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华书局1912
从1912年开始创立,中华书局经历了沧桑百年,沉淀其中的,是对文明的追求和信仰,是对社会的责任和情怀。我们扎根的大地流淌着数千年的文化,愿我们一起浸润一起汲取精粹一起前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  ·  【中金固收·债市调查】债券利率何时再度向下突 ... ·  3 天前  
格上财富  ·  两个好消息,很重要! ·  2 天前  
格上财富  ·  日本国宝企业,悄悄在中国下了盘大棋 ·  2 天前  
格上财富  ·  Deepseek时代:普通人站稳脚跟的2个关键策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华书局1912

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

中华书局1912  · 公众号  ·  · 2019-01-19 12:00

正文

颜真卿以忠烈著于史册。在书法发展史上,他是王羲之以后最有影响的书法家。苏轼甚至认为“诗止于杜子美,书止于颜鲁公”,更给颜字以崇高的评价。而其《祭侄季明文稿》则被誉为“在世颜书(指墨迹)第一”和“天下第二行书”(第一行书是王羲之《兰亭序》)。的确,在流传至今的颜书墨迹中,《祭侄文稿》从文字内容到书法艺术都具有典型意义。

《祭侄文稿》,请旋转手机观看



《祭侄文稿》写于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顾名思义,它是祭祀其亡侄赠赞善大夫颜季明的文章草稿。原文二百多字,简要地记述了季明及其父即颜真卿从兄颜杲卿平叛、遇害及亲人寻尸的过程。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曾官平原太守、刑部尚书、太子太师等职,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公元753年,在他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受杨国忠等排挤,出为平原(今山东德州一带)太守,平原郡为当时任节度使的安禄山管辖范围。颜真卿看出了安禄山企图叛乱的阴谋。一面上报中央,一面暗修武备。


颜真卿像


755年,安史乱起,北方广大郡县在叛军面前,纷纷瓦解,独颜真卿之平原郡得守。颜真卿高举义旗,四方群起响应,被尊为勤王军的首领。其时任常山(今河北藁城一带)太守的颜杲卿同颜真卿遥相呼应,同叛军展开殊死斗争。颜季明则在他们之间联络。 卿用计将镇守土门(今河北井陉附近)的安禄山党羽李钦凑诛杀,夺取了这个战略要地。遣其长子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并请救兵。不意至太原为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王私改奏章,将功劳攫为己有,并拥兵不救。而安禄山得知河北有变,则回兵围攻常山,经过三天激战,常山粮绝水竭,陷于敌手,杲卿等亦被俘。


叛军将兵器加在季明头上,威胁杲卿投降,杲卿不屈,叛军遂砍下季明之头。后又在洛阳将颜杲卿绑在桥头,先断一足,节解杀害。后颜真卿派泉明到洛阳、河北寻得果卿和季明尸骨,季明仅得一头,杲卿尸骨也不完全,运回长安安葬。这就是祭文所涉及内容的大致情况。


而在杨国忠专权的唐王朝,对这样的忠臣烈士,竟无任何表示。后颜真卿在肃宗面前哭诉,才得予旌表。颜真卿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写下了这篇祭文。


如上所述,《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缅想“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怀着“抚念摧切,震悼心颜”的心情,和着血和泪写出来的。由于情感极度激越,所以顾不得计较字之工拙,无意之间字写得非常自然,形成所谓“殆出天造”和具有“纵笔浩放,一泻千里”之势。

试看原稿,前十二行是叙述他个人身份和颂扬季明生前情况的,心情尚较平静,字也写得规矩、圆浑。至“贼臣不救”,尤其“父陷子死”以后,愤慨、悲痛的心情进入高潮,字也逐渐打破原来的矜持,字形、行距变得忽大忽小,时而滞重,时而纵放,错、掉之处也随之增多,反映出其情感的波澜起伏。至末二行之“视而有知,无嗟久客”,特别是“呜呼哀哉,尚飨”诸字,达到了无意于书,而气贯天成的极致。

《祭侄文稿》(局部)


我国的书法艺术是能够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但必须是在熟练的掌握了书写技巧能够得心应手的利用笔墨之后。而书写技巧的灵活掌握是较为复杂、困难的。书写此稿时的颜真卿,年届五十,已解决了这些问题。在理论上,他已写出了驰名书坛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书法创作上也已写出了名垂书史的《多宝塔感应碑》(752)和《东方朔画赞》(753)等碑刻。说明技术上已达到了唐代书坛、也是中国书史上第一流的书家水平。


