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权转载自公
众号:找饭(ID:job_fun),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还记得去年
葛大爷优雅的“葛优躺”,以及超魔性的神曲“感觉身体被掏空”吗?
被狂刷屏的背后似乎也透露着广大网友的小心思:
一 周 总 有 那 么
七 天
不 想 上 班 ......
既然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何必还要勉强自己呢?
— 还不是因为穷(翻白眼.jpg
如果感觉自己对工作已经无比倦怠了,真的还有得治吗?
《休假或跳槽有助于解决工作的倦怠感吗?》
作者:小红拖拉机丨责编:小白师兄
史密斯先生特别怕打针,每当发烧要打针时,医院新来的年轻护士总是说:"史密斯先生别担心,请卷起您的袖子,我尽量打的不疼,您不要怕。"
但有时就没这么走运了。上次遇到个更年期的护士,冷嘲热讽:"老史你也是个男人?一大老爷们打个针磨唧半天,麻利儿的快脱!一会食堂没饭了饿死老娘啊!"
其实,
越是社会服务性的职位(例如医生、教师等),越是需要在工作中投入较多的情绪。
由于长时间面对人际压力,精力耗损严重,使得他们对工作的热情易消退,进而对工作产生负面态度,我们称其为:
工
作
倦
怠
当然,工作倦怠不仅仅是服务和教育人群的特有症状,像
IT、军队、公务员甚至高管
等相关职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
这就像现在流行的强迫症和抑郁,你要不说自己有点,好像就等于承认自己不算一个完整的知识青年。
工作倦怠包括三个方面:
“情绪耗竭、工作懈怠、专业自我效能降低”
,说人话就是
“心好累、不想干、我不行”
。
熟悉这个场景吗,你是否也曾这样?
我是不是倦怠了?
工作倦怠得从床说起。
▶
早晨不想起床,上班像赴刑场,工作缺乏冲劲,以前工作干劲满满,现在上班懒懒散散,自己开始磨洋工,勤勉的自己开始迟到了。
▶
工作效率骤减,不想做,还刻意慢些做。以前信心十足,现在却左右踌躇。对工作不像以前那么热心和投入,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开始怀疑人生,觉得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对组织、对他人并没有什么贡献和价值。
▶
挫败、焦虑、紧张,不想社交,害怕电话声响。每到下班,精疲力尽,葛优一瘫,连饭都懒得吃。
如果你出现了以上情况,那么恭喜你病友,找到组织啦!
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工作倦怠的现象普遍存在,它甚至已经成为上班族的头号大敌。
职业倦怠不仅会对日常工作造成影响,使得人们的
工作效率降低,缺勤率增高,跳槽几率增大
。还会引发一系列身心疾病,例如:
焦虑与抑郁情绪
,还有一些慢性生理疾病,如
慢性疲劳、头痛和高血压
等。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的工作倦怠呢?
工作倦怠从哪儿来?
一言不合甩张图。
▲ 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
(来源: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 | 注:+/-号表示正负相关)
心理学家们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在所有影响因素中,与个体特征因素相比,工作因素对于工作倦怠的影响更大,这也表明工作倦怠不再是个人问题,它已然成为一个社会性的现象。
组织无形中成为了员工职业倦怠的最大幕后推手!
工作倦怠的上班族们,会出现情绪耗竭和工作懈怠,以及自我效能降低的情况,其本质上是感觉自己对工作的掌控被剥夺。
此刻正在倦怠的你,是否总能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助感?
▶
工作超负荷,干的越多活越多,每天下班老板自己加班同事都走不了,待在位置上装作很忙碌的样子,好无助!
▶
想要干一番事业,空有热血而缺乏必要的支持和资源,甚至连自己认为最有效的工作方式都没有话语权,好无助!
▶
无论你多么努力表现,和领导说说笑笑窃窃私语的人,始终没有你,苦练聊天技巧还是融入不了领导的内圈,好无助!
▶
当你努力达到结果了,却无法影响绩效评价,当你获得大家的认可,却无法获得应有的回报,加薪和晋升都是别人的,好无助!
