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内容
11月7日晚,第29届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期间,米内网举办的主题为“研发创新:企业如何成为创新的受益者”论坛引起业内的广泛关注与热议,米内微信昨日推出论坛新闻报道《创新药的春天来了,企业如何成为受益者》后,不少米内网会员读者大呼不过瘾,纷纷致电希望看到更详尽的报道内容。为此,今天我们特别推出论坛对话实录,以飨读者。
主持人:振东集团运营总裁 马士锋
主持人:大家都知道,10月8日行业内发生了一件大事,建国以来最重大的药改新政出台了,10月23日CFDA又发布了《药品管理法》修正案及《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创新机会,大家都非常期待听一听行业大咖的想法,因此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邀请到几位对话嘉宾:
陈永红 广东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若辉 湖南千金湘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 杰 山东达因海洋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闻晓光 泰州越洋医药创始人、千人计划专家
主持人:行业的变革来临了,不管你愿不愿意,它确实已经来了。我首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国内制药企业代表及专家,您如何看待药企研发创新及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陈永红:感谢主办方的邀请,参加今晚的交流环节。
对于主持人的问题,首先它属于药品价值链上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始终认为产品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研发创新是产品力的基础保障。如果没有生产制造,就不能进行转化,也就不能成为合格商品供给患者使用,所以生产制造及技术在这个环节里是一次转换的技术。研发的初衷是实现企业最大化的商业应用,商业应用要靠营销的环节实现,所以研发、生产、营销在企业价值链中环环相扣、不可或缺,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好,只有这样,一家生产企业才有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刘若辉:我跟陈总的意见比较相似。做企业的都有两个目标:第一个是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第二个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研发创新应该是制药企业的核心。
关于生产,我的理解是一种支持。刚才陈总说到产业的转化,那是研发到大生产的过程。在我看来,这个生产的支持包括技术支持、成本支持,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有更好的实用性。
关于市场,我认为营销应基于患者需求,因为我们做药是为老百姓看病、治病服务,产品创新也是为老百姓服务,所以市场是我们的源泉。我跟陈总只有一点不一样,陈总认为以上三者是价值链的过程,我认为是产业链的闭环,这是我个人的理解,谢谢。
主持人:事实上刘总与陈总的认识有异曲同工之处。据我了解,杨总已在儿科线布局多年,在业内,她是大家非常认同的儿科线带头大姐,下面有请杨总发表观点。
杨杰:我个人认为研发、生产和营销三者其实是一个闭环。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问题,如果一个环节是企业的弱项,那么这个企业就没有办法可持续发展。
其实市场营销不简单,有些人认为营销就是卖药,我不这么理解。我原来是医生,后来从事产品的市场推广,其实很多源头都在营销这里。营销不单是把已上市的产品推广给临床应用,更重要的是捕捉临床信息,反馈给研发部门。所以我们的研发灵感和思想来源于市场和营销一线。
以我们企业马上要上市的右旋糖酐铁口服液为例。我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与专家交流推广时,捕捉到这样的信息,一是儿童人群缺铁情况,二是市场供应现状,导致药品的可及性有很大的问题。回到公司后,我将这个信息反馈给研发部门,便产生了研发的灵感。
研发,不是光有研发思想或研发灵感就能做好的,我们的科学家要有科学精神,还要有科学技术,我们要崇尚技术、崇尚科学精神。研发,前期的灵感来自营销,后期研发在企业后续产品发展中非常重要,一定是基于临床的需要。
生产,在制药企业里是管理的基础,研发和市场营销是企业发展强大的推动器,是企业腾飞的双翼。都说现代企业和传统企业不一样,不一样在哪?就是它的研发和营销强,就是所谓的哑铃型。我愿意这样去定义它,谢谢。
主持人:感谢杨总的分享。作为科学家,闻老师想必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请跟大家分享一下。
闻晓光:要说这三者的关系,其实我也说不清,因为销售没做过。我们只负责研发,生产环节要把产品带到车间去转化。但在国外工作期间,我知道产品真是靠销售,我们的说法是:离市场越近越重要。但是把话说回来,今天的主题叫研发创新,我觉得只要是产品创新,就给销售提供了最好的卖点。只有开发出与市场有差异化的产品,才能有很好的销售。至于生产,现在国内的情况比较严峻,我建议厂家盯准国际。比如我们自己找的药厂,希望既能面对美国市场,也能面对欧盟市场,所以药物安全可控就变得很重要,开发出真正创新的产品应该是第一位的。刚才我看了米内网新的研发数据库,这样的数据库也让国内企业实现弯道超越有了真正可能。国外只要有新技术、新概念,马上可以接收过来,所以国内创新,数据将是非常重要的支撑!
