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HR新逻辑
有趣有料,分享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前沿、热点、实战干货与资料,和50+万HR坚持学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薪人薪事企小薪  ·  2025年起,生育津贴直接发到个人账户! ·  2 天前  
HR新逻辑  ·  AI+HR:涵盖50+人力资源典型工作全景( ... ·  3 天前  
HR新逻辑  ·  企业最大的浪费,是这4点! ·  3 天前  
HR成长社  ·  2024-2025薪酬报告.pdf ·  3 天前  
人力资源法律  ·  延迟退休、假期管理与工资支付实务操作(2025)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HR新逻辑

万字长文!2025年人力资源管理10大趋势!

HR新逻辑  · 公众号  · 职场  · 2025-01-20 16:30

正文



作者丨张小峰

推荐HR新逻辑

企业内训、管理咨询合作丨吴老师-13082821688


嗨,这里是HR新逻辑·HRLogic

上一篇文章我们回顾了2024年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10大事件,提到了回顾是希望更有效的展望2025年和未来。那么,2025年的趋势有哪些?我们一起来进行探讨,希望对你未来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所启发!

趋势1:HR逐步CEO化


HR逐步CEO化,这对我们而言是一种利好的信息。越来越多的企业正逐步对HR祛魅,这并非因为他们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反而是因为他们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然而,在更加重视的同时,他们发现许多HR难以胜任更高层次的角色,即便给予了机会,也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面对这种情况,企业CEO不得不亲自下场参与人力资源管理,


HR逐步CEO化有两方面的趋势:一是HR升级为CEO,二是CEO亲自下场管人力。


(1)HR升级为CEO


HR升级为CEO的情况越来越多,在人力资本时代,如果HR具备全面的经营、管理和人力资源知识,以及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其就可以担任企业的一号位,就像过去财务总监逐渐晋升为企业一号位一样。因此,对于优秀的业务型HR来说,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你们的春天即将到来。只要你们具备足够的实力,就能拥有更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


(2)CEO亲自下场管人力


人力资源工作越来越重要,但是好的HR一号位很难找,不得已,CEO亲自下场管人力。虽然人力资源已经三支柱化了,但有些企业的COE一知半解,自以为自己能力很强,但实际工作中却不能带来价值,甚至给他人带来很严重的困扰。没办法,CEO只能亲自下场,主管人力资源日常事务。


好在机会在于,HR跟一号位互动时间久了,会提高格局与认知。因此,HR要不断提升自己。


HR逐步CEO化,这不仅打开了HR的成长空间,也对那些不专业、不靠谱的HR带来了挑战。“面子是别人给的,脸是自己丢的”,如果你工作表现不佳,不要归咎于领导,而应该深刻反思自己的问题。


HR如何成长为CEO?


HR需要成为T型HR,要成为复合型HR,要成为六边形的HR,核心在于主动走向业务前线,要懂经营,要善管理,要明人性,要活人心。


这要求HR不仅精通人力资源管理,如激励机制、企业文化、组织变革、干部和人才管理等,还要具备一号位的全局思维、经营能力、管理能力、变革思维、学习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持续学习和进步。

趋势2:新一轮体制人才回流


为什么体制人才回流?


回顾2024年,经济环境面临挑战,企业纷纷裁员、提质增效。在这种背景下,许多人发现日子不再像以往那样轻松,于是开始转向体制内寻求发展。


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GDP增速5.3%,第二季度全国GDP增速4.7%,第三季度全国GDP增速4.6%,增速虽有波动,但整体保持增长态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5300家A股上市公司上半年营收下降0.51%,净利润下滑3.09%。尽管GDP在增长,但上市公司作为全国最优秀的企业代表,其营收和净利润的下滑无疑反映了市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这让我们不得不认识到,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将进入中速、高质量阶段,市场呈现收缩型特征,机会逐渐减少。体制内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体制人才回流趋势明显。


年轻人跨越阶层的可能性在变小。第一,房地产不景气,房地产行业提供的高薪机会可能正在减少。第二,互联网泡沫越来越小。第三,创业成功率越来越低。高发展、高回报的机会逐渐缺失。这些因素都促使年轻人更加看重工作的稳定性。


