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大经济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人大经济论坛”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同名认证新浪蓝V“人大经济论坛”。人大经济论坛感谢多年来用户的支持,新网址迁移至http://bbs.rdjjltorg ,欢迎新老会员不吝赐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无冕财经  ·  张兰的“流量生意”,崩了 || 深度 ·  昨天  
央视财经  ·  暴涨388%!热度空前 ·  2 天前  
神嘛事儿  ·  我回答了 @渤海大魔王 ... ·  4 天前  
计量经济圈  ·  使用AI写文章有风险, 被撤稿!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大经济论坛

赵伟峰 鲍远志:小岗村发展的现实困境及破解对策

人大经济论坛  · 公众号  · 财经  · 2019-11-26 23:06

正文

摘要

小岗,中国农村改革的起源地,其改革和发展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三十多年来,在多方的关心和支持下小岗快速发展,村民生活明显改善。但由于种种原因,小岗的今天并未能如人所愿,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岗的快速、健康发展。文章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小岗发展中的现实困境进行思考,并提出破解对策,以期重现昔日辉煌。


小岗村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起源地,经三十多年的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村民生活明显改善。但在实际考察中却发现,其发展步伐与小岗村这一“十大名村”的头衔相比,差距甚远。作为“改革开放第一村”初期,小岗赢得了无数的光环和赞誉,但却没能让小岗人从此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小岗村具有国家政策、人才、地理条件等的多方面优势,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却逐步丧失了改革初期的勇气和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致使其陷入了“一步跨过温饱线,二十年未进富裕门”的尴尬,许多人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并力求揭开其中的“黑箱”。本文旨在通过实地调研,查找小岗目前经济发展所遭遇的瓶颈,提出破解对策,探索出适合小岗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以充分发挥这个昔日名村并在全省乃至全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示范效应。


一、小岗村发展现状


(一)小岗村简介

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中国十大名村之一,也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画上了手印,从此,小岗村走上了农村土地承包所有制改革的道路,并由此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小岗村不仅物质上取得了较大飞跃,精神上也得到了升华。小岗精神作为小岗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逐步充实、完善、升华。小岗,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落一跃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的成功改革,强力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和实施,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致富道路,也因此在我国农村发展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2004 年,中国优秀共产党员沈浩同志挂职小岗村党支部书记,小岗村再一次获得了新的生机,实现了跨跃式的发展。

(二)小岗村发展现状

1978年以前,小岗村农民收入水平排在全国较低水平,人民温饱都是问题,完全靠救济生活。改革开放后,小岗农民收入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现出在曲折中逐步增长,并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低迷后快速增长的趋势。2004年以来,特别是沈浩挂职小岗,小岗村实现了快速发展。笔者把它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流转土地、调整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凤还巢”和人才工程,充分利用难得的人才、信息技术和资金等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土地流转,反租倒包,在长江村的支持下小岗村种植了面积达到600亩的葡萄园,仅此一项人均年收入达到2000元。同时,现代养殖业迅速崛起,种鸡、龙虾养殖逐步规模化,产值喜人。二是依托红色资源,带动发展旅游业。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观光旅游使小岗与凤阳县内人文、自然景点连线一体,经多年发展,小岗现已成为集农家风情游、农业历史观瞻、爱国主义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旅游局和省农委确定的省市级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农家乐旅游示范村。三是快速发展农村工业,着力提升集体经济。小岗村于2004年初,组建成立了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始了农村工业经济发展之路。四是收入水平快速提升,生活质量明显改善。1978年,小岗人均收入仅为22元,2004年达到2000多元,之后几年均按近50%的比例增长,2012年超出了12000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近3000元。收入的持续增长带来了小岗村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二、小岗村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发展理念落后,思想封闭且缺乏主动性

据调查,村民对于小岗村本村的建设情况了解有限,其途径主要是通过广播、会议以及村民聊天。对小岗村的发展目标、建设内容及要求,70%以上村民表示“有点了解”和“不了解”,表示“很了解”的村民寥寥无几,只占 6% 不到;所谓“有点了解”,也仅限于小岗村的建设是中国改革的试验田,小岗村所做的一切一方面是迎合国家的改革试验,另一方面是为解决小岗村民的温饱问题。此外,村民缺乏参与村务管理的高层次意识和要求。60% 以上村民主体认识不强,误认为小岗村的建设应是政府行为,完全依靠政府的输血,“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虽然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媒体对于小岗村的宣传力度较大,但是真正到乡镇以下各级干部的认识还没有到位,造成基层的宣传力度不够,也难以了解民众真正的心声。再加上政府干部作风不正、工作措施不到位,甚至搞形象工程等原因,势必会影响到小岗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和小岗人建设的积极性。这是制约小岗村建设开展的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另外,小岗村由于是中国的改革第一村,政府为了让小岗村更好的为天下所有村庄的发展榜样。近年来,无论是政策还是财政都给小岗村很大的支持力度,这样一来,给当地大部分农民养成了依赖政府的习惯,养成了好吃懒做、不思进取的坏毛病。

