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物
最好的中文人物报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物  ·  陈宝国:等待日子一天一天变暖 ·  3 天前  
每日人物  ·  大牌明星,集体下场卖水晶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物

开业3个月仍等位2000桌,北京年轻人排队还能多魔幻?

人物  · 公众号  · 人物  · 2024-12-23 18: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对烤匠这家在北京火爆排队的烤鱼店进行了全面描述,包括其背景、发展历程、口碑、排队现象、顾客群体等方面。通过采访顾客、员工、创始人等,揭示了烤匠火爆背后的原因,包括川渝地区的口碑积累、社交货币、差异化服务等。同时,也探讨了排队现象背后的原因,包括新鲜体验、社交消遣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烤匠的背景和发展

烤匠是一家来自川渝地区的烤鱼品牌,在北京首店开业后迅速走红,成为社交平台和本地生活话题的热点。

关键观点2: 排队现象的背后原因

烤匠的火爆引发了长时间的排队现象,背后原因包括口碑传播、社交需求、娱乐消遣等。顾客群体包括各年龄段,他们为了体验新鲜感、享受社交时光而愿意长时间等待。

关键观点3: 烤匠的坚持和特色

烤匠坚持做地道的麻辣烤鱼,不调低辣度和麻度,同时注重服务质量和差异化的顾客体验。这使得它在餐饮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顾客们心中的美食名片。

关键观点4: 烤匠的顾客群体分析

烤匠的顾客群体包括本地人、外地游客、上班族、家庭等。他们欣赏烤匠的口味、服务、特色,愿意为了体验美食而付出时间和金钱。


正文


北京从来都不缺排队的餐馆。但最近排得最疯狂的,是一家名叫「烤匠麻辣烤鱼」的店,排队8到10小时,等位动辄超过2000桌,火爆的排队现象屡次登上全国热搜,甚至引发了央视等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大众点评显示,这个来自川渝的烤鱼品牌,高居「北京全城美食热门榜」第一名,已蝉联榜首72天。

 

9月下旬开业,到12月下旬,三个月了,排队热度不仅没过去,反而愈演愈烈,日均排队从1000桌直接翻倍到2000桌。吃烤匠,似乎成为了吃货年轻人们发朋友圈的「社交货币」,也是网红们发社交媒体的「流量密码」,同时,这还催生出了全北京黄牛最多的餐饮店,一张号能炒出300元的高价。

 

这让我们产生了疑惑和好奇:什么样的烤鱼,值得排这么久?究竟有多好吃?到底是追逐流量炒作起来的网红店,还是多年口碑积累爆发出的首店效应?

 

我们决定探访24小时,看看如此魔幻的排队,究竟怎么回事。





文|本子
编辑|百九
图|(除特殊标注外)本子




排队8小时,等位2000桌

 

要吃上这顿烤鱼,实在不容易。

 

前一天晚上,为了第二天排队顺利,我特意花了一个多小时刷小红书,目的只有一个——学习排队技巧。其中,一位吃过烤匠的「前辈」分享她的经验:「一定要早到。每天早上10点,烤匠准时人工放号,店里只有23张小桌,一旦错失先机,就不知道要排多久了。」

 

于是,12月13号,一个周五的清晨,我特意早上9点出门,赶在9点48分抵达合生汇正门。这时,商场门口已经站了不少人,问了几个年轻的女孩,竟然都是冲着烤匠来的,都在等着商场开门就冲进去取号。

 

但我还是慢了。10点整,合生汇开门,因为对路线不熟悉,等我七拐八绕抵达后,我看到的就是烤匠门头,和一条已经排了几十个人的队伍。

 

最终,我拿到了小桌33号,与第一轮开餐擦肩而过。排在我前面的姑娘小菲更幸运些,她也是顶门进的,但比我早几分钟,拿到了24号。这也意味着,只要前面有一组客人放弃,她就能吃上了。

 

在烤匠门口排队的人们


为了这顿饭,小菲做了充足的准备。等待开餐的时间,她挨着一张桌子坐下,掏出电脑开始翻看PPT。她在海淀一所高校读研,学会计,特地坐了一个小时地铁赶到合生汇。今天没有课,她有时间提前排队,但期末也快到了。时间紧、任务重,她决定在排队的这段时间,赶完手头的作业。