体制内的工作虽然薪酬不算太高,但其稳定性却成为最强的激励因素。例如,以某央企集团东北与广州两家子公司往年与2024年岗位简历比为例。由于东北地区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过去,某央企东北子公司在招聘时常常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一个岗位可能只能收到10份符合岗位要求的简历,但在2024年情况发生了改变,一个岗位能收到的符合岗位要求的简历数量已激增至100封,甚至在一些热门地区,如广州的子企业,竞争比例已经从1:100达到了1:1000。


对于HR的启示


1)国企HR


作为国有企业的HR需要思考以下几点:


  • 如何掐尖,看当下,更看未来;


当前社会,学历贬值并非真正意味着学历本身的价值下降,而是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导致。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拥有更高的学历和更出色的能力,他们之所以面临就业困难,并非能力不足,而是机会有限。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使得他们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如何在众多优秀人才中选出最适合的,成为HR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招聘过程中,有一个概念叫“麦田理论”比喻选拔人才的难度。就像走在麦田中,需要不断权衡和选择,以找到最大的麦穗。然而,一旦走过麦田,就无法回头,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机会中做出最佳选择成为国企HR的重要课题。


掐尖要看当下,更要看未来,看人才的潜力,所以人才的潜力评估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当众多优秀候选人站在面前时,如中石油、国家电网、保利等集团总部招聘时收到的清华、北大、海外名校等背景的简历,我们仅凭简历和能力测试已难以区分优劣。此时,潜力的测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作为国企HR,我们必须将潜力测评纳入招聘环节,并作为重要依据。


  • 如何激励激活一流人才;


在成功招募众多一流人才后,如何有效激励并激活他们的潜能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我们常常观察到,一些人在某个组织中表现平平,但一旦离开,转而在其他单位或出国发展,却能迅速崭露头角。这不禁引发我们深思:问题究竟出在个人,还是组织本身?


以近期苏州清华大学毕业生马翔宇实名举报领导违规的案例为例,该事件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从最初的局长被澄清无违规,到后续众多清华毕业生及知识分子对该学生的批评,再到最终被举报人因违法违纪被查处,这一连串的转折引人深思。


该清华学子曾在大学期间参加过全国乃至全球的大学生辩论大赛,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与潜力。然而,在体制内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与激励,反而陷入了困境。这不仅是其个人的悲哀,更是我们体制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激活人才不仅仅是提供物质上的奖励或职位上的晋升,更要营造一个能够激发人才潜能的环境。

作为国有企业,应该做什么?


  • 机制如何优化与升级;

  • 人才如何发展,快速成才;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机会稍纵即逝。“出名要趁早”,要求年轻人才应尽早展现自己的才华与潜力。

  • 人才汰换;


面对企业员工能力不佳的情况,需要及时淘汰,并替换为能胜任当前岗位的人。


1)民企HR


作为民营企业的HR需要思考以下几点:


  • 如何提高雇主品牌和吸引力;

  • 持续提高人效,以高工资提高组织吸引力;


小企业往往难以与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直接竞争。因此,通过提高人效,小企业得以在有限的薪资预算内,为员工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从而增强组织的吸引力。


  • 加强人才发现,做好潜力评估,沙里淘金,不做摘花人,要做养花匠;


要加强人才发现。大学毕业时的起点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终点,职业生涯如同一场马拉松,我们需要更加重视人才的发现与挖掘。


在南方电网的项目中,习大大提到“从人才发展到人才发现,要加大人才发现”的力度。人才发展侧重于为已崭露头角的人才配置资源,而人才发现则更注重挖掘那些具有巨大潜力但尚未崛起的人才。这就像是在千里马还未自知其为千里马时,我们便能慧眼识珠,将其发掘出来。


因此,我们需要做好潜力评估工作,从众多人才中沙里淘金,找出那些虽然学习成绩不突出但潜质巨大的人。曾经一个上市公司的客户,他只有高中学历,却凭借出色的能力和潜质,一路成长为了生产基地的负责人。他的经历让我深感钦佩,也让我更加坚信潜力评估的重要性。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由于资源有限,更需要关注人才的潜力,并通过竞争性筛选来选拔人才。与国有企业可以掐尖、做摘花人不同,民营企业更应该做养花匠,然而,当前有些企业,如字节跳动,过于依赖高薪挖人,这种做法不仅破坏了行业的人才生态,也导致了人才的过度内卷和无效竞争。我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可取。我们应该从零开始,慢慢培养人才,提高他们的忠诚度,让他们在企业中得到成长和发展。


