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追完日剧《这世上没有简单的工作》,很有感触。
这部剧融合了剧情片和纪录片的特质,色调小清新,分为不同场景的小故事,符合很多小白们的求职历程。虽然有一些诡异的情节,但没有过度戏剧化,能撞出不少共鸣感。
女主之前的工作是私家侦探,由于太过于热情,最后反而失去了兴趣,于是辞职想找一些短工来填补空窗期。
中介也是这么评定她的“热情尺度”:太过于热情对待自己的工作了。
于是女主就想找一些轻松不费脑的工作。讲真,地球上的所有工作都要带着脑子的。
整个剧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工作压力太大有很多原因,你懂得合理分配自己的热情么?
首先,女主被安排到公交车公司,负责车站广播稿的撰写和播音。
毕竟公司广告压力很大,一个月要拉到99单广告。
这和之前的工作意向完全不一样呢,可女主还是硬着头皮上了。
虽然剧情没有强烈的冲突感,但这种“勉为其难”的劲,大概很多人都经历过。
工作可不像恋爱,不管交给你什么活儿,都得去做,不管你是心怀感恩,还是满腹牢骚。
这时,公司的江口里前辈向大家展示了专业的能力:
把口播广告念得深情款款,同事们都沉醉在她的广播中。
女主准备和前辈出去跑业务,拉广告的时候。
大领导突然冒了一句:你得帮忙监视江口里小姐。
(难道又要走侦探悬疑风?)
巴士公司广告部的业务场景虽然朴质,可我们也能从细节处扑捉到做广告的乐趣。
尤其是公交口播广告,每条不能超过10秒,又得把重点信息都涵盖,还得弄得有趣生动。
前辈带着女主在巴士亲身感受了各款广告的流程套路,多少新人都期待有前辈带着上手呀。
不过剧中的10秒口播广告还是挺有梗的。
痔疮广告,得用热情幽默的语音语调来呈现,要给人一种释放的爽快。
照相馆的广告要切入“出轨”的神转折。
这个工作简直是广告全能选手:拜访客户,做BD拉新客户,回去还要写文案......
这位前辈全程展现了绝佳的业务能力,她善于观察,看到有人拿个相机在拍照,赶紧跑过去寒暄。果然这是准备开房产公司的,先过来拍照踩点。
不仅如此,这位前辈公司人际关系很好,非常热情帮大家解决各种问题,比如修打印机,换桌椅......
女主好奇地去看她的考勤卡,竟然每天的时间都一样。
上班提前一分钟,下班再晚一分钟。
女主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见证了这位前辈的洪荒之力。
不管是正式录制口播,还是和客户沟通文案,都会全情投入。
并且会好心提醒女主:工作不需要用力过猛,否则会适得其反。
刚上班两天,前辈就会带着新人去适应工作流程,并且让新人独立上手。
当女主第一次成功把客户拿下,她脸上终于挂上了有动力的笑容。
看到这里,我终于明白女主之前的“热情过度”是什么情况了。
剧中有一个小细节,她的记事本是挂在脖子上的,随时可以从内口袋取出,这个动作还是震慑到我。
女主对待工作是认真的,但是会不会太过于“规整”了?
可能很多人都有这个问题:热情和兴趣是两回事,就算你把所有准备工作都做足,满腔热血地去做,如果缺乏兴趣和灵气,工作完成度依然差口气。
人的工作周期很长,当你熟悉了一条操作线,并循环进行,时间久了,兴趣衰减,而只能靠仅存的热情去支撑。
这时候就会遇到瓶颈,很多瓶颈期的人都是缺乏新鲜感,感觉这项工作做腻了,做乏了,便成为了按部就班的工作机器。
女主大概就是这样的,从剧情介绍来看,她年纪不算很大,之前可能也就一两年工作经验。
接巴士公司的活儿,开始也是没兴趣,纯粹靠“强撑的热情”。
而感受到前辈的综合素养后,似乎受到了鼓舞,体会到了工作中的小乐趣。
兴趣是动力的助燃剂,真正的兴趣是可以让自己去适应工作中的各种环境和场合。
剧情进展到这里,女主又遇到了一件诡异的事情。
前辈江口里的口播广告具有一股神秘的力量
:只要把未完成的广播数据抽出来,这家店也就消失了。
为了打破这个魔咒,女主偷偷把一条没有播出的“幼儿园广告”删除了。
结果这家幼儿园果然“停办”了。
后来被证实幼儿园出现了丑闻,附近总有奇怪的人给小朋友零食,疑似人口拐骗案件出现。恰巧这时撞到了“误删风波”,也就歪打正着了。幼儿园出现危机,这时候还是不投放广告比较好。
只是这个时候,前辈准备辞职了。
她喜欢公交沿线的这条街道,于是对工作才有更多兴趣。
而听到幼儿园负面新闻的时候,她觉得有点接受不了,于是选择辞职。
前辈大概也遇到了自己的瓶颈期,她有热情和兴趣干活,但她把一切都想得过于完美了。
比如她会思虑周全帮同事们解决难题,也会全力帮客户们想好广告创意和文案。
但她好像经受不起风波和打击。
她希望自己播出去的每一条广告都能给客户带来正面影响,一切都是平和美好的。
辞职之前,她还联合各家商铺做了一个“儿童守护站”的活动,用来应对“儿童拐骗风波”。
女主开始了独立工作模式,在没有广告的时间段里,她全程播报“预警新闻”:提醒大家看好自己的小孩,不要和陌生人接触。
就这样,巴士广播在这次“儿童走失风波”中树立了很好的品牌形象,广告单激增,而且所有合作商铺都加入到这次公益行动中,也是增强了社会效应。
辞职的前辈也加入了公益行动中。
女主感受到了工作的乐趣,也觉得自己完成了使命。
于是,她又要换工作了。
这次是跳到了之前广告客户那里上班,做甲方的包装策划。
这次是要改良产品包装设计,同时提升销量。
剧情真的很接地气,故事地点也不是日本一线城市,广告传播方式还相当质朴。
当然编剧还是撒了不少创意梗。
内部提案就是当着全工厂所有人的面展示案例,包装盒上加创意无非就是看看放什么文案好。
一开始,女主想是不是放国际新闻小常识呢?后来被老板否认了,觉得没有趣味。
产品的理念还是要突出一种社交属性,希望消费者在边吃边交流中碰撞出品牌精神。
于是要展开内部PK了。
而这种企业内竞争也是提升女主的自信心,职场竞争就要面临各种矛盾冲突点。
女主的创意运用了现在很流行的“社交型产品”,把产品赋予丰富的正能量人设,然后添加各种“接地气的社交文案”。
这个创意也带动了销量。
之后还设立意见箱,让消费者来群策群力贡献文案,这样就能让产品更具可传播性。
当然,职场里的“互相艳压”也悄然而至。
每一段故事都会有起伏,但并没有那么多套路化的玛丽苏剧情,女主也不是一味地扶摇直上。她也会展示自己的弱点和各种不确定性,职场上哪里有钢铁侠,背后的各种辛酸泪才是最大看点。
这部剧一共8集,每集30分钟。
看似是说女主职场修炼的故事,其实更像是给观众的一种职场暗示:不管你换多少工作,这个地球上的工作就没有轻松的。
虽然不是正统的广告剧,但编剧还是很讨巧地将创意工作进行了“大众化解读”,避免了太多公式化的流程,而是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