 

环视四周,大家都有备而来,各有各的「排队神器」。有沉浸式追剧的,有看游戏直播的,有从包里掏书的,也有取完号就去逛街的,还有女孩在搜索附近的美甲店、美容店、电影院,主打一个分秒必争,人均「时间规划大师」。

 

等位区有自助的小零食、热茶、冷饮、雪糕,还能画石膏娃娃打发时间,每半个小时,服务员会挨个送一次零食、热水,再把各种周边小礼物塞进顾客手里,对于刚开始排队的我来说,体验还不错。

 

只是,对于排队时长,每个人心里都有预期。排1个小时和8个小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当一堆人挤在一起,遥遥无期地等待时,吃饭的快乐很容易演变成一点即燃的火气。

 

抓黄牛,就是火气到达顶点时,时不时就在烤匠上演的一幕。为了尽可能避免黄牛出现,烤匠白天会关闭线上取号系统,只能到店取号,每个手机号限取一个。但这依旧架不住「路人牛」的出现,小红书、闲鱼等各种平台上,到处都有人卖烤匠号码牌,每个号的价格根据前后顺序,分别在30元到100元不等——周末的号比平时贵,饭点的号尤其贵,最夸张的一段时间,一个号炒到过300元的「天价」。

 

门口负责叫号的服务员说,几天前,一位顾客看到有人在卖号,大怒,几个人吵起来,店长只好叫来了商场安保。那之后,每天都有保安来烤匠巡逻。但就算这样,也没有办法完全杜绝黄牛。

 

北京是烤匠走出川渝的第一站,也是整个华北地区的第一家店,排队的盛况经过发酵和传播,京津冀的吃货们,都收到了风声。不少在天津、河北生活的年轻人,就愿意在周末买一张城际铁路的票,特意赶到北京吃一顿。

 

还有一对住在河北廊坊的夫妻,等孩子做完作业、送去姥姥家之后,晚上9点从廊坊开车出发,最终排队3个小时,在凌晨1点吃上了这顿烤匠。对她而言,这次烤匠之旅成了一次冒险,「回想36岁的自己,还可以为了一顿烤鱼、一个网红餐厅深夜奔向北京」。

 

更有人突发奇想。眼瞅着在北京很难排到,还不如改变思路,直接杀到烤匠的老巢——川渝。一位在北京生活的女士怀孕19周,不久前已经吃过一次烤匠,但排队实在太久,馋虫再次被勾出来的时刻,她干脆直接飞到了重庆,「第一时间安排烤匠」。

 

我也不能白来排这一趟,得把排队的性价比发挥到最大。几位爱吃辣的同事,早早预定了这顿烤鱼,「势必要蹭上这一顿」,派我先来打前站,约好晚饭点聚餐。


等位区的小朋友在涂画石膏娃娃

 


四川本地人,到底吃不吃?

 

对烤匠好奇,还有一个原因——我是重庆人。做攻略的时候,我就看到不少老乡在小红书上调侃:是不是全北京的川渝人都来合生汇烤匠排队了?

 

到了现场,我发现此话不假。无论是在等位区还是店内用餐,总能听到熟悉的乡音,不少食客用四川话跟服务员们交流。如果是一群人聚餐,说四川话的这位,就会不自觉地扮演起「主人」的角色,给同行的友人介绍菜品,热情熟络。

 

不仅如此,当大家听闻烤匠是来自川渝的品牌,社交平台上,还有不少北京网友忍不住向IP在川渝两地的用户求证:你们本地人会去吃烤匠吗?有没有本地人说一下到底好不好吃?在你们那儿,排队也这么厉害吗?

