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梁中华宏观研究
中泰证券宏观研究,发布个人观点,欢迎交流指导!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煮娱星球  ·  求求资本别再给我们喂粑粑了,行吗? ·  昨天  
犀牛娱乐  ·  前瞻《浪姐6》:今年又收割哪些话题? ·  2 天前  
贵阳晚报  ·  《哪吒2》“急急如律令”翻译成“biu ... ·  2 天前  
贵阳晚报  ·  《哪吒2》“急急如律令”翻译成“biu ... ·  2 天前  
Vlinkage  ·  Vlinkage指数 | 2月9日剧综网播指数 ·  3 天前  
煮娱星球  ·  榜妹热线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梁中华宏观研究

“记账工具”:货币的进化历史——全球货币变局研究一(海通宏观 梁中华)

梁中华宏观研究  · 公众号  ·  · 2025-02-04 22:48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讨论了货币体系的变化,特别是黄金价格和美元实际利率的关系,以及新型货币形式的出现和货币本质的讨论。文章还从历史角度探讨了货币的发展,以及货币形态的创新。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黄金价格和美元实际利率的关系及全球货币体系的变化

在2022年之前,黄金价格和美元实际利率呈现负相关关系,但2022年后,美元实际利率攀升且居高不下,黄金价格不跌反涨,出现货币体系的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背后是全球货币体系的稳定重构。

关键观点2: 货币的本质和发展历史

货币不仅仅是交易媒介的选项之一,而是记录劳动成果的工具。要成为长期共识的货币,商品还需要具备特定的属性,如耐久性和相对稀缺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货币的形态还在不断演进和变革。

关键观点3: 新型货币形式的出现

随着传统货币体系的变革,很多新型的货币形式在不断出现。要辨别哪些具有货币属性,哪些没有,需要回归到货币的本质来看。新型的货币形态要成为记录工具,需要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并保证长期的相对稀缺性。

关键观点4: 风险提示

全球货币体系的变化可能超出预期,需要关注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正文

重要提示: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海通宏观 | 梁中华团队

本报告作者:

梁中华 S0850520120001


·投资要点 ·

在2022年之前的十几年中,黄金价格和美元实际利率呈现出比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然而2022年以后,美元实际利率大幅攀升、并且居高不下,而黄金价格不跌反而上涨,甚至出现了美元很强、黄金更强的局面,当前黄金价格创出了历史新高。与此同时,新型的货币形式也在不断出现,有些价格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我们认为这些变化的大背景,是全球货币体系在稳定了几十年之后的又一次历史性变化。

在接下来的系列专题中,我们将努力思考全球货币体系重构带来的影响。在讨论更加深入的问题之前,我们认为弄清楚货币的本质和发展历史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新的货币形式也在不断出现,到底哪些货币有价值,哪些没有价值,哪些价值会上升,哪些会下降,我们可能需要从货币的本质出发去找寻答案。理解了货币的本质,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后续的其它话题。所以我们将此话题作为本研究系列的第一篇,试图提供一些思考的角度。

风险提示: 全球货币体系变化超预期


在2022年之前的十几年中,黄金价格和美元实际利率呈现出比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然而2022年以后,美元实际利率大幅攀升、并且居高不下,而黄金价格不跌反而上涨,甚至出现了美元很强、黄金更强的局面,当前黄金价格创出了历史新高(见《 黄金定价的转变:两大变量——低利率下的资产配置系列六(海通宏观 梁中华) )。与此同时,新型的货币形式也在不断出现,有些价格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我们认为这些变化的大背景,是全球货币体系在稳定了几十年之后的又一次历史性变化。
二战结束后的几十年是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深度推进的历史时期,产业链的分工越来越细化,各个经济体根据自身比较优势、有效率的做自己擅长做的事情,全球的贸易体系和货币体系呈现出“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各经济体之间深度融合在一起。而这种“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是什么?我们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是“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各经济体之间的彼此“信任”。因为有了彼此的信任,各国可以将部分的产业链依赖于别的经济体;因为有了彼此的信任,各国可以相互持有对方货币标价的储备资产,推动全球货币体系的一体化发展。而当这种信任逐渐发生边际变化的时候,全球化的贸易体系和货币体系都会发生深度重构。而重构的过程不仅会影响全球经济体系、货币体系,还会影响全球大类资产的走势。
在接下来的系列专题中,我们将努力思考全球货币体系重构带来的影响。在讨论更加深入的问题之前,我们认为弄清楚货币的本质和发展历史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新的货币形式也在不断出现,到底哪些货币有价值,哪些没有价值,哪些价值会上升,哪些会下降,我们可能需要从货币的本质出发去找寻答案。理解了货币的本质,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后续的其它话题。所以我们将此话题作为本研究系列的第一篇,试图提供一些思考的角度。