主持人:研发创新,核心在于科学和技术的转化,重心落在药品实用性和经济性上,我们的企业家如何衡量这两方面的关系?
闻晓光:我是这么看的。首先,研发要投入,现在已到谁家没做新药都不好意思说的阶段了,我倒觉得不一定每个企业都要瞄着20亿、10亿美元的投入,很多企业承受不起。可以从改良创新做起,在巨人的肩膀上做再创新,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拜新同,这个药物已有几十年历史了,国内也是几十亿的销售。我建议国内药企不妨从这个角度出发。
其次,产品要有市场价值,就必须满足临床需求。说到底,一代、二代产品开发,成本高在临床试验上,真正的生产成本没有那么多,但是销售时可以1~2倍地增长,就是因为药物价值满足了临床的需求。改良性创新方面,大家还是应该做一点工作。米内网提供了这么好的研发数据,有实力的企业自然要两条腿走路,可以量力而行地做一些新的化合物,在原来化合物基础上进行化学结构的仿制。
原来国内的学术界给大家提供了不少产品,但也造成了很大伤害。现在很多药品面临着再评价。国内企业的成长力迅速,请大家一定要相信自己,在产品转化上应该比那些教授更有信心,这一点上要依靠自己,你有研发,把产品接过来,把产品真正做大。创新时要注意,教授可以提供想法,但产品一定要拿到你自己的工厂来做,不要让学术界的来指导企业。
杨杰:“十三五”新药重大创制中,达因有一个一类药,这在儿童药里面很难得,我不能用“奇葩”这个词来形容,但它确实很难得。所谓一类药,就是全新的,全球都没有上市过的产品,你想想这样一个产品,用于儿童这个群体,太不容易了。
其实技术的投入是不是能很好地转化,除了很强的营销团队外,最重要的是三点:
第一,研发一定是基于临床需求。我们都知道,一个药物发现(不管是新的化合物还是新的处方),一定比老药有更好的临床效果,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只是新,根本不可能给临床带来更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种投入是没有价值的,可能很花哨,有些可能高大上,但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的市场表现。我们做企业要有情怀,这些产品如果没有临床价值,甚至对人体的安全性更差,那么即使它是一个新东西,那我们也不能去投入这个产品,更不能把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广泛推广。
对于儿童药,我们更多的是做改良性创新,基于临床(这个化学成分已经在临床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改良。怎么改?丰富剂型、完善规格、改善口味,围绕临床儿科用药的可及性、安全性、有效性、顺应性,大有文章可做。儿童药是有社会价值的。为什么这么说?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一代儿童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研发人员是很有想象力的,在一个成分的基础上,要去做不同的剂型,不同的规格,甚至不同的口味,这个科学研究就非常有意思,非常有想象空间。
第二,研发要聚焦,要有研发的可持续性。比如说儿童药,要研究它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顺应性怎样做是最好的?可能经皮给药、经肺给药、直肠给药等,包括缓控释溶液、溶剂,这样的剂型更适合孩子,那么我们在技术上就聚焦,不要什么剂型都做,因为任何一个组织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虽然是新技术,但只要你聚焦,成本就一定会下来,还有研发的可持续性。我们知道研发周期很长,不管怎样,研发的高投入是必须的,所以企业要有长远的研发规划,保证你的研发可持续,别做一半没钱了,没有规划,那前面就全是成本了,再也收不回来了。
第三,整合社会技术力量。儿童药的技术和产品不论在全球还是国内,都是相对少和落后的(过去是不受关注),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整合社会资源,这也是政府主张的产学研结合,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创新模式。这样的路可以缩短研发周期,减少研发风险,提高产品的审批率、成功率。