 

相似的话题,总能引发几千人的讨论,爱吃的、不爱吃的、一年吃二十次的、吃一次就不去的,褒贬都有,唯一达成共识的是,烤匠在川渝本地也要排队,只是没有北京这么离谱。

 

对于我们川渝人而言,烤匠是个完全不陌生的名字——只要你在成都坐过地铁,你的脑海就会有这句话:「不吃火锅,就吃烤匠,烤匠提醒您,前方到站春熙路。」这句话,一度成为了本地人的接头暗号,也是很多外地人到成都学会的第一句四川话。

 

烤匠创始人冷艳君曾公开表示,「不吃火锅,就吃烤匠」这句slogan背后,代表了烤匠的一个使命,要把烤匠打造成除火锅外的另一张川渝美食名片。

 

在烤匠门口等号的人们


这些努力和尝试,让烤匠积累了不少川渝本地的老顾客。在北京首店,一位服务员告诉我,前来排队的食客里,60%都曾经在四川和重庆吃过烤匠,经过多年口碑的积累,才能为烤匠开辟新市场助力。

 

曾经在成都上大学,又来到北京工作的90后何小明,就是老顾客里的一个。大学旁边,就有一家烤匠,是何小明和同学聚餐时候的「最大公约数」。知道北京开了烤匠之后,他特意和女朋友一起来打卡。吃上烤鱼的那一刻,何小明说:「感觉一秒回家了。」


不仅本地人自己吃,当有外地朋友来、需要招待的时候,烤匠也是一个不会出错的选择。一个有趣的例子是,有一回,歌手张惠妹去成都开演唱会,她和粉丝寒暄时问:成都有什么好吃的?底下的声浪一波又一波地传来,所有人都在喊一句话:「不吃火锅,就吃烤匠!」

 

因此,当烤匠到了北京,难免会被当做川渝人的「家宴」。不少北漂的川渝人,纷纷邀请自己的亲朋好友们,来烤匠尝尝来自自己家乡的味道。

 

烤匠的口碑在川渝人之间、川渝人的朋友之间不断发酵,到现在,烤匠已经成为一张名副其实的「川渝美食名片」——外地游客到了四川,必然前去打卡;而外地游客到了北京,如果想吃一顿正宗的川渝风味,落地合生汇的第一家烤匠,当然也成了他们的首选。

 

如此多不同类型的食客聚集起来,让这家北京首店烤匠火爆至今。

 

时间来到下午5点,眼看着马上要叫我的号了,但远远没到下班时间。我急了,在群里大喊:「快过号了!」还好我们是弹性办公,后来同事告诉我,她们几乎同时从座位上弹射起来,立即叫车「杀向」合生汇。

 

大约二十分钟后,我见到了抱着电脑赶来的几个人——活儿没干完,烤鱼端上来之前,还能敲下几行字。


大众点评上某顾客的评价源网络

 

偏安一隅,烤匠在坚持什么?

 

在不少人眼里,川渝地区如此受欢迎的烤匠,现在才开来北京,时间实在是有点晚了。不过,烤匠似乎有自己的坚持。

 

在此前的一次采访里,创始人冷艳君说,相比起数量的增加,烤匠更想做到的,其实是「开一家店火一家店」。也正因如此,烤匠没有开放加盟、不盲目扩张——如果单论开店速度,烤匠的速度算不上快。这家成立于2013年的烤鱼店,11年才开出了70余家门店,还都聚集在川渝地区。

 

作为对比,这两年开遍全国的朱光玉火锅,成立不过才4年时间,全国门店数量就已经超过了200家;还有和烤匠成立时间差不多的小龙坎,门店数量则奔着1000家飞驰。

 

烤匠近3年可比营收同比增长趋势源网络


不仅不开放加盟,烤匠也不改变口味。在烤匠的门店里,张贴在墙上的宣传语,是一句「麻辣是全国销量第一的口味」,下面一行小字说明,这个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根据咨询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正是因为最真实的用户反馈,一位服务员告诉我,他们「从不跟风做什么网红螺蛳粉口味烤鱼」。

 

来了北京,烤匠还是坚持做地道的麻辣烤鱼。我翻看了烤匠的公众号,原来在来北京之前,他们还曾经发过一篇文章征集粉丝意见:希望把哪些菜带到北京?出乎意料地,评论区点赞最高的要求是,「不要改变麻辣烤鱼的口味、不要降低辣度,要把原汁原味的麻辣烤鱼带到北京」。

 