1

任何商品都可为“货币”

在比较原始的物物交换时代,并没有大家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商品交易也是可以完成的。 例如牧民用自己的牛羊去换取农民的谷物,1头牛换4只羊,1只羊换100升大麦,在这种交换过程中没有黄金、纸币等大家传统意义上理解的货币的参与,商品交易同样可以完成。这就说明,货币仅仅是交易媒介的选项之一,而并非必要条件。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是不是没有“货币”呢? 其实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牛、羊、大麦都可以理解为是货币。人们拿着自己劳动生产出的大麦去购买牛羊,和拿着纸币或黄金去购买牛羊,没有特别本质的区别,都是大家劳动成果的交换。这让我们想到,在经济学中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中,有N种商品,对应有N个市场价格,当每一种商品都实现供需均衡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有唯一解,我们会设定任意一种商品的价格为1,这样其他商品的均衡价格也就确定了下来。而这种价格被设定为1的商品被称为“计价物”(numéraire),其实就可以理解为是货币。 而且将任何一种商品的价格设定为1,最终都能实现相同的市场均衡。
讲得直白一些, 在前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将大麦作为货币,将其价格设定为1,那么牛、羊的价格就是400、100;而如果我们将牛作为货币,将其价格设定为1,羊、大麦的价格就是1/4、1/400。价格只是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而已。
所以从交易的角度看,任何商品都可以作为货币,货币并不必然是金银。 即使到了现代经济,也经常会出现脱离主流货币、进行物物交换的情况。例如在上世纪的德国魏玛共和国、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08-09年的津巴布韦,当传统货币大幅贬值、恶性通胀出现的时候,物物交换这种“朴素”的方式又会流行起来。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中,物物交换也会出现,例如美国监狱中方便面会成为“硬通货”,叙利亚内战期间居民会用燃料换面包、药品换武器,被制裁的伊朗会用能源换粮食,等等。