《颜真卿多宝塔碑》(中华碑帖精粹),中华书局出版


所谓第一流水平,是就书史上许多重要书家(如欧、虞、诸、薛等)说的。然而,如前所述,颜书的最高成就,——主要是楷书成就,要高于许多重要书家。所以,就颜字本身发展来说,这时还未达到它自己的高峰。其最辉煌的时期是在六十多岁以后。但他的行草成熟较早。此《祭侄文稿》标志着他的行草已经成熟。试看其方正的结体(如“戬谷河图”等字)、刚健的风骨,特别是所谓“屋漏痕”的笔法,都已经形成,有了较为鲜明的个人风格。

《祭侄文稿》(局部)


但就整体来说,在字体的圆润、风神的洒落等方面,还多少可以看出前人(主要是晋人和唐初书家)的影响。而在十几年后所写的行草墨迹《刘中使帖》(775)那方严得有点笨拙的结字和雄拔的用笔来看,则已彻底摆脱了前人的影响,是典型的颜书行草了。


《刘中使帖


(本文原载于《文史知识》1985年第1期)




点击书影购买本书↑

《颜真卿颜勤礼碑 》( 中华碑帖精粹

中华书局编辑部 编

16开  平装

9787101129052

38.00元


民国11年(1922 10月,陕西省长刘镇华修葺省长公署,其卫队营长何客星在后院土中发现一方石碑,石虽中断,上下皆完好无损。此碑即是消失千年的《颜勤礼碑》。《颜真卿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代表作,宋人《金石录》《集古录》皆有著录,只是这件国宝自元祜年间忽然不知去向。《颜真卿颜勤礼碑》的失而复得,可谓书法史上的一件盛事。


《颜真卿颜勤礼碑》碑主颜勤礼是颜真卿的曾祖,碑文记述了颜勤礼的生平履历,以及颜氏家族前后九代人繁衍发展的脉络,可以看作是一本简明的颜氏族谱。此碑由颜真卿撰文并书写,刻立于大历十四年(779 ,颜真卿时年七十一岁。

《颜真卿颜勤礼碑》体现了颜体楷书的特点:用笔圆劲雄秀,融入篆籀之法;结体宽绰丰厚,外紧内松;布局茂密浑厚,风格雍容壮美。加上此碑保存完好,拓本神采丰足,因此被认为是学习颜体的好范本。


点击书影购买本书↑

《颜真卿 行草争座位帖》(三名碑帖13·中国古代书法名家名碑名本丛书)

中华书局编辑部 编

8开  平装

9787101123180

21.00元


《争座位帖》又名《论座帖》《争座位稿》《与郭仆射书》,为唐广德二年(764)十一月颜真卿致尚书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义的信函。颜真卿信中直指郭英义于安福寺兴道会上藐视礼仪,谄媚宦官鱼朝恩,致其礼遇高于六部尚书之事。

颜真卿行草书墨迹最著名的莫过“颜氏三稿”——《祭侄文稿》《告伯父文稿》和《争座位稿》,三稿中尤以《争座位稿》为最。

此帖全篇劲挺豁达,姿态飞扬,圆劲激荡的笔势与文辞洋溢着的忠义之气令人肃然起敬。宋代米芾在《书史》中说:“此帖在颜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原稿用唐畿县狱状磓熟纸写就,共七页,秃笔书,有夹行小注和勾改痕迹。此墨迹宋时藏于长安安师文处,安氏据以摹勒刻石,后安家兄弟异爨,将真迹一剖为二,其后又辗转进入内府,自此再无下落,不知所终。刻石今存西安碑林,世称“阅中本”或“陕刻本”。历代对此帖评价甚高,与晋代王义之的《兰亭序》有“双璧”之誉。宋米芾云:“《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宋苏轼《题鲁公书草》称:“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手自然,动有姿态。”


此帖翻本众多,良莠不齐。世以原刻本为重,今北宋拓本已不传,南宋拓本亦稀如星凤。其中以现藏上海图书馆的“关中本”最善,亦为此次出版的沈浩、康守永主编的《颜真卿行草争座位帖》所据。此册剪裱经折装,经清崇恩、李国松递藏,后有何绍基咸丰戊午(1858)长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