通过这三点能够比较好地消化你对研发大量的投入,也会有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刘若辉: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兼顾。我们医药人是有情怀的,十多年来这么多海归回来,医药行业的占比最大,这肯定是有一份情怀在里面。国家对药品的需求旺盛,所以我们为了这个事业也要兼顾到经济性和实用性。
陈永红:今天谈研发创新,我们会发现很悲哀。现在创新药是高投入、高风险,还没有高回报,周期也非常长,这边又要实用性和经济性兼顾,除了情怀以外,我还是圣人,只有做圣人才能把企业做好,这对企业家要求是非常高的。
但我非常赞同一点,我们坐在这里都谈到了,临床价值是研发创新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归结点。无论是一类新药,还是改良创新,还是再评价,都要基于这一出发点。如何平衡实用性和经济性,对我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从2011年开始,我们投的项目很多,今年光10月就公告了三个喜讯:两个一类新药拿到了临床批件,一个拿到了受理号。接下来在巨大的投入面前到底怎么做,非常考验企业的决策能力和决断能力。
今年出台了医保目录动态调整的改革思路,比起以往,其实是鼓励创新的做法。我认为做企业先把实用性做好,把临床价值这件事做好,在这个过程中再去想如何做到相对理性的平衡。
主持人:恭喜陈总拿了3个一类新药的审批,很是振奋人心。其实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专长,那么企业在组建自己的研发体系的时候是怎么考量的?我们振东集团的做法是建设研发网络,包括大品种联盟,走出第一步后,感觉有成效,但真正落到企业运营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想听听四位企业家在研发体系这一块有什么见解?
闻晓光:我的企业在一个很小的领域深耕细作,我们先是发明缓控释平台技术,再利用这个平台开发新的缓控释药物。我原来就是做这个出身的,因此只想在这个领域精耕,所有的资源也都朝着这个方向调整。现在很多企业是跨领域的,比如说针剂、固体、液体、口服都做,而我们只做口服缓控释,这是从我们企业的特点出发的。
杨杰:一个企业在建立研发体系的时候,考虑的元素非常多,最重要的可能有两点:
第一,企业的战略定位必须清晰。你的研发体系必须跟战略定位相匹配。如果这一点不清晰,那么研发在企业运营中的价值就不可能体现出来。
达因在2007年前只有一个研究室解决产品技术革新问题。2007年,达因药业定位于专业的儿童制药企业(后调整为儿童健康产业集团),基于这样的战略,成立了研发团队。儿童药做得更多的是改良制剂创新,所以技术团队以制剂研究人员为主。
在研发机构设置上,我们考虑两地。比如说在生产基地设技术中心,主要做仿制药,解决产业化问题。另外,在北京信息和人才最聚集的地方设立儿童专用药物研究院,目标是做高端制剂,同时通过高端市场吸引人才。
第二,考虑行业问题。要看国家行业政策、产业政策有没有机会给你;这个行业竞争环境什么样?这些都决定了你的研发机构怎么建。两地建设的成本较高,但是综合考虑下来,从儿童用药行业的特点和目前国家的行业政策讲,在北京建研究院,不但不会增加成本,还对人才聚集和人才稳定,包括高端制剂的开发更好。
刘若辉:研发还是要把定位搞准。
第一,产业要集中,市场要细分。我们的研究机构很小,也就100人左右。我们聚焦在慢病领域,慢病是一个很广阔的市场,市场大就是我们的目标。
第二,我们是做化药的,以仿制为主,仿创结合。我们的团队里既没有千人计划专家,也没有首席科学家,所以只能copy了。
第三,国家现在鼓励创新,“双创”很多人认为是伪命题,但是5年来,我国的创新确实在全世界引起瞩目,我们在药品研发上也要走自主研发和合作开发相结合的路子。特别是药政36条专利链接制度出来之后,意味着产品、产业化、营销,这三个东西是可以独立的。基于这样的背景,到“十三五”末期,如果有了人才和经济实力的支撑,我们也将涉足新药的研发。
我国有4000多家企业,把仿制药做好也是对国家的一大贡献,我是这么理解的,谢谢。