2

要长期成为货币:稀缺性很重要

既然物物交换就可以实现商品交易,人们历史上为何还需要一些大家认可的商品来作为货币呢?因为物物交换存在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等诸多问题。 例如牧牛人需要的可能是粮食,种粮食的需要的是羊,牧羊人需要的可能是牛,需求未必能够完全匹配到一起,即使能够匹配,交易起来也是比较复杂的。所以人们需要一些“社会共识”的货币,来让交易更便利、效率更高。所以人类社会逐步进入到了商品货币时代和金属货币时代。历史上,贝壳、谷物、牲畜、兽皮、盐、金银铜等,都曾作为货币来使用,但有的还在继续使用,有的则被替代掉了。
为何有的商品没有成为人们长期使用的共识货币,而只有少数的商品能够胜出呢? 这是因为,要成为长期的共识货币,要完成交易媒介、计价单位、价值储藏的基本货币功能,商品还需要具有一些特定的属性。
我们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属性是“长久期”,即“耐久性”,不易被损坏。 因为货币要承担价值储藏的功能,如果容易损坏或折旧,那就很难保值。例如人们不会选择水果、蔬菜作为货币存在家里,因为这些很容易就腐烂掉了。贝壳、谷物、盐、金属等之所以能够成为共识货币,也是因为他们能够长期储藏,即商品本身的久期比较长。 不过,具备“耐久性”的商品是很多的,所以这个属性是比较容易满足的。
要成为共识货币,还需要具备一个非常重要的属性是相对“稀缺性”。 如果不满足相对稀缺性,那么货币能够交换的其他商品就会变少,人们手中的货币就缩水了。例如,如果大麦的供给大幅增加,而牛羊的供给没有明显增加,那么同样多的大麦能够换的牛羊数量就变少了,大家手里储存的大麦就缩水了;与此同时,如果之前有人借了大麦去买牛羊,大麦贬值后,债务人的债务也就缩水了,这个过程就发生了财富的转移。再例如,中原内陆地区曾用贝壳作为货币,是因为人们远离海洋、获取贝壳需要依赖长途贸易,地理限制保证了贝壳的稀缺性。但随着交通技术的进步和贸易的发展,贝壳变得越来越容易获得,稀缺性就无法保证了。假如内陆的人们到了海边发现遍地都是贝壳,获取贝壳就不需要什么成本了,那么大家之前用劳动成果换取的贝壳就变得一文不值;而那些之前借贝壳去提前消费的人们,反而债务负担也大幅减轻了。 所以相对“稀缺性”是一种货币能够成为长期大家认可的货币、赢得大家信任的非常重要的属性。
而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生产率的提高,很多之前稀缺的商品慢慢变得不再稀缺,就很难承担货币的功能了。 贝壳、谷物、盐等商品货币逐渐被人们抛弃,金属货币中,最开始铜、铁还可以作为货币使用,当冶炼技术提高到一定程度,铜、铁的稀缺性保证起来也越来越困难,就越来越难作为货币来使用。即使古代官方会筑造金属货币,但在官方财政困难的时候,也经常通过减重的方式来超发货币,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人们减少使用官方货币的情况。
从相对稀缺性的角度看,黄金之所以能够成为长周期历史上、各国公认的、天然的货币,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黄金具备天然的稀缺性。 黄金在地球上的储量相对稀少,开采难度较大,所以黄金的稀缺性是由大自然来保证的。同时黄金具有极佳的化学稳定性和物理稳定性,不易生锈、腐蚀或变质,能够长期保存且保持其原有价值。

3

纸币的出现:货币是对劳动的记录

不过,即使黄金这种天然的货币,在流通过程中也有一定的缺陷。 例如贵金属的供给有限,难以匹配快速增长的经济交易需求,会引发长期的通缩压力。要长期成为人们认可的货币,并不需要绝对的“稀缺性”,而是相对的稀缺性。此外,商品和金属货币携带不够便利,储存和运输成本也较高,这些货币的可切割性也比较差,不利于在市场中快速地流通。

这些缺陷逐渐催生了纸币的诞生。 例如,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1000多年前的北宋成都地区的“交子”。在北宋初年,宋太祖为战争筹款,四川地区筑造的铜钱大量外流,民间交易更多依赖铁钱,但铁钱在清点、储存、运输等方面成本较高,蜀道艰难更是提高了运输成本。而当时成都地区经济发达,对货币的需求量较大。于是开始有商家发行交子,持有交子可到商家兑换铁钱,所以当时交子已经有了银行汇票或支票的雏形。后经官府批准,成都十六户富商联合设立交子铺发行交子,再之后宋代官方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交子。 所以纸币的出现,就是来解决其他商品和金属货币的缺陷问题的。

不过纸币和商品、金属货币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是,纸币的内在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至少其生产成本和面值相比是相差甚远的。而商品货币和金属货币本身是有内在价值的, 生产这些货币本身也要投入大量的劳动时间。所以人们用自己投入劳动时间获得的劳动成果,去换取商品货币或黄金白银,是一种相对等值的交换,背后是大家的劳动时间和劳动成果的交换。

那么如何来理解纸币的诞生和流通呢?其实纸币能够成为货币,说明货币本质上是一种“记账工具”。 人们投入劳动时间生产出的商品,消耗掉一部分后,将剩余的商品换成纸币,相当于纸币记录了大家的剩余劳动成果。人们拿着纸币去购买其他商品,其实是用自己创造的劳动成果去和别人的劳动成果做交换。 从这个角度看,货币本身有没有内在价值并没有那么重要,即使没有内在价值,只要这种“记账工具”能够被大多数人认可就行,即形成一种社会共识。

