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豆瓣用户@陈可抒 授权发布 ▼
1,红尘的原义,一般指的是早晚时候的飞尘,此时日光是红色的,给飞尘也蒙上一层红色,故名红尘。如:
日出红尘——
日落红尘——
日出日落前后,光线最为奇异,云彩是金的,草木是紫色的,飞尘是红色的。所以经常有人将红尘紫陌连用,紫陌,即是草木呈现出紫色时道路的样子:
“ ——(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2,红尘一词,最早出现在班固《西都赋》中,也是日出时的景象:
“ 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内则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于是既庶且富,娱乐无疆。
这一段的「红尘」,发生在「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之时,正是日出之时一片忙碌景象。而至于长安城飞尘的本来颜色,也不必瞎猜,却是黑色的。据汉代《三秦记》、《三辅黄图》等书所载:
“ 长安城中地皆黑壤,今城赤何也?且坚如石如金。父老相传云:盖凿龙首山中土以为城,及诸城阙亦然。
长安城的城墙宫阙略显红色,而且很坚硬,传言是运来了龙首山中的红土造成的,这正说明长安城本无红土。而且,其中明确提到,长安城土都是黑色的(地皆黑壤),所以红尘并不是长安城土的本色,正是日出之赤日映照而成。
3,红尘只与日光有关,它并不是城市的专利,郊陌、乡村亦有红尘:
有人讲,城市里是红尘,郊区边塞是黄尘。——这是错误的。文学作品中,确实边塞描写经常是“黄尘滚滚”,但那只是一般的景象,早晚时的景象,依然是红尘。如:
4,黄尘和红尘象征意义的不同:
黄尘不必说了,边疆大漠,尘土飞扬,「黄沙百战穿金甲」,自是一副荒凉景象。而同样的道理,黄尘显然也不是边塞的专利,城市中也有黄尘,也常用在萧索之况:
红尘,正对应早晚忙碌之景象,或者是清早起床便奔忙不停,或者是日暮之时仍不得休息,容易给人以碌碌之感,所以渐渐便加注了纷纷扰扰的内涵,成了人世间的代名词。有些作品中,红尘便开始兼有虚实二义:
蓝尘绿尘不必细说,紫尘玉尘亦无干系。不表也罢。
就此问题的考证,又有两个解释:
1,关于景物的颜色,中国诗人向来注重观察、注重接近本质的摹写。红尘一词并非孤例,除了文中提到的紫陌,名句「白日依山尽」中之「白日」也是同样道理。
「白日」本是日落景象,常理应为红色,但天气萧索之时,落日也会是白色的,孟郊有诗云,「冬至日光白,始知阴气凝」,正是类似景象。以前曾撰文阐述此事,不赘述。
2,「红尘」一词,据目前所能查阅的文章来看,当是班固《西都赋》为最早用者。不过,当时「红尘」二字,以表意为主,「俗世」涵义的注入,逐渐形成于唐代。
而宋朝以来,表义也有所扩大——最早「红尘」专指晨昏时的飞尘,后来,逐渐变成与「白日」的固定搭配,便扩大为所有的日间飞尘。
固定的搭配束缚了词语的变化,但形成套路以后,写诗作文会更加顺手,所以专门有进行此类指导的书籍,如我们熟知的《笠翁对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再如《佩文韵府》也曾规定:「玉尘对丹液,花尘对香雾,猎尘对渔火,香尘对甜雪,歌尘对舞汗,曲尘对金粉,六尘对三昧,流尘对聚沫」。
所以文中的考证,以唐代诗文为主,不包括宋代以后的套路式用法。
本文版权归 陈可抒 所有,
任何形式转载请点击【阅读原文】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