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周一文章推荐达人部分,有一个ID应该是“坚信价值”,功夫熊猫头像。请大家见谅,我这个“错字乌龙”毛病是病入膏肓了,没救了。
也庆幸这些雪球达人大大不看我文章,不然我真是时时刻刻给自己招恨啊,老把别人ID写错,对不起,再次对各种写错别人ID的行为,自我鄙视和谴责下。
01
大多数的烦恼和迷茫,来自于自我认识的缺失。就像我们会对朋友倾述自己的不满和郁闷,但很少会认真去想过自己又做了些什么。
本能上,人会倾向认为“自己的烦恼必须由别人来解决”。这点,就类似投资理财中常看到的一个现象——越是理财基础薄弱的人,越希望别人提供股票基金交易的代码,想通过别人之手去获得投资上的成功,而对于自己“应该在理财投资这件事情上需要承担的基本功培养”这件事情,视而不见。
越回避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就越会将未来托付在别人的身上。而尴尬的是,这会造成自身能力的进一步缺失,对他人愈发依赖,不安全感只会持续增加,而不会减少。身边如果有依靠“别人的聪明才智”而致富的人,哪天真让他自己干,是会陷入强烈的恐慌中,也绝对不会成功。
有一个尝试很有趣,当自己很郁闷很烦恼,想抱着闺蜜大肆吐槽的时候,可以把自己说的话录下来,隔段日子重听,把录音中的自己当作闺蜜也好,当作陌生人也好,会有完全不一样的认识。那些情绪化的抱怨所需求的答案,其实自己也能给。
人要是学会了换位思考,好多麻烦都能解决。
02
前段日子,我自己比较烦心,感觉生活的思绪很乱,知道心理层面出现问题,但无力解决,或者更准确说“无法冷静下来自己解决”。好在,烦乱中,尚存一点理智,不去没完没了的发牢骚,找专业人士帮忙。
好的心理咨询师在沟通的过程中,不会强行灌输什么理念,是引导自己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
有两个印象深刻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我跟老师说自己很守时,因为尊重时间,也就是代表自己的态度,如果对方是守时的人,我的行为也等于尊重他。那么从另一个层面看,我不喜欢“自己迟到”,自然也不会喜欢“别人迟到”,那会让我觉得自己被冒犯了。
这是我的思维逻辑,也是我固守的处事原则。
但老师会让我重新思考一个问题:我这么强调自己守时,也希望对方守时,这个行为举止的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我内心真实渴望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当时真把我问倒了。
第二个例子是,我跟老师描述一整件事情,说完后过了一会,老师让我重新复述,我突然遗忘了一个细节,那一瞬间非常窘迫和尴尬,好像自己犯了什么大错似的。
不过是忘了一点细节,我的窘迫和尴尬,又说明了什么呢?
我给老师的解释是——我骨子里是希望环境气氛是和谐的,但是我做错了事情,忘了本应该记得的细节,会让沟通突然不顺畅的,让气氛变得不好,我猜测老师可能会生气,这种莫名出现的不安感,会让自己变得很窘迫。
这时候,老师让我换一个身份看问题,如果我是听者,遇到一个朋友在描述事情的时候,忘记了细节,我会怎么反映。
显然,我会觉得“这压根不是个事情,不就是忘记了嘛,跳过去就好,再说又不是考试,那么计较细节干嘛”。
这一个换位思考,豁然开朗,我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内心所谓的担忧,都是幻想出来的恐惧,完全的庸人自扰。
这个启发是非常大的,我甚至在结束咨询后,跟家里的长辈求证过。我问长辈,如果在他工作岗位上,有一个晚辈把事情做错了,他会不会嘲笑他。
长辈说,年轻人做错事情很正常,只要他是好学上进的人,做错了事情又怎样,长辈依然会喜欢他,也愿意去帮助他。在他看来,每一个做错事但努力上进的年轻人都是曾经的自己,为何要嘲笑过去的自己呢。
我之所以做这个求证,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遇到强者的时候,会本能的害怕,会担忧自己在他面前表现不好,做的不能够让他满意,那么他会不会就此否定我。我一直被这种不安困扰着,却从来没有用“上面的思维”思考过。
经历过那一次心理咨询后,我意识到一点:我们真的对自己太不了解了,说的话,做的事情,从本能出发,但本能到底是什么,却从来没有考虑过。
03
假期里我和朋友就某个假设案例做个好几轮“为什么”的拷问:
我们为什么会对单位抱怨?因为我们对单位现实不满;
我们为什么对单位现实不满?因为单位的其他人做得不好;
我们为什么认为别人做的不好?因为别人以“我们认为的”不当的手段获得利益;
我们为什么讨厌别人获得了利益?因为蛋糕瓜分不均,侵占了我们的利益;
我们为什么如此捍卫自己的利益?因为我们想以此改善自己的生活;
这时候,换个角度继续问:
我们认为别人做得不好,那么自己是否做得够好了呢?
如果我们觉得自己表现OK,问题出在别人身上,那么是否可以通过一己之力改变别人,甚至改变环境?
如果无法改变别人,也无法改变环境,我们是否要让自己变得跟别人一样,这样可以用同样的方式瓜分利益?
如果不愿意的话,我们是否还有其他出路去获得自己想要的利益?
如果没有,那么回到原路,要么让自己变成其他人,要么去扭转整个局势,愿意做哪个?
如果有,其他的出路怎么找?
一问一答的模式,很多新思路就出来了。
04
大多数人不愿意做正反两面的“为什么”拷问,甚至回避这个东西,潜意识里面可能会害怕去知道“无数个为什么背后那个真实的自己”。要是问来问去,问出一个内心不太光彩的自身,撕破了伪装,自己都不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