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健康界
健康界:华语医疗智库—为了更好的医疗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肿瘤资讯  ·  【4201】李娟教授:突破EGFR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健康界

医药分开后 为何浙大一院还对药学部“有求必应”

健康界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8-23 21:26

正文

摘要

药师如何做好医改的“弄潮儿”?浙大一院药学部主任卢晓阳用一幅以药学服务为核心的转型图,拿到由医院、医生、患者打出的三个100分。

来源:健康界 作者:索思


“零差率后,药师的日子不好过了。”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浙大一院)药学部主任卢晓阳感慨,自药学部变为成本部门后,原来每年光靠发药就能为医院带来两亿收入的情况消失了,“那段日子大家都比较失落


然而近虑未解,远忧又袭来。“未来门诊药房托管了,药师们将何去何从?”向来属于目标导向型和思想创新派的卢晓阳,给出了不一样的观点。在她看来,这些变化未必是坏事。


浙大一院药学部独居两层办公楼,卢晓阳说这是医院新分给药学部的楼房。自1984年毕业留院至今,从一名普通药师到接棒主任,可以说卢晓阳熟悉药学部每一个职位和每一项工作。而现在,相比业务,她需要思考的更多是,作为浙江地区龙头医院药学部的掌舵人,该如何带领科室做好医改的“弄潮儿”。


卢晓阳打开电脑,2013年通过JCI认证时的文件映入眼帘。那年1月浙大一院成为国内首个通过第四版JCI评审标准的综合性医院,而当时,西方的管理理念给全院各科室以启发。“JCI十分讲究各司其职,在对的时间、地点做对的事情。”卢晓阳想,那这种理念是否正对应未来药师的出路?

灵感的火花一经点燃,便有了燎原之势。经过反复思索和考量,一幅以药学服务为核心的转型图跃然纸上。


临床、创新、循证 三种思维促转型


“变化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挑战是因对转型的不适应而产生的压力,那机遇呢?”卢晓阳抽丝剥茧地梳理思绪, “首先要控制成本,最重要的是合理用药。”


找到答案的卢晓阳决定先从“变心”开始。“原来药师总是从药出发,现在我们要从患者出发。”


她总结,作为转型后的药师应该具备三种思维来主导临床工作——临床思维、创新思维、循证思维。


“既然我们以后要从服务着手,就要靠近临床,结合临床。”卢晓阳认为,具备临床思维,可以让药师站到医生方阵,以主人翁的意识服务患者。


而在这个过程中,创新思维,可以督促药师“创”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重视药学服务模式的开拓和技术创新,从符合性上升到追求学科卓越的高度。


循证思维则可以让药师在指导临床用药时更专业、更精确,而不是靠传统的经验做判断。


思路常会在对比中逐渐清晰。卢晓阳分析,在国外,医疗工作分工明确,医生诊断疾病给出治疗方案,药师会对用药方案进行调整,比如用药剂量及用药时间。反观我国,医生大都是“多面手”“全面手”,这种“啥都管”势必会带来精力的分散。


事实上,临床医生最需要药师的时候,往往是在面临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相互作用的时候。这时,如果药师能提供有理有据的用药指导,不仅有利于合理用药,还有利于加强药师在临床中的地位。

也正因此,“虽然医生对用药建议仅有90%的接受度,但是对用药的‘守门人’却是100%的欢迎。” 卢晓阳分析道,“因为这不仅能给他减压,还能分担工作。”


“要人给人 要地给地”


想法固然重要,不过,如何使刚到临床的药师快速地与医生“打成一片”?


“这显然需要磨合。”在卢晓阳看来,打铁还需自身硬,药师只有手中攥起金刚钻后,才能揽瓷器活。同时,卢晓阳特别指出, “最关键之处在于,不仅要构建成才机制,还需为此配套设计成长化绩效。”


“为了对药学服务进行探索,药师就需要不断学习;我们要想培养出人才,药学部就要成为‘学习型’青年文明号。”在这艘巨轮上,卢晓阳搭建了“金字塔型”人才培养机制——底层为储备人才,管理方针是规范培训、夯实基础;中层为骨干人才,管理方针是竞聘上岗、人尽其用;上层是拔尖人才,管理方针是重点培养、出类拔萃。


这样从整体上提高药师服务水平,个人才能也能被充分挖掘培养,“我们会给专人专任务,加压力,给投资 。为给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浙大一院药学部按照药师特长和兴趣,尽量公平地分配出国进修、挂职锻炼等机会,以期强化药学专科,塑造专家型人才。


如果说压力就像是船的重量,那么只有提供充足动力,这艘船才能驶向更远。


为此,卢晓阳开创了“九级药师晋级体系”,实施能上能下的成长化岗位绩效管理、激励体制,并使之与学科绩效结合。 在评估表中,以“可验证”为体现质量的量化指标,让科室成员自己收集绩效考核的数据,按月和年给临床工作、创新工作、科研工作等打分。打分后,按照得分情况分为A、B、C三档,其中A、C档各占总人数的10%,剩余的80%为B档。


“按照评定方法,只有完成相应业绩,才会晋级,如果没完成,可能会下降一级。”其实在每次评比后,卢晓阳都会额外给C档成员一些鼓励——多分配任务,“人都是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做出成绩的

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方式,浙大一院药学部在国内率先达到专科临床药师与床位配备率1:100的目标,也因此浙大一院给药学部的成绩打出满分,对药学部的发展“要人给人,要地给地”。


量化保质 拓宽药学服务领域


“现代化的诊疗团队要形成‘七师查房’模式,所谓七师是指医师、药师、护师、理疗师、康复师、疼痛管理师、心理师。”卢晓阳介绍道。站在药师角度,她认为有两点内容值得思考,“第一,我们的价值如何体现出来?第二,我们如何更好地在团队中发挥作用?”


基于医师有病历书写系统,那么药师是否也应该有药师文书的工作站?


想到此处,信息化的大门向药师敞开。


“我们根据药师工作的需要,向院长提出建立‘药师文书’软件的建议。”卢晓阳打开电脑向健康界展示药师文书工作站,整个药师文书中,包括医嘱重整、药学评估、分级监护、监护日志、重症监护、转科入科重整、患者宣教等模块,一目了然。“我们的工作量在数据统计中可以得到量化,我们每天的工作价值也能由此展现。”


通过药师文书,药师工作得到量化考核数据,并与医师、护士的工作得到无缝衔接,那么药师工作如何保质?


“‘收’‘放’之间吧。”谈到服务转型的内容,卢晓阳总结道。


“收”是指把原来分出去交给护士或者临床的职能收回来,比如建立手术药房,也叫卫星药房。 原来手术室的药都是麻醉科、手术室的护士管理,而现在应由药师管理。


“以麻醉药为例,麻醉药大多属于高危药品,而护士管理存在不规范之处。”为了保证用药安全,卢晓阳将麻醉镇痛类药物统一放到手术药房中配制,“过去每个手术间都有好多药,现在手术室基本上只有输液用药了。”而为了规范用药,药学部与麻醉科协定出三套镇痛方案,剂量根据患者需求来确定,“这样一来用药正确度将达到100%


与此类似的还有智能药柜,浙大一院将病房中的药全部放到药柜中,由药学部统一进行管理。


而“放”则是指开设药师门诊。


浙大一院的药师门诊,有特色门诊和联合门诊之分。卢晓阳介绍,特色门诊主要是针对慢病的治疗,包括移植、糖尿病、药物治疗管理等专科门诊;联合门诊主要针对疾病的预防,包括抗凝、老年病、疼痛等综合门诊,这就需要团队的协作管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