主持人:刘总刚才说到聚焦产业,细化市场,我的理解就是坚持比创新更重要。
陈永红:我们做得数量多的是化学药,做得好的是中成药,被逼无奈,我们的研发体系分三块内容:一是上市中成药的二次开发,适应症或临床再评价,如果不做这些工作也培育不出单品种过十亿的中药大品种来;二是大量的化学药,无论是仿制药疗效指南,一致性评价,未来尤其在眼科方面,不仿,仅做创新是做不出来的;三是在大的背景下,如果不做创新,引擎不够。有的工作是为了今天活下来,有的工作是为了明天活得好。你要熬七八年等新药上市,那你得先把基础工作做好,要有足够的输血能力、造血能力才有机会活下去,迎来美好的明天。
我们坚持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两种合作模式,仿制药开发由自己的研究人员完成,在创新药领域采用协同创新模式,整合社会资源。凭我们的项目,再建一套完整的体系跟国内恒瑞这种老大哥不能比,所以我们采取了这种双结合的做法,主要围绕中成药二次开发、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创新药领域布局,再做组织配套,所以我们更多的是项目经理式的研发团队,不是坐在实验室里的科学家团队。从项目立项、选择、控制到把控质量等,我们有一个研发形态做保障,协同研发资金,这是我们的研发思路。
主持人:不管是多元化,还是专业化,不管自己研发,还是借力研发,为我所用就是好的。今天的分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像爬山一样,咱们做企业管理或研发,爬到山顶上的那个人,看到的风景最全面,今天请来各企业的高管和企业家,他们的分享一定能给不同的企业带来不同的感受和启发。在最后的时间里,请四位大咖用一分钟时间总结一下你们自己的观点。
杨杰:我们制药,是为解除人类病痛。我们的初心是解决临床用药的可及、安全、有效问题,所以从研发、生产设计,包括营销体系的建立,都要围绕临床需求进行。企业一定要有清晰的战略目标,企业家要有使命感、社会责任,要有情怀。同时企业作为研发创新、技术创新的主体和药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必须融入到创新改革浪潮中。不忘初心,在创新上下工夫。
刘若辉:我们进入了一个好的行当,一个永远是朝阳的行业,虽然创新路上非常艰辛,但是为了人类的健康事业,为了中国人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能高一些,我们将更加努力!
陈永红:药政36条是可以将影响持续到2049年的医药纲领性文件,所以我们对研发充满了信心,但光有信心不够,还要有三颗心:一是野心,你要乘这个大势爬上去,得有这个野心做一点大事情;二是决心,既然下了野心做大事,得有人员、资金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三是耐心,做研发本身是长周期的事,如果没有耐心,就不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我希望在座各位企业家在研发的大潮里走出自己不同的路来,谢谢大家。
闻晓光:我们有个口号:越洋关爱人类健康,世界关注越洋技术。早在几十年前,谁也没想过中国的产品能走出国门,现在我们的高铁已是世界水平,就差药了。中国现在加入ICH成员国,因为我们关爱人类健康,所以产品做出来一定要瞄着准全人类,这一点特别重要。
世界上新药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其80%的处方也都是仿制药,我说这个的意思是要敢于往外走。目前可能存在一些困难,但这个困难也意味着机会。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我说过这么一句话:美国的昨天可能是中国的今天,美国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我希望所有人都把眼光盯着全球,利用全球一体化,让自己的企业真正腾飞。
主持人:再次用掌声感谢四位大咖的分享,谢谢大家。
投稿及报料请发邮件到[email protected]
稿件要求详询米内微信首页菜单栏
商务及内容合作可联系QQ:41253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