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马上就要到了,每年这个时候就是结婚等各类喜事的高峰期了,喜宴酒席,彩礼钱自然也不能少。本来这些都是中国的民间习俗,无可厚非,不过,现在却成了很多人的“春节烦恼NO.1”。
原因就是近些年有些地方,尤其一些农村地区,彩礼、份子钱变得越来越夸张,各类宴席也是摆得越来越离谱。到底怎样才能解决这样的情况,不但让村民犯愁,更让政府犯难。
近日,河南濮阳县给出了一份自己的答卷。这份《台前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文件》(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规定,彩礼总数应控制在6万元以内,喜宴酒席控制在10桌以内,车辆总数控制在6辆以内。并且强调《指导意见》的规定为当前最高标准,不执行将被惩戒。
《指导意见》曝出后,立刻在网络上炸开了锅。面对争议,台前县有关领导表示,正是因为现在的农村婚嫁,农民彩礼等负担过重才出台了这份意见。不过,这只是指导性的东西,并没有强制性。
然而,网友们似乎没有人注意到最后一句话,纷纷开启吐槽模式,并迅速分为了两大阵营。
一部分网友认为,这份《指导意见》对女方家不公平啊,先不提6万元彩礼钱,就是亲戚随便一走动也不止10桌了。
但也有一大票网友认为,这份《指导意见》绝对是及时雨,能够有效地遏制农村“漫天要价”的彩礼。
这些年,关于农村彩礼婚俗的新闻屡屡登上媒体头条。为了娶一个媳妇,有的经济条件不好的农村家庭倾家荡产,负债累累,最终苦了为儿女奔波一生的父母们。
有些地方农村彩礼甚至让人“大开眼界”。中国之声此前就曾对农村天价彩礼做过详细报道。天价彩礼,压垮农村的最后一根稻草?动辄数十万的天价彩礼,不但让不少农村家庭苦不堪言,还容易造成婚姻破裂,甚至产生纠纷引发惨案。
2017年1月11号,安阳汤阴县就发生一起洞房花烛夜新郎杀死新娘的惨案,原因疑似为女方索要过高彩礼费。而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
濮阳县一个小伙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包括台前的农村,比较流行的结婚彩礼,一般有三斤三两、万紫千红一点绿(5元的1万张,100元的1000张,50元的若干)的说法,彩礼钱至少10万到20万。《指导意见》规定了“彩礼不得超过六万块”让他们终于可以舒一口气。
类似的“天价彩礼”在中国很多农村地区都十分常见。娶媳妇至少30万起步,要想告别光棍,先准备好50万。有人为了娶媳妇借款买车买房,然而到了还款日,却可能出现新婚妻子say goodbye的情况。“闪婚闪离”也不在少数。
据调查发现,很多农村地区的婚嫁彩礼普遍远超娶妻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以甘肃平凉市农村为例,当地彩礼和村民收入比高达35:1。而且,越是偏远落后、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差的地区,彩礼越高,一些农村婚龄男青年因负担不起彩礼钱而长期单身,有的甚至成了终身“光棍”。
近些年,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的大操大办之风也愈演愈烈。据了解,春节前后,各地农村大办建房宴、生日宴等,不少农户每年送情高达1—3万元。整个冬季不是在吃席,就是在吃席的路上。有的返乡民工一年辛苦攒的钱,短短一个月就被各种酒宴耗尽。
除此之外,村民间红白喜事盲目攀比的“歪风”也越刮越厉害。福建长乐某支农村送葬队伍的照片曾引起网络热议。图片中的送葬队伍长达2公里,不但有花车队、乐队还有锣鼓队,场面相当壮观。
福建长乐的某支送葬队伍
据村民介绍,整个送葬仪式高达百万元。某些富裕家庭喜丧事规模越来越大,档次也越来越高。受此影响,一些贫困家庭举债也要把仪式办得风风光光。然而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的仪式费用,却让他们难以承受。
甚至还有人编了这样的顺口留:“彩电、冰箱、洗衣机,一万块钱见面礼,摄像机肩上找扛,豪华轿车接新娘,乐队伴奏候筵席,没有5万你别想”。面对这样“了不得”的农村“习俗”,村民们更多的是无奈。
2016年11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召开会议,要求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很多农村地区都积极响应会议精神。台前县也正是为了解决当地彩礼、喜宴等不正之风,才出台了《指导意见》。
然而,婚丧嫁娶本属于民俗,相关行政规定的出台必然引发各类争议。有网友表示这是“管太宽”了。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出手管”的规定对纠正农村地区的不正风气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面对“管太宽”的争议焦点,各级政府都曾明确表示,这只是引导性的文件,并不具有强制性。河南濮阳县书记还积极回应彩礼指导标准,指明不反对年轻人靠自身实力请客,并鼓励年轻人用礼金进行创业。而为了整治农村的不正之风,他们也在规定中频出“大招”,力求更接地气。
很多地方的行政规定中,要求各村委会成立相应的红白喜事委员会,这一规定被村民们视为“最接地气”的新规。
以山西交城县西汾阳村为例,由24名村民组织成立的红白理事会专门管理该村红白喜事的操办。自理事会成立以来,已先后帮助23家农户操办红白事,共为村民节省花销近15万元,大大减轻了村民的负担。
还有的农村地区从行政规定入手,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想出创新方法。浙江绍兴平水镇政府就通过鼓励新建或者利用村内现有的厂房、礼堂建设农村家宴服务中心,解决了当地农村家宴无处可办,铺张浪费的情况。
除此之外,很多农村地区也开始重视对遏制“天价彩礼”、大办红白喜事的规定的宣传,逐渐改变当地人根深蒂固的婚俗思想,取得了一定效果。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彩礼“三大件”,到现在的“天价彩礼”。尽管地方的“移风易俗”规定频惹争议,但并不能否定地方政府期望遏制“天价彩礼”、“盲目攀比之风”的出发点。
从相关规定我们可以看到,某些农村地区的不正之风如果再不控制,只会愈演愈烈。不过,如果想要得到更多村民、网民认可,这些规定需要更贴民心,懂民意,把好这个规定的尺度更是关键。
“堵”不如“疏”。面对“移风易俗”规定,我们期待未来能够看到一份更加满意的答卷。
编辑:张天健
图片及资料来源:澎湃新闻、网易新闻、腾讯网、一点资讯、新浪新闻、凤凰资讯、中国文明网。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