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络通全身
按摩、刮痧、艾灸、点穴等理疗方法和民间绝技,穴位大全、黄帝内经等中医知识,是中医理疗爱好者提升技能的学习宝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财宝宝  ·  连云港赣榆区-20250208223946 ·  3 天前  
楼主说楼市  ·  69㎡望江?白鹅潭席卷刚需市场 ·  3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范迪安:戏虽落幕,台还敞开 ·  3 天前  
财宝宝  ·  985,在单位里,基本是混不出来的。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经络通全身

艾灸是啥,怎么养生,一篇文章告诉你!

经络通全身  · 公众号  ·  · 2025-01-03 20:38

正文

经络通畅 身心无恙

一、认识中医艾灸养生


古人把太阳称为天之阳,把艾称为地之阳。艾火是纯阳之火,能通三阴走十二经。



什么是艾灸养生法?


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条,用热刺激人体的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达到防病治病目的治疗方法。


艾属于纯阳植物,艾灸时所产生的温热可为身体补充阳气,将寒气排出体外。


艾灸特别适合现代人养生调理,尤其适合中老年人。


艾灸的作用?


《扁鹊心书》中说:“ 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不得长生,益可得百年寿矣 ”。


艾灸保健,主要有以下几点作用:


1、温通经络,祛寒除湿;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2、温补益气,回阳固脱;升阳举陷,拔毒泄热;

3、预防疾病,保健强身;养颜美容,延缓衰老。


此外,艾叶有异香,熏烟还能驱蚊蝇,清瘴气,杀毒。


二、艾灸的适宜人群


适合艾灸的群体为阳气亏虚、气虚、血虚等人群。


艾灸能治疗又能调理,还能保健;既适宜病人,又适宜健康人。艾灸有良好的双向性调理作用,没有一种排毒方法安全性超过艾灸。


三、艾条质量的鉴别


1、看颜色: 好的艾绒呈土黄色,而劣质的艾绒呈青色/青黑色,茎秆颗粒很大;当年的艾绒是青绿色、青黑色,味道浓烈。


2、闻艾味: 品质好的艾绒气味芳香且清淡。品质差的艾绒味道很浓且刺鼻,甚者还有霉味。


3、摸质感: 好的艾绒摸起来柔软细腻,而差的艾绒手感很粗糙。


4、捏紧实度: 好艾条艾绒容易抱团,端口紧实细腻,密实度好,即使把包装纸撕掉,也不会完全散掉,燃烧全面,温灸更到位;劣质艾条,包装松散,把包装纸一撕掉就会散落,燃烧不全面,药性不均匀。


5、感受艾火: 好艾条火力柔和不烈,渗透力强。差的艾条火刚烈,渗透力不强,易有灼痛感。


6、看燃速: 好艾条的绒细腻蓬松,相对劣质艾条杂质要少很多,所以好艾绒燃烧速度快于劣质艾条。


7、看灰烬: 好的艾条燃烧时烟是淡白色,燃烧后的灰烬是灰白色的,摸起来细腻柔滑,不容易散落;劣质艾条燃烧时火比较烈,味道刺鼻,艾烟较大,燃烧后的灰烬是黑灰色,四处散落,摸起来粗糙有颗粒。


艾绒的比例


艾绒的比例如5:1,8:1,10:1,30:1等,是评判艾绒细腻程度、品质高低的重要指标。比例越高,艾绒越细腻,燃烧时烟越轻和,火力越温和,穿透力越好,不伤经络,燃烧时艾灰不容易掉落。


四、艾灸的方法


艾灸手法: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温针灸。


要求


1、舒服姿势:或坐或卧,放松,充分暴露穴位,要有依靠、稳妥舒适,能够持久。


2、取穴准确:宜少不宜多,应选要穴。


3、距离适当:艾条燃着的一端,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处。


4、施灸顺序:先灸上,后灸下;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面,后灸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5、施灸部位:最常用的是背部、腹部及四肢。这些部位肌肉丰厚,又不常外露,即使有小疤痕也无妨碍;脏腑病多用俞穴、募穴,都在背部腹部。


