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全球贸易展望和统计》更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1]。报告指出,2024年上半年全球货物贸易同比增长2.3%,预计今年下半年和2025年将继续保持复苏态势。2023年,受高通胀和高利率影响,全球货物贸易量出现同比下滑。WTO经济学家预测,2024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增长2.7%,略高于此前预测的2.6%,2025年则将增长3.0%。
一系列因素将为全球贸易的复苏提供重要支撑。随着全球范围内通胀水平的下降,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央行纷纷进入降息周期。较低的通胀将提高实际家庭收入,进而刺激消费支出,而较低的利率会推动企业增加投资支出[2]。与此同时,中国近期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刺激政策,以应对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报告预测,按市场汇率计算,2024和2025年全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都将保持在2.7%左右。
然而,各国央行的降息举措可能引发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货币政策分歧,进而导致金融市场和资本流向波动,这或将推升不发达经济体的偿债成本。此外,WTO总干事伊维拉表示,尽管全球贸易在2024年正在逐步复苏,但仍应警惕潜在风险,尤其是中东地缘局势持续紧张,可能会间接影响全球能源成本和航运路线[3]
。
分区域来看,报告预测2024年亚洲地区的货物出口增速将达到7.4%,远超其他地区;中东地区出口增速预计为4.7%,中南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为4.6%,独联体国家(CIS)为4.5%,非洲为2.5%,北美(包括墨西哥)为2.1%,而欧洲预计为-1.4%。在进口方面,2024年货物进口增长最快的预计为中东地区(9.0%),其次是中南美洲和加勒比地区(5.6%)、亚洲(4.3%)、北美(3.3%)、独联体地区(1.1%)、非洲(1.0%),而欧洲的进口增速预计为-2.3%。
具体而言,报告预计欧洲对全球货物贸易构成拖累,化工和汽车是导致其出口疲软的主要行业。一方面,全球有机化学品的需求正在从疫情期间的激增状态回归常态。另一方面,欧洲汽车行业规模的收缩引发更大担忧,尤其是其对整体价值链的影响。在进口方面,欧洲机械类产品的进口量大幅减少,尤其是自中国、美国、韩国和日本的进口出现下降。然而,欧洲从印度和越南的机械类产品进口则在上升,显示它们正逐渐与欧洲加深“连接”。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亚洲出口呈现反弹趋势,主要得益于中国、新加坡和韩国等制造业强国的推动,尽管日本的出口表现仍然停滞不前。在进口方面,亚洲呈现出复杂的局面:中国进口增长保持在温和水平,而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和越南则增长强劲。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正在从2023年的疲软状态中恢复,2024年呈现反弹。北美地区的贸易主要由美国主导,但墨西哥的进口增速却显著高于该地区整体水平,凸显出该国作为贸易“连接”经济体的作用日益增强。非洲的出口增长则与全球趋势一致。不过与4月份的预测相比,非洲的出口增速有所下调,原因是非洲贸易统计数据的全面修订,以及非洲的主要贸易伙伴欧洲的进口减少幅度超过预期。
同时,报告指出,全球贸易复苏面临诸多下行风险,包括地区冲突、货币政策分化带来的金融波动,以及地缘政治相关的供应链风险等。如果发达经济体的降息对经济增长能产生超预期的正面效应,同时不引发通胀回升,或将给全球贸易带来有限的上调空间。
地区冲突的升级不仅会对直接参与其中的国家带来冲击,还可能波及地区和全球贸易,包括扰乱运输通道和抬高能源价格等。例如,尽管目前红海危机已得到控制,但考虑到该地区在全球石油生产中的重要性,能源供应中断的风险仍然存在,而能源价格上涨将抑制进口国的经济增长,并间接对国际贸易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主要经济体间货币政策的分化若导致汇率或资本流动的突发变化,则将进一步加剧金融市场波动。这些变动或将对一些经济体的偿债能力构成压力,尤其是较贫困的国家。另一个相关的风险在于,关于当前货币政策的分歧,政策制定者可能采取过于谨慎的举措,从而引发经济放缓,或者推出过于激进的政策而再次推高通胀。
报告认为,在地缘政治因素的引导下,全球贸易流向的碎片化迹象日益明显。数据显示,地缘政治观念相近的经济体正在形成假设性的经济集团。自俄乌冲突后,不同经济集团之间的国际贸易增速相比同一集团内部慢了4%。不过,目前这一趋势主要出现在复杂度较低的产品领域,因为这些产品的替代供应商相对容易找到。同时,现有数据尚未明确表明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将导致全球贸易整体向区域化或近岸化转变。
最后,针对这些潜在风险,世界贸易组织在维护开放、可预测和透明的贸易环境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向前看,各国可继续推动国际合作以促进数字和绿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并制定新兴领域的监管框架,从而使发展中经济体从全球贸易中获益。这也有助于让国际贸易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提升全球生活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