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壹点灵心理
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平台,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提供在线/门店咨询,已入驻4.2万名专业心理咨询师,累计向4300万名用户提供抑郁情绪、焦虑情绪、婚姻情感咨询、心理倾诉、心理测试、心理课程、心理咨询培训等心理健康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为你读诗  ·  焦虑时,读一读哲学,很有必要 ·  4 天前  
武志红  ·  最大的精神内耗来源:把自己当客体审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壹点灵心理

琼瑶离世:我们到底该如何面对死亡?

壹点灵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文学  · 2024-12-05 18:00

正文

作者:雪子、sixer 编辑:阿若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12月4日,知名作家琼瑶在家中去世,终年86岁。

她写下遗书,录好了告别视频,用很琼瑶的方式和大家做了告别。

说到死亡,我们时常回避,又或许感到沉重。但琼瑶的书信间,却让人看到了轻盈与自由。

她写到:

“不要哭,不要伤心,不要为我难过。我已经「翩然」的去了。”

“我不想听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我想为这最后的大事「作主」。”

“朋友们,不要为我的死亡「悲哀」,为我笑吧!”

或许,人们之所以不想谈论死亡,在于我们成了被遗留下来的人。

因为亲人好友的离开,往往意味着我们心里最熟悉的部分,也随之而去了。

今天的文章就来聊一聊:

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又该如何好好道别呢?

01

悲伤
也有过程


大家经历过亲人离世吗?


有朋友回忆母亲从感染到离世的过程,他形容,那是这辈子经历过最撕心裂肺的痛。


3天里,他只能看着躺在病床上的母亲受苦,却什么都帮不了:


“你不能靠近她、拥抱她,为她做点什么。
甚至在她闭眼后,我也不能好好守护她,与她告别。”


我们在得知亲人逝去后,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最强烈的悲痛,甚至自责。紧接着进入五个独特的阶段:


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和接受。


来源:pexels


·否认你会对亲人的离世感到难以置信、麻木,你可能会刻意专注于某件事,以暂时逃避痛苦。


·愤怒:你可能会对抛下你离世的亲人感到怨恨,怨恨他们为什么将你抛弃。


·讨价还价:为了减轻痛苦,通常我们会试图通过达成某项协议,来换回我们逝去的亲人,或者是回到悲剧发生前。


如:我们会祈求老天爷,用xx年寿命,换ta回来等...


这种方式确实能缓解愤怒,但这并不现实。


·抑郁:经历前3个阶段后,痛苦又一次席卷而来。你感到沮丧、觉得生活没什么意义,你甚至可能会暴饮暴食,失眠、自我封闭。


·接受:你开始平静下来,接受现实,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寻求新的关系。


来源:pexels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依恋类型的人在遭受丧失后,悲伤程度也有所不同:


回避型的人,在亲人去世后,似乎能更好的应对悲伤。


表面上看他们很平静,但他们可能是在压抑自己的情绪。


这种内化反应是“不健康”的,以后可能会影响身理健康,以及处理情感关系的能力。


相比之下,那些焦虑型的人几乎从不压抑自己的情绪,甚至会经历更强烈、更长久的悲伤。


02

留下的人
就必须难过吗?


如此看来,亲人离世时,每个人的反应都有所不同。


那他们在多久之后才能恢复到正常的情绪呢?


大约三分之二的丧亲者,适应得还不错,他们在亲人逝去后,会经历一段时间的悲痛,并与之做斗争。


但这个阶段后(大约会持续几周),他们的痛苦开始消退,可以冷静下来,处理好自己的悲伤了。


但这并不是说他们不伤心、不在乎、不够爱已故者。


而是他们能够很好的处理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状态。


当他们需要的时候,能把痛苦放在一边,维持正常的生活。


曾在某纪录片看到一个中年丧女的父亲。


他和妻子早就离婚,他一个人拉扯着女儿长大,女儿却因为一场大病离开了。


女儿刚去世的第二天,父亲一夜白头,出现在视频里时,眼睛通红,头发糟乱,走路都颤巍巍。


观众们安慰,叔叔不要太难过,女儿肯定也不希望你们那么难过。


两个月后,父亲再出现在视频里的时候,已经将白头发染黑,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正常上下班,脸上笑眯眯的,还会和镜头开心地介绍自己种植的盆栽。