  • 更加包容的机制和文化;


在当前的人才市场中,民营企业招聘优秀的人才已经愈发困难,特别是对于非顶尖企业而言,与华为、比亚迪等巨头相比,我们并不具备同样的品牌影响力和薪酬竞争力。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种更加包容的机制和文化,来吸引和留住人才。


  • 跳槽到国企去;


仅针对民企HR,可以跳槽到国企去。


趋势3:DEI人才平权时代


DEI人才平权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发声器,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想成才。DEI起源于美国的“平权行动”,规定雇员在受雇期间应受到公平对待,不论其种族、信仰、肤色或国籍。多样性(Diversity)、公平性(Equity)、包容性(Inclusion),即DEI。


随着00后进入职场,他们的人才主体意识持续觉醒,不仅自身积极整顿职场环境,还带动了其他年龄段员工的思想觉醒。例如,00后进入职场后,不仅自我挑战领导,还带动着90后、80后乃至70后共同挑战传统职场规则。


不同年龄段员工对于自我价值的认知存在差异。80后追求自我完善,接受存在不完美,但我可以改变自己;90后则更加接纳自我,认为存在即合理;而对00来说。


第一,存在即完美。


第二,我即一切,极度关注个人内心感受,我即一切,忽视外界评价;


第三,我见即真实,只相信自己的亲眼所见;


第四,你应平等对我,但我不接受异见者;

第五上帝爱我,我爱世人,关怀社会,键盘英雄;


第六,开心就好,一时的快乐也是快乐。


人才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以后,对社会舆论又有一定的监督,加上人才客户化的趋势,必然导致人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


在此背景下,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可能遭遇严重组织人权冲突问题。在组织人权冲突中,权利的获得从来都是通过斗争实现的。然而,我国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缺乏真正代表员工利益的工会。相比之下,西方国家、日本、韩国等地的工会会积极为员工争取福利和权益。例如,每年春天,日本工会都会与企业联合会进行薪资谈判,即所谓的“春斗”。若谈判不成,员工会选择罢工来表达诉求,这种现象在印度等地也同样存在。


近年来,一些企业侵犯员工权益的事件频发,如比亚迪巴西工厂被指奴役员工,当地劳工部门指责,该厂员工每天工作12小时,住宿条件差,工资被暂扣,护照被扣留。这也值得引起我们对国内劳动环境的反思。然而,目前比亚迪巴西工厂事件的新闻报道被全面屏蔽,这引发了我们一个思考。我们所看到的真的值得相信吗?为什么新闻报道被屏蔽?因为比亚迪是国货之光?比亚迪为国家贡献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它做的就一定对吗?


在管理上,我们应始终坚持向善。在企业中,应给予人才更多的自主权和话语权;尊重多元的价值观,尊重工作和生活相平衡;经营人才比经营客户更为重要;关注人才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我过去做的不是那么好,我现在正在改变,我讲到的不一定能做到,但是我始终在坚持去提升,我没有像以前一样故步自封,我至少每天在一点点进步,我没有在退步,我是心安的;给予人才更多的情绪价值。


HR可以不向善,但至少不要作恶。


趋势4:超级个体崛起


超级个体的崛起,呼应了2024年的十大事件,董宇辉与东方甄选的分分合合。董宇辉“小作文”的分分合合,最后还是曲终人散,平台到底是平台还是后台?在行业,出现两个很火的概念,一个是一人公司,一个是创始人模式。


一人公司


1)一个人一个企业是新型的经营方法,专注变得更好,而不是变得更大,每个人都应成为自己的CEO;


2)保持小规模则无须成为任何事物的垫脚石,也不会承受商业失败的风险;


3)一人企业的经营理念不只适合于只有一个人的企业,是一种商业模式,更加追求自主和自立;


4)一人企业不是自由职业者(手停口停),更接近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家,利用各种系统、自动化、流程来建立长期业务;


