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天天说钱团队原创作品
医生能救死扶伤,却救不了一个人的良心。
01
177人被列入医闹黑名单
医闹问题,早已不是新热搜词汇了,却隔三差五进入我们视线——今天一则与医闹相关的政策再度登上了热搜,引发网友广泛讨论。
6月5日,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等28部门发布了一则备忘录,从公告的内容来看,此次共有177人因严重危害正常医疗秩序而被列为失信人。
该黑名单的医闹患者,信息已公布到全国信息信息平台,将受到多部门的联合惩戒。
这次公布的内容,其实只是政策实行以来的履行情况罢了。
在2018年时,国家为解决医患矛盾、打击医闹,出台了《关于对严重危害正常医疗秩序的失信行为责任人实施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
该政策出台后不仅对医闹行为进行了明确,还制定出了严厉的惩处措施。
在该备忘录中,以下6种举措已被定性为医闹行为:
1、在医疗机构内故意伤害医务人员、损害公私财物的;
2、扰乱医疗秩序的;
3、非法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的;
4、侮辱恐吓医务人员的;
5、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器具和危险物品进入医疗机构的;
6、教唆他人或以受他人委托为名实施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的;
对于以上行为,备忘录还做出了相关指导规范,医护人员不应该与闹事者纠缠,可以直接选择报警,而公安机关在接到医疗机构的报警求助后有必要快速反应,果断处置。
除此之外,医闹者将受到的惩处也十分严厉,因为该政策是联合全国26部门一起出台的,被列入黑名单的医闹者,会同时备报到各部门。
比如你是一个企业主,在申请相关政策补贴时就会受阻,你申请的政府资金会因为信用问题被国资委否掉。
比如你是国有企业的法人、董事、坚实或者高管,一旦被列入黑名单,不好意思,直接免职或者提出免职建议。
比如你是金融机构从业者,那么你的执业资格申请将从业审核。
哪怕你就是一个普通人,对你的负面影响也足够大,因为你的出行将受到限制,不得乘坐飞机和列车轮船二等以上的舱位,同时还将限制大额消费。
不得不说,此次国家对于医闹者的惩处力度,比我们想象的更严厉。
02
为何要加大处罚力度?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如此高力度的打击医闹者,是不是有些过了?
事实上,国家这么做一点也不为过。一粒老鼠屎能毁掉一锅汤,同样的,对医闹行为的容忍,将毁掉医生这个职业。
在很多医患关系的争论中,“势单力薄”的患者往往能够取得公众的同情心,谁弱谁有理,在医患关系中出现的最为普遍,而最受伤的还是这些医生,在过往的舆论中,医护人员和医院成为万众箭靶子的现象并不少见,甚至还有人给医生添上唯利是图的标签。
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请问以后谁还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去学医?而医疗情况又是一个国家的民生保障措施之一,所以对于这种行为十分有必要严惩。
2018年9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三名医生被病患家属殴打,事情的来龙去脉只因患者和医生在沟通过程中未满足患者要求。
患者家属要求
二胎产妇
剖宫产,但医生觉得条件不满足于是拒绝了该请求,最后患者家属将医生进行无端殴打,将医生
眶骨和下颌骨打至骨折。
伤医现场
作为一个局外人,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这件事,很多人会觉得患者不可理喻,就这么点事有必要大打出手嘛。
然而,
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患者与医生的认知上的差异,才导致了医闹局面的发生。
有的患者就觉得这医生在坑自己,让自己买那个药是想让医院多挣点,不给产妇
剖宫产
一定是因为我刚刚跟医生发生了争执。
但这并非事实,就拿上面的这个案例来说,并非医生与患者家属发生了争执才不给产妇剖宫产,而是无论是法律还是医院都有严格规定,必须达到指标才能剖宫产。
今年3月份,郑某陪其母亲吕某某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接受住院化疗,到医院后得知该化疗需在48小时后才可进行,医院建议郑某陪其母亲去医院周边小旅馆住一天,然后重新排队、挂号、打针,郑某听到这个建议后,怒了,认为自己受到了冷落。
失去理智的郑某,一怒之下就抄起水果刀,直接把刀驾到了医生脖子上。
嫌疑人在走廊里拔出刀来
现场情况一度混乱
这个案例跟前面的案子也有极大相似的地方,就是患者不信任医生,认为医生是在搪塞自己。
医生在向郑某解释不给患者看病的理由时,明确提到是因为注射升白针需在化疗结束后48小时后、医院等候住院病人多等情况,但对患者来说,只是单纯的认为自己的付出白费了,于是心存不快。
像很多事情,其实都是有明确规定的,比如指标不达标就不能手术、注射某个药品多久后才能做化疗等等,这些都是偏专业的知识,医生这么做也无可厚非。
有些人总觉得医生在刁难自己,动不动就动拳、动刀,难道有一天你们医生要戴着安全帽上岗吗?
03
国家出手后,每人都将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