而社会共识的背后,是人们对“记账工具”相对“稀缺性”的信任,即人们相信这种“记账工具”不会被超发,自己持有的“记账工具”是保值的。 从这个角度看,商品货币、金属货币也可以视作是“记账工具”,记录了大家的劳动成果。而这些“记账符号”恰好是有内在价值的,而其内在价值是大家在市场上交易出来的,本身就已经形成了社会共识了。例如牛、羊、大麦、黄金的价值,本身就是市场上大家交易出的结果。当这些商品或金属货币能够保证相对稀缺性时,其内在价值稳定,就可以成为社会共识的货币;而当相对稀缺性无法保证时,其内在价值缩水,就很难再成为社会共识的货币。

对于法定纸币来说,其社会共识的形成,依靠的是货币发行者——政府的信用,由政府来保证货币的相对稀缺性。 虽然纸币本身的内在价值可以忽略不计,但纸币发行者保证纸币可以在市场上换成有内在价值的商品,或者人们可以找纸币发行者换成有价值的商品。而这种信用如果成为了社会共识,纸币也就自然在市场上流通起来。

就像公元前35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神庙作为中心化的主体,掌控着大量的土地、牲畜和其他资源,采用了一套系统的“虚拟记账”方法,来记录经济资源的收支、分配和存储等情况。虽然当时没有统一的货币,但人们会根据物品的稀缺性、重要性等因素,为不同的商品设定相对的价值标准,以便在交易和记账中进行比较和核算。例如,一定数量的谷物可能等价于若干头牲畜,这种等价关系会在记账中体现出来,方便进行资源的调配和核算。 而这种记账系统之所以能够运转,一个重要的基础是人们对中心化的记账者的信任,而且这种信任成为了社会共识。

而要维持纸币发行者的信用,长期依靠的是自身经济的稳定性。 尽管在短期内,纸币发行者可以通过“法定”的强制力来维持纸币的信用,或者通过持有更强信用的货币储备来保证纸币的可兑换性;但长期来看,纸币总有替代者,例如天然的货币黄金,或者信用更强的其他纸币。长期经济稳定才是币值稳定的重要基础,如果经济不稳定,纸币的超发是大概率会发生的事情,货币的相对“稀缺性”就很难成为社会共识。

4

货币形态的创新:货币本质的回归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进步,货币的形态还在不断演进、变革,很多新型的货币形式在不断出现,尤其是在海外传统货币超发的背景下,这种货币的创新或还会延续。在新型的货币形态中,我们如何辨别哪些具有货币属性,哪些没有?哪些形式能够长期突显出来,哪些不能?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 回归到货币的本质来看待新型的货币形态,结论显而易见。

从货币的发展历史来看,货币本身是否有内在价值并不是那么重要,关键是要看能否成为“社会共识”的记录劳动成果的工具。要成为记录工具,需要大多数人认可,否则很难流通;要大多数人长期认可,其长期相对稀缺性也需要有保证机制。面对货币的创新,我们既要开放的去认识,也需要严谨的去辨真伪。

风险提示: 全球货币体系变化超预期

----------------

专题报告(点击链接可查看原文):

房地产的量价:如何演绎?——2025年宏观展望之六(海通宏观 李林芷、宋凯宏、梁中华)

美元的周期:供求和变局— —2025年宏观展望之五(海通宏观 王宇晴、梁中华)

若加关税:测算多大影响?——2025年宏观展望之四(海通宏观 王宇晴、梁中华)

美债利率如何看?——2025年宏观展望之三(海通宏观 李俊、梁中华)

稳定汇率:哪些工具?——2025年宏观展望之二(应镓娴、贺媛、梁中华)

积极财政:发力哪些方向?——2025年宏观展望之一(海通宏观  侯欢、梁中华)

自胜者强——2025年海通宏观展望(海通宏观 梁中华团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