5)一人企业增加消费者和增加收益不一定总是需要增加员工或成本;现在全球估值最高的一人公司,估值已经过亿美金了,只有几个人。facebook收购ins的时候,只有十几个人的ins估值也达到十几个亿美金。


6)一人公司模式,从小规模起步,确定发展模式,保持学习;


7)鼓励员工的创造性和自由思考,鼓励重塑工作和角色定位。


创始人模式


创始人模式强调创始人在公司发展过程中的深入参与和直接管理,这种模式主张去除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层级结构,鼓励创始人深度参与核心业务,以动态、敏捷的方式引导企业战略,推动创新。


与创始人模式相对应的是经理人模式,指雇佣优秀的人才,并放手让他们自由发挥。

两者各种优劣势。创始人模式的优势在于有情感,有使命感,有熟悉度,有快速决策的能力,有危机应对的能力。劣势在于依赖个人的直觉,集中权力,适应性差。


人人都是创始人模式,这是一种追求,难以实现但值得向往。


如何落地?


1)倡导人人都是CEO;


2)从人力成本视角转变为人力资本视角;


3)企业家和管理者要甘愿做公仆型领导者;


4)关注超级个体,给机会、给激励、给资源;


5)平权主义;


6)平台做强做精做好做美,小平台也可以是平台。


趋势5:数字化与“新智人”


HR要积极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树立AI信仰,追求少人化。关注大模型如豆包和Kimi。当然,人工智能是无法替代HR的。尽管许多大模型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但这些只能作为参考。真正的HR需要的是个人智慧与经验,这是AI所无法替代的。每个人的智慧都是独一无二的,与生俱来的。AI可能会替代一些操作性强的HR工作,但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仍需要人类的智慧。


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数字资产的永生,通过数字资产永生,实现组织的数字永生。近期有一些观点提到ChatGPT5.0相较于ChatGPT 4.0并未如预期般惊艳。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数据抓取受限,难以获得足够多的高质量数据;二是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互联网上的垃圾信息过多,影响了模型的感知能力。


AI并不会完全取代人类,但掌握AI技能的人类将更具竞争力。数智化就是先进生产力。2025年,AI要深入各行各业。我们应不忽视AI的发展,但也不盲目迷信。有些问题在短期内是无法通过AI解决的,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合理的期待。


趋势6:人效管理升级为人效经营


为什么要关注人效?


我们先看2023年联想和华为的两组数据。2023年联想营收达到4000亿,华为营收达7000亿。净利润方面,联想为72亿,华为为870亿,这就凸显了人效的重要性。在员工数量上,2023年联想拥有7万名员工,而华为拥有20万名员工。从人均营收来看,联想为532万,华为为339万。这里需注意的是,由于两者商业模式不同,联想主打消费品市场,产品标准化程度高;而华为则涉及众多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往往需要大量人力投入。因此,人均营收数据虽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不宜过度解读。在人均净利润方面,联想为9万,而华为则高达40万。这背后反映了两者在行业内的不同战略选择。联想在柳传志时代选择了“贸工技”的发展道路,即先做大规模,再提升技术。而华为则在早期就坚定地走上了“技工贸”的道路,即使在只有两个亿规模的时候,也坚持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


关于“贸工技”与“技工贸”的争议,在行业内已持续多年。然而,从华为的发展历程来看,其选择“技工贸”的道路无疑是正确的。华为在面临代理产品质量问题时,毅然决定自主研发,打造自有品牌,最终实现了技术领先与市场份额的双重提升。


时至今日,我国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概念,实质上就是倡导华为这种“技工贸”的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与自主研发,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因此,我们更应关注人效,通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员工工作效率与创造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什么是人力资源效能?


