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做好深度阅读,第一步就是耐烦!舍得花时间,安安静静坐下来,把手机搁置一边,耐心去读!
究竟如何去“读”?“读”后成果如何运用?
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各种公众号、头条号会推送很多关于公文写作的干货。比如亮点标题、精彩排比等。
这些资源好不好呢?总体上看是不错的。
估计很多读友是这样操作的:点开链接,至多看了10条、20条后,内心感觉相当不错,收藏后就关掉了,心里想等用的时候再看也不迟。之后,又陆续收藏了二三十个链接。
当来任务的时候,依然眉毛胡子一把抓,依然难以取舍,感觉收藏的素材哪个都能用,哪个又都不太适合。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结合自己工作的特点,想想自己需要哪方面的材料。
如果你在综合部门,重点在务虚材料上下功夫,写领导讲话时,可能经常会写如何加强领导,如何落实责任,如何强化监督,如何调查研究。那你按照这几块整理就好了。平时在看《人民日报》等报刊、看各级领导讲话、看其他好材料时,发现好标题、好词语、好句子,都按照这几块整理出来。
用笔记,敲键盘,都没问题。关键是得记下来!
在看到公众号、头条号推送的标题、排比、语句集锦时,如果实在太忙,先收藏起来也没啥太大问题。但有时间时,一定要舍得花精力通读一遍,并分类整理到自己的体系内,以备后用。
按照这种思路,你整理的类别会越来越齐全,越来越合理;你整理的素材,会越来越鲜活,越来越有亮点。当你再写材料时,对素材的驾驭能力会越来越强。各种素材,你会信手拈来;各种任务,你会应对自如。
一、如何保持源头活水?
1.海量泛读
若想材料写得有深度、有厚度、有广度,必须通过海量阅读,占有并消化大量资料,对上情、下情、内情、外情了如指掌。
所谓海量泛读,就是每天拿出固定时间,广泛地读,读各类名报大刊,读各级重要讲话。
涉及业务的要天南海北读,涉及方法的要结合实际读,涉及思维的要如饥似渴读,关注有无涉及职能事宜,有无好思想、好标题、好词句、好段落。
2.按需精读
所谓按需精读,就是有选择地读,从泛读中筛选需多读精读的文章,反复读,画线读,批注读,读对推进业务工作有利的,读对提升思维有益的,读对写材料有用的。
3.分类整理
将阅读过程中发现的好词语、好标题、好句子,第一时间记录下来,分类整理到自己的体系内,以备后用。
愚拙的《机关公文常用词句集锦》已历经十余个版本,逐步呈现出内容丰富化、素材动态化、查询电子化态势。
具体操作路径:将前一版《机关公文常用词句集锦》作为底稿并打印出来随身携带,将日常工作、海量泛读、认真精读中发现的好词、好句,及时手记到集锦中。待集锦空白处被密密麻麻地填满,开始研究整理新一版集锦。在整理中,要经常性地重点研究,如何根据实战需要进一步优化分类和排序。
4.实战练笔
要真刀真枪练,在练中提升,在练中成长。
最好的实战,就是各种急活、难活、重活。因为这些不好干的活儿可在短时间内锤炼我们的协调能力、思维能力、文字能力。
整理干货,其实也是主动应对急活、难活、重活的一种方法,是打好提前量的法宝。
而在干货的基础上,围绕某一主题,写点小论文,既可练笔,又可积累拿之即用的优质素材,为以后随时而来的各种急活、难活、重活增色添彩。
本文摘自《笔杆子是怎样炼成的:公文写作实战》(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