6、操作时间:每次10-15分钟,皮肤丰厚处可30分钟左右,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每日一次,一般7-10次为一疗程。


7、灸量判断:灸至局部潮红,身出微汗为度,且感气在原处往返,全身周流,上下连贯。


五、艾灸时间要求


1、 四季皆可灸,没有特定季节。


2、 艾草为纯阳之品,能够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补阳益气。夏天自然界阳气最旺盛,两者阳热相合,作用更强。冬季是自然界和人体寒气最重的时候,冬季艾灸对寒性体质的人群而言尤其重要。


3、 一日之中,上午较好。早上阳气升发,中午午时最旺,而后渐减退。


具体时间因人而异: ①调理脾胃功能在早上9-11点;②失眠症在晚上灸比较好。


4、 日常保健时间没有固定要求;时间长短要以局部皮肤出现变化为准:皮肤慢慢变红,出现红晕,就可以停止。


对于大多数养生保健而言,并无特殊时间限制。


六、穴位定位方法


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法、指寸定位法),以患者手指的某部折作一定分寸来定取穴位的方法。


①中指同身寸法

中指屈曲时,中节掌侧两端纹头之间为1寸。

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背部的横寸。


②拇指同身寸法

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

用于四肢部取穴。


③横指同身寸法

将食、中、无名、小指并拢,以中指第二节横纹处为准,四指的横度为3寸。又称“一夫法”。

用于下肢直寸,背部的横寸。


七、养生保健要穴


足三里

在外膝眼下三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俗语云,长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足三里为养生保健第一要穴,能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


神阙

位于脐正中,任脉之穴。

功能温补元阳,健运脾胃,复苏固脱。


关元

又名丹田,任脉之穴,在脐下三寸,人体重要补穴之一。

培元固本、补益下焦,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


气海

关元与神阙连线中点,脐下1.5寸处,人体重要补穴。


天枢

【定位】 脐中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月经不调,痛经。


中极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

【主治】遗尿,小便不利,癃闭;遗精,阳痿,不育;月经不调,崩漏,阴痒,不孕,产后恶露不止,带下。


中脘

任脉之穴,脐上4寸,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健脾化湿之功效。


大椎

第七颈椎下端凹陷处,督脉经穴,诸阳之汇,功能益气壮阳。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肺功能,对血小板和白细胞有双向调节作用。


百会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

【主治】中风,痴呆;头风,头痛,眩晕,耳鸣;失眠,健忘,腹泻。


背俞穴


【定位】

肺俞(BL13):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BL15):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BL18):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BL20):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BL23):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肠俞(BL25):当笫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命门

督脉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其气与肾通,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护生命的门户。


三阴交

足太阴脾经穴,是脾、肝、肾三条经络相交汇的穴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能延缓衰老,推迟更年期,是“妇人防病第一穴”。


腰阳关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

【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


风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中风,头痛,眩晕,耳鸣等;感冒,鼻塞,目赤肿痛,耳聋,口眼歪斜,颈项强痛 。


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诸痛症;热病,无汗,多汗;经闭,滞产。


曲池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热病,高血压;腹痛,吐泻;五官疼痛;瘾疹,湿疹,瘰疬。


至阴

【定位】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 。

【主治】胎位不正,滞产;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


涌泉

【定位】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

【主治】昏厥,中暑;头痛头晕,目眩,失眠;大便难,小便不利。急救要穴之一 。


太溪

【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 。

【主治】头痛,目眩,失眠,健忘,耳鸣,耳聋;咳嗽,气喘,咳血,胸痛;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脊痛,下肢厥冷。


内关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呃逆,胁痛,胁下;中风,失眠,眩晕,郁证;热病;肘臂痛。


外关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

【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肋痛。


印堂

【定位】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主治】失眠、健忘;鼻塞,鼻衄,鼻渊;头痛,眩晕,小儿惊风,产后血晕。