(二) 发展规划粗放,优势不凸显

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等各方面来概括小岗村,小岗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这也是政府对小岗村建设的要求。但调查显示, 在具体实践中,小岗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规划不到位”和“产业不突出”的问题。另 外,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建设目标选择、产业发展缺乏差异性,多采用“一刀切”或“重复模仿”的简单形式,没有很好地把新农村建设的普遍性要求与当地实际的特殊性有效结合,致使小岗的新农村建设发展缓慢,成效不高。

(三)产业发展紧合度不够,带动效应不明显

小岗村旅游业的开发模式单一,以强调红色旅游为主,没有把宣传改革政策和当地风土民情紧密结合,配合乡村旅游的模式经营,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品牌效应差,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另外,小岗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未能很好的横向发展,带动其它产业,如农产品业等产业的发展,给小岗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四) 组织监督乏力,制度建设落后

特殊历史地位,使小岗村的建设变成一项投入多元、涉及面广、声势浩大、政治性强的战略性系统工程。但其主战场却是交通、信息相对闭塞的小岗村,主体是占有文化层次较低、社会资源较少、参政议政能力相对较弱的小岗农民。这就客观上决定了小岗村的建设工作,应强化组织领导、制度保证和纪律监督。[1]即小岗村的建设工作应以政府为主导,以完善的组织工作制度为准绳,以村民的严格监督为保障。具体建设工作应由一支政治过硬、作风扎实、对农村农民充满感情的干部队伍来执行,只有充分具备上述条件,小岗村的建设才能有成效。因此,小岗的主要领导一般都是上级政府直接调任,而不是由当地农民选举的村领导。这表明,在小岗村的组织建设过程中,工作还较为薄弱,还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制度建设相对落 后,使之成为制约小岗村发展的制度性问题。

(五)人口素质低下,智力支撑缺乏

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农村劳动力占劳动力总和的65.3% ;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文盲、半文盲占到了9.5%,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70%以上,高中文化占9.15%,中专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只占到1.81%。与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的受教年限十二年相比,我国农民平均受教年限仅为7.4年。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浅,使得生产建设缺乏软件支持, 后劲不足,影响农民增收和创新发展的道路,同时也阻碍了各项政策的贯彻实施,从而影响农民增收。小岗村虽是改革的名村,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村民的科技素质较低。很多农民的生产经验都是靠祖辈遗传的,没有接受过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培训,致使生产力低下,生产效率不高。二是村民的心理素质较弱。主要表现为很多农民在接受新事物时表现出的不信任和害怕的心里,没有勇气去尝试变革,缺少了当初改革时的勇气,而且心里承受能力较低。受传统的小农思想的影响,很多农民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不愿接受新思想、新技术。三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它 给小岗村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思想观念落后,阻碍新技术新思想的推广;对各种新思想、技术、文化、成果的反应和吸收能力低;不注重对下一代文化水平培养的投入等。人口素质低下已成为目前小岗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2]


三、破解对策


(一)提升理念

一是要做实宣传发动工作。宣传发动工作,一定要紧贴“抓住乡村、落实到户”的原则, 要适合农民的口味,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 实现信息传达的多元化。要将整个小岗村的短期和中长期建设规划对人民群众公开、公示,采用不同的媒体方式,电视、广播、标语和各种纸质材料进行宣传。引导所有的群众积极参与进去,提高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认同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制定、完善新农村 建设的相关制度。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小岗村未来的建设规划、资金使用、审查监督等各项工作公开公正。要切实发挥政府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宏观调控作用,真正做到民主管理、村民自治。

(二)科学规划

发展规划一定要在深入实际,密切结合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充分调研论证。要找准和选好切入点,制定符合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充分体现地方人文经济特色的发展目标和产业规划,确保能够实现“一村一策”“一地一法”,新农村建设工作要以县、乡、村三级政府为基点扎实推进。从调查结果来看,这方面潜力很大,大有可为。

(三)产业联动

1. 纵向发展旅游业。小岗村要充分利用发挥周边城市的旅游资源,实现联合经营,品牌共赢。小岗村地处南京、蚌埠和淮南等中小城市之间,地理位置相对较为优越。小岗村除了自身的旅游资源外,其所在地凤阳还是朱元璋的故乡,其中拥有以明文化为主的人文景点———明中都遗址、明皇陵、鼓楼、龙兴寺、禅窟寺,还有靓丽丰富的自然景观———狼巷迷谷、韭山洞等。其中狼巷迷谷被评为国家 4A 级景区。小岗村应在凤阳县的统领下实现联合经营,将自身的红色旅游和凤阳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利用它们的优势吸引顾客,形成规模效应。但同时也要注重自身品牌的树立,防止被同化,加强自身红色旅游的文化价值建立,增强文化底蕴,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使旅游业走上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3]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