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间有千般万般的痛苦,
有一种痛苦是独属于科研低效带来的苦,是翻江倒海的痛?
还是青黄不接的苦?
幸福的人虽都相似,但痛苦的感觉是因人而异,各有各的滋味儿和体验的,也许你认为痛翻天的事,在别眼里也只不过微微一笑,不过尔尔;也许你认为轻如鸿毛的事,在别人那里早已痛到天昏地暗。
科研低效会产生怎样的痛苦呢?
你内心的痛苦已到了第几层?
👇
还记得一位名叫钱鹤滩的学者写下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明日歌》吗?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科研人士一般都是很严谨又很力求完美的人,很多学者在没有完美的构思之前都不会动笔。在动笔前多数人都会经历一个“拖”的过程。你可以从这个过程中受益匪浅,但也可以被它贻害终身。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知道有事还没做,知道这事儿很重要,但就是迟迟进入不了状态,可以说是上网玩儿手机都有时间,就是看文献写论文找不到时间,永远都在主题外围转圈,直到最后剩余期限只差三两天或一两周了,开始着急了,连续熬夜,快马加鞭,直到完成。
完成了算是好的,并会美其名曰,只有逼到份儿上,才能被逼出各种灵感,字如泉涌,下笔生辉,也就是承受几日熬夜之痛。但有一类比较惨,就是拖到最后都没能逼出灵感,只能作罢被动放弃。
任何失败到最后你自己都会非常清楚是怎么形成的。
病急了会乱投医,科研零成果时会乱投稿吗?不会,因为你不想乱花钱,你还是会选择对自己有用的期刊,有意义的课题项目。但你会急着扩大文献阅读范围,因为你要急于充电以找到创新新颖的选题。
急,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
就是那种急功近利,急不可耐,急火攻心,急躁,焦急,那种急吼吼的感觉,科研低效的你对此并不陌生吧?就体质而言,急,会得病。
比如,牙疼,口腔溃疡,胃疼,视线模糊,脑袋发蒙,血压升高,体内似有洪荒之力,却找不出口。急的太过,就会失眠,食少,坐立不安,焦躁烦乱。
急之痛的好处就是,急过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你会变得非常之淡定
,相当之稳重,因为哪怕是个牙疼、胃疼过后你都会深深的体会到,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身体健康更是经不起折腾的,事情还是要慢慢做的,科研还是要慢慢搞的。。。
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里,没有人喜欢时间一晃而过还没有任何收获。尤其是搞科研的人,最不会享受的就是让时间闲散的流逝了,哪怕什么都不干的时候,听首歌或补会睡眠都好过纯粹的浪费时间。
如果时间流逝太快,而你的科研成果并未达到高产状态,你就会感到非常的烦躁了。
百度再万能,也搜索不到让你不心烦的答案。周围的一切都好安静,可你的内心却能感觉到无比的烦乱,你会觉得自己很好,不吵不闹不炫耀,就是科研太低产。发不了论文很烦,中不上课题很烦,评不上职称很烦,涨不了工资很烦。。。
这种烦会慢慢腐蚀你的气质,悄悄把你卷入急功近利的焦躁深渊。
烦的心情不美丽,烦的人更不招人待见。烦恼是人生的踏脚石,会助你一步一步的前进,烦恼也是人生的绊脚石,会让你摔到遍体鳞伤,但到最后为烦买单的人还是你自己。
如果没有人主动找你说话的情况下,你一般不会主动找别人说话的。因为你想静静,你不想主动的去发起一些充满人情世故又浪费时间的交际,因为这些时间你想省下来给自己搞科研。可事实上你还是会迷茫,时间还是会在无效中流失,但你很享受自己争取来的独立的静谧空间,只是当你付出一些努力后仍然无果的结局会让你失落倍增,你会体味儿到一种慢慢的油尽灯枯只为科研的味道,你会无奈的安慰自己一遍又一遍,下次应该就会成功了。
所谓的焦虑就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
在统一价值论中,当某事物的价值在将来可能会发生明显降低时,就会对该事物产生一种焦虑感。搞科研的人对焦虑并不陌生。轻度焦虑可以触发你的灵感,过度焦虑则会折损你的健康。焦虑总是与精神打击以及即将来临的、可能造成的威胁或危险相联系,主观上感到紧张、不愉快,甚至痛苦和难以自制,并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或失调。
比如在等待论文审稿的时候,在填写课题申报书的时候,以及在提交申报课题之后的等待期间,不同心态及性格的人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焦虑状态。如果焦虑已经成为科研人的常态,那么一点轻微的小事都会引起焦虑的不适感。当焦虑的严重程度和客观事件或处境明显不符,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时,就变成了病理性焦虑,演化为焦虑症。
一般意义上而言,那些一惯过于严格要求自己的人,他们的禁忌意识往往会特别的强烈,内心的冲突就会更容易出现。多数科研人士在评职称的头几年都会启动生存模式,强迫自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阅读一切可以阅读的文献,申报一切可以申报的课题。会产生强迫性思维,也会出现时间强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