水沟

【定位】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 。

【主治】昏迷,晕厥,中风,中暑;鼻塞,鼻衄,面肿,口歪,齿痛,牙关紧闭;闪挫腰痛。


八、家庭常见病的艾灸


1、流感


灸法:大椎、肺俞、风池,曲池、外关、合谷(左鼻塞则灸右合谷,右鼻塞则灸左合谷)


2、眼肿、面浮、黑眼圈


主穴: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涌泉。


灸法:腹部穴位一般不少于30分钟,灸涌泉和足三里15-20分钟即可。


还可按摩眼睛周围穴位如:睛明、承泣、四白、太阳等。


3、风湿痹证


(1)关元、气海、神阙、命门、腰阳关。


(2)神阙、足三里,兼灸脾俞、肾俞。每天灸一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备注:①受累关节局部艾灸,每天1-2次,每次30分钟; ②凉痛感较重:直接灸阿是穴直接驱赶寒气。一般10天左右就会看到效果。


4、胃脘痛


主穴:中脘、足三里。


配穴:肝气犯胃的加期门穴,脾胃虚寒的加胃俞穴。


5、慢性结肠炎


主穴:脾俞、大肠俞、天枢。


配穴:足三里、上巨虚。


6、失眠


主穴:涌泉、百会、神门;各灸30分钟左右。


大椎穴放血后艾灸,艾灸大椎和涌泉穴时间要在10-20分钟,重症加灸百会、神门两穴。


7、哮喘


主穴:定喘、大椎、肺俞、膻中、足三里。


配穴:丰隆、中脘、内关。


8、黄褐斑


主穴:大椎、神门、涌泉(调理神经系统);关元、肾俞、命门(调理内分泌系统);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调整消化系统)。


9、子宫肌瘤


足三里、三阴交,神阙、子宫。


1 0、痛经伴呕吐。


血海配合足三里。


九、艾灸禁忌症


禁忌部位: 部分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孕妇少腹部、腰骶部。


禁忌病证: 高热、大量出血、中风闭证及肝阳上亢头痛症;某些传染病、抽风期间。


禁忌情绪: 过饱/劳/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怒者。


其他禁忌: 身体极度衰竭,或无自制能力的人。


忌食生冷、辛辣之物, 以减少返病现象。


十、艾灸注意事项


1、 艾灸过程中、后注意保暖。室温调节至适当,避免风吹寒,施灸时可以开窗调换空气。


2、 艾灸时不要碰冷水,治疗前后30分钟最好不要冲凉,艾灸后半小时可以洗热水澡。


3、 掌握刺激量:要循序渐进,先小剂量,或灸的时间短一些,以后渐加大量。


4、 灸后不宜马上进行剧烈活动:宜休息5-10分钟。


5、 艾灸期间不要生气,灸后保持愉快的心情,精心调养勿过劳。


6、 艾灸期间不要吃食物,灸后半小时才可以进食。


7、 艾灸前后勿过于饥饱:过饥,易晕灸;过饱,则腹胀。


8、 晕灸:多与初次施灸或空腹、疲劳、恐惧、体弱、姿势不当、刺激过重等有关。要留心观察,一经发现立即停灸,让患者平卧。

【来源:本文整理自《国医大讲堂》第五十五期讲座,作者:李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针灸推拿学博士生导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中医师】


点击查看偏方秘方
头面部
鼻炎 咽炎 口腔溃疡
口臭 口臭2 牙龈出血
牙痛 牙齿松动 咽喉炎
口疮 鼻窦炎 声音嘶哑
近视眼 老花眼 白内障
头痛 酒糟鼻 见风流泪
耳鸣 耳聋 脱发
生发 秃顶 斑秃
乌发 头皮屑
常见病
失眠 入睡困难 神经衰弱
咳嗽 感冒 扁桃体炎
便秘
结肠炎 扁桃体炎2
胃炎
肠炎
拉肚子
胃痛
胃下垂
腹胀
胆结石 肾结石
尿路结石
尿频 肝炎 厌食
哮喘 肺气肿 气管炎
肾炎 止汗 甲状腺肿大
盗汗

老年病
高血压1 高血压2 高血脂
低血压
糖尿病1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