加显著。“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进一步为股权投资市场指明了方向。国家层面正在大力推动科技产业和消费市场的双重发展,支持创新型企业的成长,并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等手段,促进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
对于GP而言,这不仅意味着新的投资机会,也意味着政策支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的风险。随着金融政策的进一步宽松,金融市场逐步转暖,更多的市场化资金进入股权投资市场,推动了股权投资行业的健康发展。这为股权投资机构提供了更多的退出渠道和融资渠道,也为行业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在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有序发展中,国家对资本的流动、定价以及投资方向的引导逐步形成了更加有效的机制。股权投资市场也在逐步形成了更加健康的生态,市场不再盲目追求短期高回报,而是逐渐倾向于长期稳定的资本增值。
结语
回望过去几年,股权投资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从募资难到退出难,再到资金错配的困境,整个行业几乎陷入了停滞。然而,正是这段艰难时光,让市场逐渐认识到
“有价值的出清”背后隐藏的深远意义。
随着行业逐步完成出清,信心和结构的修复已经在悄然发生。
进入2025年,股权投资行业的转折之年,市场的复苏迹象愈发明显。宏观经济的韧性、科技型制造业的崛起、政策的强力加码和资本供给的修复,都在为股权投资市场的复兴铺路。虽然挑战依然存在,但投资者的眼光已经开始更加聚焦于那些具有高增长潜力和长期确定性的赛道。
股权投资行业的未来不再仅仅是过去的复制,
而是踏上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股权投资时代正悄然崛起。从政策驱动到产业创新,再到资本结构的逐步优化,行业的每一步都在为未来的发展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