微笑曲线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微笑曲线的两端代表着高附加值,而中间部分则意味着附加值较低。因此,如果我们如果不能站在微笑曲线的两端,我们的产品或服务附加值必然较低。


在提升人力资源效能的过程中,我们强调的是往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而不是简单地裁员。人力资源效能,反映人的投入产出,即“人均绩效”的意义,表达的是人员投入产出的平均情况。


很多企业在追求人效时,往往只关注投入,忽视了产出。然而,人效的第一性原理是关注产出。


1)效能是目的


效能=效益*效率*能力。效益代表着目标的实现程度,效率代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能力代表着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和概率。空有效益,效率不高,低水平循环,持续内卷;没有效益,努力没有产出,一切都是空谈;没有能力,一切不可持续,凭运气,抓机会,远远不如靠能力。


2)效益:人均效能的财务回报视角


利润=营收-成本。要提高效益,首先需要提升营收。



3)效率:人均效能的运营过程视角


人效的运营核心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效与降本有多种手段,包括如精准排班与编制预测、人力共享与灵活用工、技能拆分与匹配、数字驱动、机器替代与自动化、流程化组织、全场景降本(研发-生产-采购等)等。


4)能力:人均效能的能力投入视角


人效提升需要一号位牵头,HR组织,各个部门参与落实,人效的对标与评价、人效的改进、人效的提升,持续不断的循环。需要强调的是,HR是组织部门并非责任部门,人效的主责不在HR,HR只是一个牵头组织者。举例说明,孙海平是刘翔的教练,他是组织者,但刘翔能否在110米栏中夺冠,责任在刘翔自己。



人效越来越重要了,但是仅仅考核是不够的,要以运营视角来思考人效,未来不是人效管理,应是人效提升和人效经营。如果2025年还不能倒逼全员做好人效提升,企业日子会越来越难过。

趋势7:考核升级为战略绩效运营


在考核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一个问题:一定要考核吗?不考核的那些单位就没有好单位吗?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我觉得我们过去把考核的比重放得太大了。考核的比重为什么这么大?我认为有一个核心的原因,业界专家学者及企业管理者们在考核方面存在诸多困惑,因此这一话题被频繁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和广泛,考核似乎逐渐被塑造成了一个“世界性难题”。


1)为什么要考核?


老板让考核、HR想有所作为、管理者提倡、上级单位让考核、都在考核,我们也想试试。


2)能不能不考核?


考核会不会起到反作用?不考核又会有哪些方面的负面作用?


3)考核的目的是什么?


战略传承、战略目标实现、管理改进与提升、区分优良好中差、发奖金/分奖金、选拔干部。


4)不考核,还可以怎么办?


用机制替代考核行不行?把好进人关行不行?计划管理做细致些行不行?持续拆分小团队行不行?提升人才的能力行不行?


考核就是一个控制机制,我要让你按照我要求你的事儿干。绩效是一种控制系统,所有的绩效动作都是干预,观察和干预是两种不同状态,干预一定会带来影响。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有时会面临一个纠结的问题:是否应先进行观察,仅在必要时进行适度干预,以避免“添乱”?然而,考虑到中国企业中存在的投机心理和模仿文化,我们不得不承认,考核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必要的。如果不考核可能会导致企业运营陷入混乱。


很多企业有自己的战略绩效经营体系,让战略可落地可执行可实现,如华为、华润、中粮、新奥等。在绩效考核的四大历程中第三个阶段即战略绩效运营管理,强调通过绩效管理驱动战略实现。


考核是世界性难题,怎么办?能不能不考核?把考核的思路转变为运营的思路,将激励与考核脱钩,让激励和考核的价值更加纯粹,把绩效考核升级为目标管理,通过管好过程,实现组织目标,考核转变为运营之后,定性评价也许会成为评判人才的主流。


查尔斯·汉迪提出的一个概念,管理的本质就是教育,如果管理的本质是教育,那么在家教育孩子时,我们是否会为他们设定KPI?我们是否会因孩子某次考试未达到100分就威胁年底不给他买衣服、食物或不带他出去玩?我们实际所做的是手把手地教会他们如何过好每一天。当孩子作业未完成时,我们或许会即时给予适当的提醒与纠正;而在第二天,我们又会鼓励他们认真完成作业,并期待他们的进步。这便是过程的运营。从考核的视角转向运营的视角,考核才分好坏,运营只看如何持续提升。


趋势8:激励机制向共享机制升级


共享机制实践案例:


1)华为的获取分享制:华为的获取分享制是一种典型的共享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华为将员工的奖金与企业的经营业绩直接挂钩,使员工能够根据自己的贡献获得相应的回报,这种机制很好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据了解,任正非在2024年的持股比例已降至0.58%。


