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诱导:
1. 建立监测:患者入室后,局麻下完成左桡动脉、右股动脉、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1)常规监测:HR、SPO2、ABP、NBP、CVP、ETCO2、T、尿量;
(2)血流动力学监测:picco;
(3)麻醉深度监测:CSI;
(4)诱发电位监测:SSEP、MEP;
2、清醒镇静:
(1)首先静脉注射长托宁0.5mg、甲强龙40mg;
(2)然后10min内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1.0ug/kg,继以0.2ug/kg/h维持;
(3)其次静脉注射羟考酮4mg(0.1mg/kg)。
3、表面麻醉:
(1)2%利多卡因100mg环甲膜穿刺表麻;
(2)1%丁卡因50mg口咽部表麻。
4、清醒插管:经纤支镜引导完成清醒气管插管。
5、插管后给药:咪达唑仑4mg+依托咪酯12mg+舒芬太尼10μg+顺式阿曲库铵8mg。
6、机械通气: VCV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VT:300ml, f: 12bpm,I/E:1:2,Ppeak:13cmH2O,PEEP:5cmH2O。
改变体位:俯卧位,开始手术。
1、监测项目及目标值:
(1)常规:HR(60~70bpm)、SPO2(98%~100%)、MAP(65~80mmHg)、CVP(5~12cmH2O)、ETCO2(35~40mmHg)、体温(36.0~36.5℃)、尿量(>1ml/kg/h)、
(2)血流动力学(Picco):CI(3~5L/min/m2),SVV(<10%),PPV(<10%),SV(40~60ml),SVRI(1700~2400dyn.s.cm-5.m2),GEDV(680~800ml),ELWI(3~7ml/kg)。
(3)麻醉深度:CSI(40~60)。
(4)诱发电位:监测各时间点电位基线水平,电位波幅、频率变化,有无机电爆发等。
2、麻醉药物维持:TIVA+TCI
u 右美托咪啶0.2ug/Kg/h+丙泊酚2.5-3.5ug/ml+瑞芬太尼2-3ng/ml。
u 根据CSI调整药物泵注速度、靶控目标值。
3、体温保护:采用体表保温系统、液体加温输注系统,保证患者体温36.5℃左右。
4、GDFT(目标导向液体治疗):
(1)依据SVV、PPV、GEDV、ELWI等的变化,指导补液;
(2)根据SVRI、SV、CI的变化,指导心、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5、血气分析及乳酸:
u 维持酸碱及电解质平衡,Lac<1.0mmol/L;
u 及时补充血液制品,加用自体血回输,保证Hb>9.0g/dL。
6、术中唤醒:
(1)药物:停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追加4mg(0.1mg/kg)羟考酮镇痛。
(2)唤醒:停药10min后,CSI 49→88,遵嘱运动,唤醒成功。
(3)加深麻醉:加用七氟烷,调小丙泊酚用量,停用右美托咪啶。
7、时间总结:
u 麻醉时间:8h40min。
u 手术时间:7h35min。
u 术中唤醒用时:10min。
u 复苏时间(停药到拔管):40min
8、出入量总结:
u 入量:8530ml。(其中:0.9%NS1150ml,平衡液3000ml,胶体液1700ml,红细胞8U,自体血680ml,血浆400ml,冷沉淀10U)
出量:4000ml。(出血2000ml,尿量2000ml)
手术结束前:
停用丙泊酚,逐渐减小七氟烷用量,采用浓度递减法洗出七氟烷。直至术毕停用瑞芬太尼,患者生命体征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