当纪录片导演问到,有没有想过组建新家庭?他羞赧地搓手,指了指不远处在院子里打扫的妇女,说那是他的女朋友。


来源:pexels


结果,有些观众却说:我看这个父亲也没多爱女儿,肯定是故意拖着不治病,扔掉女儿这个累赘,好和这个女的在一起。


但感情里哪有那么多预谋呢?也许是恰好遇见,她抚慰了自己因丧亲而悲伤的心灵。


我们不应该因为他们在悲伤时期的“良好”反应就质疑他们,那并不是一个可以评判他们有多爱(或不爱)的指标。


相反,这种反应模式是健康的。


来源:pexels

而剩余三分之一会表现出“慢性悲伤”、“长时间悲伤”的反应模式。


他们的悲痛仿佛冻结,看不到尽头。


他们自己都不知道那会持续多久,他们并未变好,也无法正常生活,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伤。


这种不健康的、持续性的悲痛,我们叫它延长哀伤障碍(PGD)


不幸的是,每10个失去亲人的人中,就有一个处于这种悲伤反应模式中。


陷入PGD的人,通常认为:


“将来不会有任何好转,ta死后,我没有活下去的意义了。”


03

面临哀伤
我们可以怎么做?


我们都知道,死是生的一部分。


大道理谁都懂,但自己真正遇到时,那是完全不同的体验。


死亡带来的重大创伤面前,安慰显得苍白无力。


但我们也不能袖手旁观,尽量去做些什么:


第一,请允许自己哀伤。


精神科医生施图茨将完美的生活状态,称之为快照(the snapshot),这是我们希望自己可以永远留存的瞬间。


我们希望我们在最成功、最圆满时,将一切定格住。


但这是不可能存在的。


我们要允许离开的离开,逝去的逝去,承认自己是无法留住它的。


如果将内心郁结的能量,想象成一个充气的皮球,那么承认逝去的事实,就是给我们泄气的砝码,体内其他的能量才能得以健康的流通。


第二,进行哀伤冥想。


根据西拉哀伤模型(Selah Grief Model),我们可以将走出哀伤分为3个阶段:与哀伤同在、不与哀伤做抗争、带着哀伤行动。


如果讲得再通俗些,便是:


承认接纳自己的哀伤情绪;


可以带着哀伤情绪进行基本的生活;


从哀伤情绪中有所获得,开始创新性生活。


来源:pexels


第三,找到与逝去亲人的“某种”联结。


这种联结就像“持续的纽带”,保持与亲人的关系、沟通与情感交流。


比如每年的清明节,我们会去祭拜的亲人,在他们的墓碑上放鲜花,并聊一聊自己的生活境况,告诉他们,不用担心,我们生活得很好。


这也是我们缅怀,诉思,与他们保持情感联结的仪式。


在某种意义上,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死亡并不是只有丧失与分离;


我们的情感也不用被割裂或遗弃,我们依旧可以爱他、思念他。


日本纪录片《可以去你家吗》就有一个女孩。


她男友已经去世几年,虽然每年她都不一定有时间祭拜,但她会在祭日那天,把乱糟糟的家里收拾好,将男友照片摆在桌上,面前放上酒杯,借着昏暗的灯光和他说这一年的所见所闻和成长。


就好像他还在自己身边,从未走远。


而她也会带着对男友的思念慢慢地、坚韧地走下去。


来源:pexels


第四,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如果你长时间地失落无助,哀伤情绪已经影响到你的日常生活,不妨尝试预约心理咨询。
失去亲人可能带来长期的心理压力,比如失眠、焦虑、抑郁或身体上的不适。
咨询师可以帮助你掌握调整情绪和身体的具体方法,减轻压力。
当我们失去亲密的人,可能会感到生活失去了某种意义。
心理咨询师可以支持你重新发现生活的价值和目标,逐渐适应新的生活状态。
如果你有需要,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我们将为你匹配合适的咨询师~

写在最后:


文章的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一位名叫Lily的女性,在丈夫肺癌去世后,她如此记录:


我常常去他的坟墓上摆花、说话;看着两岁大的孩子在草地里奔跑玩耍;在海滩上点一堆篝火,跟朋友看日落;健身和冥想训练。


我对自己两岁大的女儿说,拥抱人生的所有体验,生与死,爱与失去,因为这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


生而为人,并不能无视苦难。


我们一起面对它,不再逃避它,我们的生活不会萎缩,而是延伸。


也许这不是真的变好,但把自己和女儿照顾好,就是对我心爱的丈夫,最好的怀念。




心理爱好者考证/副业推荐

可从事心理行业,可增加额外收入

可成为有执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人才


↓戳图,添加老师咨询↓

含1对1指导规划 + 课程体验



END


如果你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服务,可以考虑壹点灵的心理服务,这里有4.5万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可进行线上或线下咨询服务,他们专业、真诚,且已经准备好,识别下方二维码可预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