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可以看到,在“颗粒度经济”的愿景下,在很多行业都产生了令人瞩目的新商业模式。这些新星们倒不是“从无到有”地创造了新行业,而是无一例外地通过(1)生产要素的精细化,和(2)运营流程的准配化,重新定义了所在行业,创造了新的意义。
我们来看一下,广告行业是如何颗粒度化的。20年前广告的投放是“大规模轰炸”式的,以天价的“央视标王”为代表,期望占据最有影响力的渠道,从而覆盖到最大范围的人群。这是在“用钱购买一群人的时间”。今天,在今日头条等数字平台上的广告投放可以做到更加精准:根据个人在平台上不同的浏览记录,推送不同的广告信息。这样,每个人接收到的广告内容都是不一样的。这就变成了“用钱购买每个人的时间”——通过“定点爆破、精准打击”大大提升广告的有效性。广告信息越来越不像是令人扫兴的“打扰”,而是趋向于有趣、有所收获的信息互动。
出行行业是如何颗粒度化的?Uber、滴滴等出行APP的出现和风靡,实际上是解决了对乘客、司机、出发地、目的地等信息实时数据化(精)和大规模动态匹配(准)的问题。过去,乘客在什么位置、想去哪里、司机在什么位置,这些信息都没有被数字化,所以是否能打到车、需要等待多久,这些基本都是概率问题。但是有了地理位置定位、出行平台、派单算法等技术的注入后,海量的位置、需求、供给等信息可以相互匹配,就能够实现动态网络的协同。随着算法不断迭代,可以减少乘车等待的时间,缩短司机空车行驶的距离,将出行效率提升到更高的整体水平。
教育行业也产生了一些向颗粒度经济发展的趋势。一直以来,最典型的教育场景莫过于几十个学生坐在一个教室里,聆听老师对于教学大纲内容的统一讲解。现在层出不穷的互联网教育在很多维度上打破了这一范式。首先,为什么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接受教育?
Coursera等在线教育平台的出现打破了这一限制,通过同世界顶尖大学合作,在线提供免费的网络公开课程,学生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连接上网,学习感兴趣的课程。其次,为什么教育的内容一定是标准化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个性化的,有不同的心理倾向、学习风格、学习偏好、学习动机、个人特长等。现在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手段和工具来对这些方面进行测量和评估,从而设计出教师应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措施、学习内容、学习计划等。许多在线教育平台还能让学员自主选择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所以对于教育行业来说,颗粒度意味着首先将教育的各个要素——时间、地点、内容、需求等——进行更精细的切割和描述,然后进行供需的精准匹配。这是朝着“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更近了一步。
零售业又会怎么改变呢?过去的线下店——无论是百货商店、便利店还是大卖场——追求的都是位置和人流量。在店里,每个顾客看到的货架上的商品都是相同的,店家会选择最受大众欢迎的品牌,以最大化销量。对顾客而言,他们一般会在固定的时间光顾商店(例如每周去一次大卖场采购生活用品)。
现在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使得我们对于消费者、商品、消费场景的刻画越来越细致。比如说,对消费者的研究不仅仅可以细化到某一个细分市场,甚至可以到个人——每个人的行为、性格、所处的人生阶段等都是不同的。对商品的理解和运营也从“一批货”到“单个SKU”的颗粒度,比如单个SKU被浏览了多少次、被哪些人浏览、库量和销量的波动趋势等都一目了然。除此之外,零售发生的场景也可以渗透到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时间和地点。
例如:亚马逊推出的购物按钮dash,只要把这个塑料做的实体按钮贴在物品(e.g.洗衣粉包装袋)上,每个按钮对应一种商品,按一下就可以从网站上订购这件商品。也就是说,购置生活用品不用像以前那样兴师动众地驱车去一次超市,而是可以随时、就地完成。零售的场景被切细了,细得每一个颗粒都触手可及。最终,人、货、时、地的匹配使得零售成为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个性化体验。
以上例举了四个行业的例子,但其实颗粒度经济的原则是通用的,应用到任何一个其他的行业都可能带来颠覆性的变化。想想医疗行业,随着DNA测序成本的持续下降,当检测不再是奢侈品的时候,每个个体的基因信息被准确地描述,是否会开启一个“精准医疗”的时代?再想想工业制造行业,未来可能制造设备的每一个零件以及产品成品的关键零件上都会安装传感器,监测其工作状态、老化程度、产品被使用的频率等,这会不会彻底改变工业生产的逻辑,开启“精准制造”的阶段?类似的例子还有更多。或许,每一个行业都值得重做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