好无助+10086,就成了习得性无助......
▶
当工作没有乐趣与成就感,自己与组织价值观不匹配,工作就会让人格外情绪耗竭;
▶
当工作上得不到支持与回报,努力得不到肯定与奖励,人们就会对工作十分懈怠与排斥;
▶
当自己无法获得足够的尊重与认可,以及公平的薪酬与晋升机会时,就会不断怀疑人生否定自己不行。
要不辞职算了!但这并不是个理性的选择。所以坐在工位上的你,开始从头到脚地拒绝和排斥这乏味的工作,身体习惯了,人也倦怠了。
当然,企业内心肯定各种OS:这锅咱不背!都是上班工作,
为什么有些人每天动力满满,偏偏是你就消极倦怠了?
那我们就来谈谈个人因素。究竟什么样的人会容易工作倦怠?
1. 不自信
这一类人群的自我效能感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对
自我评价低,不够自信与乐观积极。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相信自己),是不会轻易被工作倦怠打倒的。
2. 年纪在三十多岁徘徊
通过大数据的样本分析,心理学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倦怠集中在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年轻人身上
,当岁数更大些(如四十岁以上)时比重会降低。这是为什么呢?
算命先生:你三十岁之前都会很穷。
我:按您这么说,我三十岁以后就会……
算命先生:没错,你三十岁以后就会习惯的了。
上面这个笑话大概就能说明工作倦怠与年龄的关系了。
初入职场不知愁,等受过伤了就开始倦怠了,等倦怠时间长了就习惯倦怠,心理预期的基准降低也不觉得多难受了。
作为一个已经工作倦怠的你,真的要一直倦怠下去吗?还是要努力走出倦怠的阴霾?
如何走出工作倦怠?
如果你发现自己处于工作倦怠中,而且很长时间走不出来。别怕,和所有的慢性负面情绪一样,走出倦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们刚才讲过了,工作倦怠是一个社会性问题。
咪蒙老师也说了
“职场不相信眼泪!”
你的老板才不知道什么叫倦怠,
“不管倦怠不倦怠,只要不die,就得干活!”
虽然倦怠问题有很大责任在组织上,但解决倦怠的责任还是要自己来扛。
目前有一些心理干预技术,如
Pines
和
Aronson
提出的以放松训练进行个体干预的思路和方法,通过
认知压力管理、时间管理、社交训练以及态度改变
,增加个体对工作场所的应对能力。
它可以从个体的层面,减少情感耗竭,但对工作懈怠和自我效能感降低,并没有什么作用。
大家既然都耐心看到这儿了,给汤不给勺从来都不是小红拖拉机的作风。那我就不让你花钱找心理咨询师了,快跟我来学自助克服工作倦怠。
1. 调换工作环境,寻找适合的位置
治倦怠,先治无助,重获控制感。
目前工作倦怠,说明这里的
组织氛围、领导风格、所处的行业特点、组织规模
等等,可能并不适合你。你也可以分析一下,到底哪方面对你负面影响更大?
选择在公司内部调部门换岗,或换一个在这方面更为正向积极的新公司。
也许新的职位、新的工作氛围、新的环境和新的老板,能够激发你的工作热情,发挥你积累的知识经验特长,让你在这里有一番成绩,得到认可并获得晋升。
2. 培养自我效能感,提高控制力
如果工作不开心,暂时又没法改变,那也无所谓。李安到30多岁还没拍出第一部电影,一直是个家庭妇男呢,你着急个啥?
不妨花些时间去培养自己的爱好
,如摄影、游泳、打高尔夫、学品红酒,学乐器,甚至学习英语或心理学,考个证等等。
每一个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值得被鼓励。
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促进自己与老师或陌生同学的积极人际关系,学完之后,会提升自我效能感,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
而自我效能感是可以迁移的,当你对自我更加认可时,再遇到困难和问题你也会更有信心去面对,因为
你是一个(在某些方面)比别人优秀的人啊!
这些所学可能在日后工作中还会有露一手的机会。在业余的方面得到老板的认可,未尝不是一种曲线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