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2678-草与中蒙哈国运
文字:林间草木声
校稿:凯尔希 / 编辑:澄澈
特别感谢: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俞乐副教授课题组
草原,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是数千年来中国人对
亚洲内陆游牧民族
的直观想象,毕竟,这是世界上最巨大的草原带,从大兴安岭一路延伸到匈牙利,诞生了数不清的游牧民族,上演了无数次征战与迁徙。
但在工业化时代,
剧烈增长的放牧量和不合理的开垦已经大大破坏了草原
。这一方面是对游牧经济的沉重打击,一方面也把那些依赖草原生态的区域推向了生死边缘。
实际上很多都变色了
(图:shutterstock)▼
但根据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
近期做的一项研究,
在本世纪,
整个欧亚草原的草场面积,竟然还扩大了
!
这是怎么回事?毕竟,欧亚草原非常巨大,总量扩大,不等于局部都是美好的故事。
尤其在不同的国界内,草原的命运,也离不开各自的国运。
草原的形成与气候密切相关,高大的乔木要有充分的水汽才能滋养。因此
全球的草原基本分布在降水量较少的区域
。如果是干湿交替十分明显且热量充足的地区,则会形成稀树草原。比如长颈鹿和河马生活的非洲草原。
在亚洲,青藏高原隆起改变了气压带的分布,
季风带着水汽
深入
亚欧大陆东部南部
,造就了全球人口最为稠密的区域。
亚洲季风区:
论人口密度,
其他地方都是渣渣
(
横屏
世界人口密度图)▼
放大看一看
南亚季风区人口密度尤其惊人
(图:reddit.com)▼
但亚欧大陆的腹地过于广阔,水汽的脚步终究有限,于是
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内部,世界上最大的温带草原诞生了
。
这样一片草原带实在过于庞大,从喀尔巴阡到大兴安岭,
跨度数千公里
,内部自然也大不相同。
超级大草原,横跨欧亚大陆!
(
横屏
欧亚大陆鸟瞰 图:壹图网)▼
水始终是草原最为重要的影响因子,在草原边缘或是背靠高大山体的地方,
相对富裕的水汽和从山间流出的河流,会造就更加湿润、肥沃的草地
。
如果再有温暖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大量的腐殖质将逐渐积累,形成极为优质的土地——
黑钙土
。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和南俄草原-乌克兰的黑土便属于此类。
肥沃的黑土地上
每年产出全国近五分之一的粮食
(图:图虫创意)▼
而
亚欧草原的多数面积都属于干草原
,
栗钙土
上主要生长着
旱生型多年生禾草
。除去那些风景优美而成为旅游区的草原,大多数能维持一定强度放牧草原皆为此类。
水草如此丰饶的大草原
其实是很少见的
(蒙古大草原 图:壹图网)▼
在那些深入腹地,降水量稀少的地区,草原则会呈现一副
干枯之像
,只能支持低强度的放牧。哪怕牲畜多一点,都会导致严重的
草场退化
。
这样枯黄退化的草原
才是大部分地区的日常
(蒙古国草原 图:壹图网)▼
这片世界上最大的草原带分布在十几个国家,为笔直或弯曲的国境线所分割。
不同国境线的两端,土地的命运也大不相同
。比如中俄蒙哈四国交界之处,就是草原带的枢纽之一——阿尔泰山脉,在不同方向,草原带呈现不同的样貌。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横亘在四国交界的阿尔泰山脉地貌多样
森林、草原、绿洲、雪山、戈壁应有尽有
▼
在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
最新的这项研究中发现,
欧亚草原最重要的增量
来自
哈萨克斯坦
这个有着悠久牧业传统的国家,确切说,是大片
前苏联农田的废弃农田
。
今天的哈萨克斯坦
76.1%左右的土地属于中度及以上荒漠化敏感区
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1954年,为了解决已经问题重重的苏联农业,搞农业出身的赫鲁晓夫看上了和他龙兴之地乌克兰纬度相仿的
北哈萨克草原
。既然南俄——乌克兰草原可以开垦成
世界级粮仓
,那哈萨克应该也行。
这么干旱的气候搞垦殖
实在不是个好主意
(哈萨克斯坦北部农田 图:壹图网)▼
发出号召后,大批青年奔赴哈萨克北部的“处女地”进行开垦工作。一片片农场拔地而起。苏联的粮食产量迅速上升。
但哈萨克草原太内陆了,稀少的水汽和贫瘠的土壤支撑不起
持续的
大规模粗放式的农业活动
。仅仅过了几年,到60年代
黑风暴
便开始席卷中亚,生态系统岌岌可危。
不论是黑风暴还是沙尘暴
都是过度垦殖导致的生态灾难
(沙尘暴 图:壹图网)▼
