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鲁柏祥博士
企业让企业家去经营,让我来帮助企业家好梦成真——鲁柏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杭州本地宝  ·  浙A和浙M号牌高速通行优惠政策一样吗? ·  2 天前  
余杭发布  ·  高铁上,余杭医生“出手”了 ·  2 天前  
杭州本地宝  ·  2025杭州这些景区将免费开放 ·  3 天前  
余杭发布  ·  -3℃!余杭人,厚衣服先别收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鲁柏祥博士

成佛弘法︱自觉觉他3

鲁柏祥博士  · 公众号  ·  · 2018-11-14 23:37

正文

每个人确实需要定力,否则赚了点钱,又想着别的什么生意更赚钱,又去做那个生意了。根本谈不上做事业,纯粹是赚钱的机器,最终反而成了金钱的奴隶。因为悉达多的卓越,族人就以“牟尼”来尊称他。“牟尼”,在古印度意为最尊敬的人——圣人、哲人,又因悉达多为“释迦”族,所以就被推崇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最受尊敬的人。从“悉达多”到“释迦牟尼”,就是一个圣人诞生的过程。由于悉达多对传统宗教的失望,使得佛教从一开始就缺乏宗教的一般特点, 佛教中没有更高的、永恒的崇拜权威,佛家更强调自我的修炼与提升。因此,在佛家中,只有老师的概念,而没有“神”的概念。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大楼的大门口石碑上面刻着的“自觉觉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四个字是对老师的要求,要求老师自勉自励,即是说只有自己觉悟了才能让学生觉悟,就是让我们老师要“先觉”。从而,浙大的老师不断地修炼自己,不断地“觉悟”,然后浙大的学生也就不断地得到提升。学生走出校门意气风发,浙大也声名远播,最终成就双方。佛家认为:悟来源于自我反思与活的经验,而活的经验的最持久的教训就是通过自我苦难而不是不屈的训练,以达到修行的最高峰。

何谓“菩提”?菩提,为古印度语 Bodhi 的音译,意译为觉悟、聪慧。我们可以看到佛理中很多事物都与“菩提”相关,这也就说明佛理最强调觉悟、智慧。如“菩提场”就是指悉达多觉悟、成佛的地方,又称“菩提迦耶”,在今天印度比哈尔邦耶城南郊。“菩提树”就是指悉达多在其下觉悟的那棵树,而不是众生理解的本来就有一棵名叫“菩提”的树,菩提树原名毕钵罗树。令人称奇的是: 2000 年来,菩提树曾两次遭伐,一次遭风暴,但都重生新芽,生生不息,现菩提树是原树的曾孙。

菩提树下还有当时释迦牟尼佛打坐静虑的石刻“金刚座”。金刚是那个时代最为坚硬的东西。佛里面经常会运用到“金刚”这个词,如《金刚经》讲述的就是如何培养一个人坚强意志力,即关于忍辱的学问。

菩提树的东面就是大菩提寺(约 1800 多年历史),附近有许多佛的遗迹、古代石刻与建筑,如今是佛教徒朝拜的圣地。

佛陀及弟子弘法的过程,也就是希望众生拥有更多菩提和喜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佛、法、僧“三宝”。“三宝”其实就是我们可诠释为管理所要求的最核心的三点。“佛”是释迦牟尼大彻大悟精神所在,在企业管理中,即是指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法”就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可引申为企业科学的文件、 制度、规章等;“僧”就是教众,即是指企业中的专业队伍。企业如何运行?佛法早已明示:第一,要有灵魂与思想;第二要有一套科学的制度;第三要有一支 专业的队伍,这就是企业“三宝”。

佛陀圆寂前留下遗言:以法为师,努力精进,不要放逸。这 12 个字非常高明!首先强调“以法为师”,而不是“以我为师”,这表明佛陀尊重规律。“努力精进”是在讲不断进步。要不断突破,永无止境。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是这样,从马列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再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还有如今的科学发展观、 中国梦,不断地在进步,不断地在发展,不断地在创新。这个过程特别难,因此,佛陀最后强调“不要放逸”。因为人一旦失去约束而放逸,就很容易入“畜生道”,极易表露兽性。何谓做人?刚生下来的孩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是“真人”的载体和原材料,只是“人之初”。其实,做“人”是孩子生下来以后的事情,需要后天教化。荀子云:“教使之然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佛”特别强调“不要放逸”——一辈子都不能放纵自己。

佛陀没有把自己看成是全能全知的圣者。佛经中称释迦牟尼为“本师”。何谓“本师”?本师就是指学问最高、最受人尊敬的老师。从中可以看出“佛”里面并没有等级,强调众生平等,而只以老师相称。据说,佛陀涅槃前还说过一句话——千百年后,如后人能记得“南无阿弥陀佛”,就行了。因此,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