2)胖东来从2000年左右便开始将90%的利润分享给员工,在过去,当其他公司收银员的月薪仅为1500元时,胖东来却已支付给员工2500元的月薪,并且很快便实现了薪资的进一步增长。胖东来如今的业绩已突破150亿,并有望迅速达到200亿。因此,那些认为胖东来没有未来的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3)河南矿山的“挣一块钱发八毛”:崔培军每周日晚上八点都会进行直播,分享他的经营理念,即挣一块钱发八毛。这种慷慨的分享精神也体现在河南矿山的企业文化中。


4)京东三毛五理论:刘强东提出,如果有机会赚一块钱,京东只拿走其中的七毛,三毛留给合作伙伴,七毛中的三毛五留给员工福利和年终奖,剩下的三毛五留给企业未来的发展。


这些企业的例子都表明了一个共同的趋势:激励机制正在向共享机制升级。


激励机制向共享机制升级的理论机制:



激励机制向共享机制升级,需要做奖金分享计划、超额利润分享计划、虚拟股权分享计划、股权激励计划、治理权分享计划。


过去是分工资、要工资,现在是赚工资,过去是老板发工资,未来是剩余价值,人才分享先行,剩余的再分享给老板,过去是给老板打工,未来是给自己打工,顺便释放老板的企业家精神,帮助老板也实现价值变现。


趋势9:岗位角色模糊化


种种迹象表明,岗位角色越来越模糊了,比如多能工趋势的兴起,丰田精益生产: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强调多能工的培养,即员工能够胜任多个岗位的工作。这种多能工模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增强了企业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再比如NBA篮球位置模糊化:过去NBA,中锋、大前锋、小前锋、得分后卫、组织后卫有明确的定位,如果一个中锋总投三分,没有一个球队敢让他留在场上。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的NBA,球员的位置已经变得模糊化,许多球员能够胜任多个位置的任务。例如,约基奇作为中锋,不仅能在内线得分和抢篮板,还能组织球队进攻,更能时不时在外线投几个三分,还挺准的。


知识性工作者的岗位角色也在模糊化,比如建设银行浙江分行岗位角色一体化:银行把一个人的原有工作职责进行拆分到岗位职责、部门任务池和公司任务池中,可能原来需要做的100件事情只需要做50件,剩下的50件在部门任务池和公司任务池,大家可以一起抢单。这样一来,部门内张三日常的工作可能有一部分是李四原来岗位上的,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一些工作也是交织重叠在一起的,对于强化内部协同、工作多样化和复合型人才打造,都有极高的价值。


岗位角色模糊化,多能工,大岗位,多角色混序,未来定岗定编定员的价值会越来越低,因为岗位完全模糊化,过去是薪酬岗、绩效岗、招聘岗、培训岗,未来统称为人才激励者、人才赋能者,组织边界被打破,内部人才市场流动会越来越畅通、频繁且高效。


趋势10:人才发展到人才生态运营


自2020年以来,人才发展一直是企业关注的焦点。“人才发展4+1”“新三支人才队伍建设”的提出,更是将人才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强调了企业家人才队伍、行业领军人才和天才少年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人才发展逐渐向人才生态六链协同转变,企业需要突破组织边界,构建更加开放和协同的人才生态。人才生态运营的核心在于实现资金链、人才链、业务链、创新链、产业链和区域链的深度融合。这种六链协同的模式,使得各链条之间的资源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而推动企业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人才发展核心还是在做动作,人才生态运营则要更关注结果。


过去是以组织为中心的培训和人才发展,未来要转变以人才为中心。从人才发展到人才发现,一字之差,更加凸显人才的重要性。

人才生态,更关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等协同,人才边界被打破,内外部人才没有属性的区分,劳动契约向价值契约转变。


公众号推送规则改变,大家把公众号【HR新逻辑】设置【星标】,就不会错过每天16:30的干货推文啦!

AI+HR训战课

时代在进步,HR也要进步

2025年一定要会用AI提升HR效能!

AI+人力资源实战营
2天系统学习AI+HR,提升工作效能
3月7-8日·深圳开课!
小班名额预定中,满员封班!
本课程可以定制企业内训

添加吴老师微信咨询报名

⏬⏬⏬

HR新逻辑

往期好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