如果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可能会为此所严重拖累。所幸,里海
丰富的油气资源
让人口不多的哈萨克斯坦过上了不错的小日子,那些开垦的“处女地”,也就被抛弃了。
别看设备老
抽出来的石油可是实打实的
(哈萨克斯坦油田 图:google maps)▼
滚滚而来的石油财富,通过油气管道涌入哈国
(哈萨克斯坦油气管道 图:shutterstock)▼
自然界的修复力量是颇为强大的,短短几十年里,
相当多的弃耕地便在次生演替下恢复为草地
。尽管中亚的生态形势仍称不上乐观,但和阿尔泰山另一边的蒙古相比,实在好了太多。
羊:自己的家又回来了
(阿拉木图附近草场 图:壹图网)▼
清华大学的这项研究中发现,
蒙古国南部的草原成为整个欧亚草原
(严格来说是温带湿润半湿润草原带)
最严重的退化区
。南部那几个以戈壁命名的省份,其情况只会更糟。
其实在这项研究中发现,
城市化及其扩张相关的人类活动与草原退化高度相关
,而蒙古国是世界上
人口密度最低
的国家之一,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上只有300多万人口,其中半数生活在首都乌兰巴托,其他地方近乎无人烟。这样严重的土地退化,还要归结于
过度放牧
。
在冷战时期,外蒙是苏联重要的畜牧业基地。而原本能让草原得以休息的游牧方式,也变成在一块块
固定牧场放牧
。普通草原的土壤厚度也就在10厘米上下,而地处亚欧大陆最腹地的蒙古戈壁草原,只会更加脆弱。
实在是承受不住这么多羊了
(图:shutterstock)▼
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国
,这两个邻国的草原故事,也都或多或少在中国上演过。在清华大学的本项研究中发现,
中国境内也有许多废弃/退耕地转化为草场
。这也未尝不是
大自然对人们过去盲目开垦的纠正
。
我们这条农牧分界线,降水量还是比较低
要满足14亿人口的需求,这点草也是不够的▼
当然,欧亚草原的整体面积增长,
并不意味着退化问题的解决
。在呼和浩特和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这些在草原上数一数二的大城市周边,都出现了
城市扩张导致草原退化
的情况。东欧一带的森林也有不少退化为草地。
和阿斯塔纳相比,乌兰巴托才是火烧眉毛
草地退化导致更多穷苦牧民涌入乌兰巴托讨生活
山坡上挤满了密密麻麻的“蒙古包”
可以说是蒙古国特色的贫民窟了▼
自然界的变化是
极为复杂的难题
,并不是一句多种树就能解决一切。对生态系统的保护,首先要充分了解它。
生态治理本质上是个社会和经济问题
遍地贫民窟+劣质散煤取暖的乌兰巴托
生态环境早已趋于崩溃
(乌兰巴托 图:壹图网)▼
要知道,整个欧亚草原东西跨度近七千公里,在几十年前,人类想要获知这片庞大草原的整体和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当时只能靠各大科研机构不停做野外调查和建立观测台站不停报告
。
这种观测,只能得到一部分点位数据,
数据更新也颇为缓慢
。中国第一次全国性的草原调查,从1979年开始,动用相关学科几乎所有的人力物力,还是足足进行到1987年才算完成。
来之十分不易
耗时近十年,相关人力物力倾尽而出
终于完成了这份中国草地资源图
▼
站的更高,才能望得更远。尽管目前
卫星遥感
还不能完全替代实地工作,但卫星的视角和宏大的观察对象,确实高度契合。
天上一眼,便可以整体观察这片大地的风云变幻。至于一些更加细节的工作,则可以交由
无人机
完成。
大的沙尘暴一刮
太空中都清晰可见
(东亚沙尘暴 图:NASA)▼
卫星遥感看到的绿色大地,说到底是来自无数植物自身的颜色。但除了人类肉眼可见的颜色,还有我们看不见的部分。
比如,季节变化会导致树叶和草原变色,但这在高空中也未必明显。这时,就需要
看不见的高光谱来帮忙
:植物在光合作用时,主要吸收红蓝光并反射绿光和红外光。
在
遥感卫星的光谱仪
下,植被覆盖区在红外和近红外波段会有明显的差异。而不同种植物,和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对红光的吸收也会有细微的不同。
光谱仪采集了大量不同波段的数据
根据研究和观测对象的不同
导出相应波段的数据
再生成对应的卫星遥感图
(光谱仪原理图
图:NASA
)▼
但植物体的生理生态变化往往非常细微,为此科学家们又盯上了更加微弱的光——叶绿素a在激发光的照射下所发出的微弱荧光。
叶绿素a在光合作用中起到收集光能并转化为化学能,以分解水释放氧气环节的重要作用。如果能监测
叶绿素荧光
,就相当于能了解整个光合作用的强弱。这种曾经只能在显微镜下观测的微光,已经
可以用卫星进行监测
。
叶绿素荧光是植物生长发出的光芒
被称为植物光合作用的理想“探针”
可及时准确反映植物光合作用的真实工作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