吃上烤匠的那一刻,我明白了这个选择——的确是我曾经吃过的地道正宗的麻辣烤鱼,是我心心念念的家乡味道。而我的同事们,无一不被辣得「斯哈斯哈」,但又舍不得停下筷子。

 

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食客提出,希望做几个辣度,让不能吃辣的人也能吃麻辣烤鱼。这个问题,烤匠自然也考虑到了,当我向服务员请教,不能吃辣点哪个口味时,她推荐,能吃辣优选麻辣烤鱼,不能吃辣可以点蒜香味烤鱼,还有另外口味的烤鱼,根据个人的喜好来。

 

烤匠坚持不调低麻辣烤鱼的辣度和麻度源网络


不过,来了烤匠,大多数人都无法拒绝正宗川渝风味的诱惑。因此,围绕麻辣的核心口味,店里也适当地推出了很多搭配:高高一壶的青柠气泡作为解辣神器、口感丝滑的芝士红薯和醪糟汤圆,在一口辣、一口甜的搭配里,所有人都变成了「咸甜永动机」,一口不停地吃。


更重要的一点,是烤匠至今没有卷入餐饮赛道的低价战里,坚持做好服务、打造差异化的顾客体验,成为烤匠攻克食客们的关键。

 

市面上,烤鱼品牌层出不穷。但烤匠并没有选择把自己的客单价一降再降,推出人均三四十元的套餐。反而,要吃一顿烤匠并不算便宜,但依旧有源源不断的人,冲着烤匠的服务、口味前来,而非找个平替。

 

醪糟汤圆源网络


放眼望去,现场不仅有年轻人,还有不少是带着孩子和老人,一大家子来吃饭的。他们的想法是,烤鱼口味多元,除了麻辣,也可以吃蒜香,再加上觉得「南方来的品牌服务好」,各种甜品、小吃,孩子都喜欢,算是一个合家欢的选择。

 

为了讨食客们欢心,烤匠还有不少巧思——比如,不断有人在店里过生日,服务员们会送上小蛋糕、布置生日场景;而小朋友来了,也能吃上一份可口的儿童餐。

 

有自己的坚持,也有自己的特色,让烤匠一度变得很「慢」。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品牌都像一个「偏安一隅」的扫地僧,默默在强者如林的川渝练级、打怪,站稳脚跟后才开始考虑走向更大的江湖。

 

在烤匠过生日的顾客源网络

 


排队,究竟在排什么?

 

烤匠爆火背后,一个绕不过的问题依旧是,这么多人究竟为什么愿意排这么久的队?

 

要知道,当下的餐饮生意并不好做,大多数人已经不愿意为一餐饭,付出过于高昂的金钱或时间成本。但在烤匠,前来打卡的食客遍布了各个年龄阶段,在一天的不同时段里,聚集在烤匠的人群有着微妙的区别,他们来吃饭的理由也各不相同。

 

白天,能早早赶来烤匠排队的,往往是一群有空闲时间、又喜欢新鲜事物的人,他们刷到烤匠相关的热门帖,就抓紧来拔草,口口相传之下,也将烤匠的热度越抬越高。

 

例如坐在我旁边、围了一圈等位的中年女士。她们好不容易聚齐,特意挑选了当下网上最火的店。为了如期吃上烤鱼,几人久违地做了计划。对她们而言,这是难得的「姐妹聚餐」。阿朱说,中年人的世界里,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聚会过于难得,这种时刻,起码得排队吃一个火的、热闹的,出门才值得。不然,「跟平时去小区门口吃个快餐店、轻食店有啥区别?」

 

而到了晚上10点,此时的人群里只剩下年轻人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下班之后才赶来,起码排四五个小时才能吃上。这个时间点,也只有他们有空闲、熬得住。

 

这时,我已经在烤匠待了12个小时,排队也来到了最终的「鏖战」。大屏幕上,排号已经来到了1986桌。这也是传说中需要拼「定力」的时刻,时间已经很晚,随时都会有人放弃。烤匠的工作人员说,原本,烤匠的营业时间和合生汇里绝大多数店铺一样,10点打烊,但因为排队的人实在太多,商场找了过来,问能不能延时营业,双方一合计,都想做夜市,就把营业时间延长到了凌晨2点。

 

在北京,夜生活常常是稀缺的,热门的簋街、南锣鼓巷早就成了游客聚集的区域,追求新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往商场跑。合生汇的商场很大,但在烤匠之前,能够提供夜宵服务的也只有一两家连锁火锅店。

 

烤匠承接住了这波流量。对面的烤鸡店,准点关灯拉闸,门头暗下来,只剩一位员工清理柜台,但烤匠的等位区依旧喧闹,甚至变成了一个娱乐区。

 

在这里,年轻人们找到了夜生活。有人在画画,用烤匠准备的模具、颜料搞「沉浸式艺术创作」,把手里的奥特曼涂得五颜六色——这位大哥是下午6点左右到的,已经排队4个小时,看上去,他已经把所有的话题都跟同伴聊了个遍。烤匠的前台,年轻人们为了打发时间创作出的作品,已经摆放了满满一排。

 

顾客等位近9.5小时的截图源网络


「这顿饭,咱就是非得吃到不可」,一对姐妹双手握拳,表情狠狠地对我说。几个朋友坐在这里,已经花出了不少「沉没成本」——妹妹在附近上班,下午2点专程来烤匠拿了号才去单位打卡。不放心,下午4点又花20块,找跑腿代拿了号。不幸的是,第一回拿的号,排到了又没下班,第二回拿的号,已经排到了800桌开外。

 

晚上8点,实在排累了,姐姐只好使出「钞能力」,在闲鱼上花30块买了个更靠前的号,这一等,就是晚上10点。这段时间,几个人已经试吃过旁边的网红面包,又把周围小吃街区的香味「闻了个遍」。姐姐手里攥着皱巴巴的号,对我感慨:「这哪里是饥饿营销,这都快成饿死营销了。」

 

留到最后的年轻人,看上去都是不折不扣的「犟种」,铁了心要吃上这顿饭。毕竟,付出越多,执念就越大。临吃上前,姐姐还不忘告诫妹妹:「一会儿进去,不管好吃不好吃,必须说好吃!」

 

这么多人在深夜聚在一起等着吃饭,成了大城市特有的稀缺景观。不时有离开商场的人路过,拿出手机,拍下这群「嗷嗷待哺」的年轻人。看见自己入了镜,姐姐转过头对我说,看吧,大家都奇怪,为啥年轻人愿意排队。「我也拍了」,她乐呵呵地总结说,「食色性也。」妹妹则解释起来:工作已经很忙了,在家也是玩手机,出来和朋友们一起分享美食,还能边等边聊天,也是不错的消遣。

 

等待也是放空疲惫的一种方式。阿雨是00后,在一家医院的透析科做护士,工作压力大,因为调班,她周五才有时间来排队。

 

顾客取到排队第1306号的票源网络


夏天的时候,阿雨还会去看看演唱会放松,冬天点了外卖送到家,早就凉透了,还不如到商场吃一顿热乎的饭菜。最重要的是,「玩起来不累」,无非就是吃吃喝喝排排队。不像旅游、露营,距离远,要么太特种兵,要么时间不可控,还会耽搁她第二天上班。相比起来,排个家附近的网红店,不需要花费太多钱或时间,已经是很有性价比的打发时间的方式。不然,她就只会待在家里,宅上一天,但那样「好像也挺无聊的」。

 

聊到这里,我已经不想评判年轻人们的选择。对于和我一样,忙着生活也忙着生存的都市年轻人来说,一顿饭本身就值得好好对待。不过,当我询问姐妹俩,下一回,还会不会来排队?两人对视一眼后,笑了。

 

在她们看来,烤匠只是层出不穷的新餐厅中的一个。现在的它风头正盛,一部分原因,是经年口碑积累爆发,带来了首店效应,当然也不排除黄牛炒作起的流量吸引来了好奇的食客。到了明年此时,烤匠的热度是否还能这么高,谁知道呢?


烤匠在大众点评上的排名源网络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亲爱的读者们,不星标《人物》公众号,不仅会收不到我们的最新推送,还会看不到我们精心挑选的封面大图星标《人物》,不错过每一个精彩故事。希望我们像以前一样,日日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