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求是网
中共中央机关刊《求是》杂志主办的理论宣传学习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HINADAILY  ·  中国非遗热度高涨,满满全是知识点! ·  昨天  
求是网  ·  文化中国行 | 年味背后的文化之美 ·  2 天前  
人民日报评论  ·  “冰雪热”“尔滨热”和“中国热”丨人民论坛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求是网

文化中国行 | 年味背后的文化之美

求是网  · 公众号  · 时评  · 2025-02-08 15:00

正文

过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习俗,每个人记忆深处都有一个“年”。


敲年鼓、印春贴、猜灯谜、舞龙狮……2600平方米的展厅中,从冬至、腊八、小年,到除夕、春节,再至元宵节的各种年俗活动环环相扣、轮番上演,串联起120余项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近日,记者来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过年——春节主题展”,看到一派热闹欢腾景象,感受扑面而来的浓郁年味。


春节是万家团圆、共享天伦的美好时分,也是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恰逢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年”,记者来这里一探年味背后的文化之美。


图片

图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过年——春节主题展”中展出的乐清首饰龙。其制作工艺复杂,集木工、油彩、纸扎、龙灯、刻纸等工艺于一体。每年元宵节前后,浙江乐清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首饰龙巡演活动,人们期望它能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供图


浓浓年味,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

展厅入口,一座集民间古建筑技艺、传统美术为一体的山西清徐彩门楼映入眼帘。讲解员介绍:“在当地,彩扎门叫‘闹红火’,预示着春节能够红红火火,其制作历史可追溯到唐代,由最初的柏叶门楼发展到柏叶彩门楼、扭彩彩门楼、彩绘彩门楼。”


一件件展品,仿佛凝固了岁月。步入展厅,夺人眼球的苏州灯彩,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其造型以苏州古典园林的亭台楼阁为范本,灯体以苏州上乘丝绸为面料,灯面以吴门画派的艺术技法绘制,灯花以唐代“华胜”再现的苏州套色剪纸做成。


互动体验区的剪纸作坊人头攒动,其中高密剪纸形成于明代洪武年间,主要用来制作墙花、顶棚花、灯花、门笺、喜花、服饰花、鞋花等,其题材涉猎广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曲人物、花鸟草虫等都是它的表现内容。高密剪纸以“把样”和“熏样”为主要传承手段,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代代相沿不辍。


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观念与精神价值,辉耀过去与当下,贯通传统与现代。徜徉展厅,能够切身感受到中华文化在年俗活动中传承赓续,古老文脉在烟火升腾间沉淀绵延。


浓浓年味,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美德。


展览第二单元“欢聚祝福”里,由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搭建的场景,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门口张贴春联,上联“新年纳余庆”,下联“嘉节号长春”,横批“迎福纳祥”;门楣上贴过门钱,门口两侧悬挂一对红灯笼,两扇大门贴门神年画;室内灶台画、炕围画、窗花等喜庆的布置,饺子、汤圆、年糕、鱼、丸子等丰盛的年夜饭,洋溢着春节团圆的欢快气氛。


这个场景,让无数人关于“家”的春节记忆涌上心头。


年味渐浓处,人间共此时。对于中国人来说,家庭是梦想启航的地方,也是心灵的归宿。无论山高水阔、舟车劳顿,“今年过年一定回来”的归期约定,“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归家信念,让团圆成为春节永恒的主题,让“家”成为春节最温暖的字眼。


家家户户团圆祈福、孝老敬亲,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友情和乡情,背后是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贯穿其中的是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挂灯笼、粘窗花、贴年画、包饺子、看春晚、舞狮子、踩高跷、逛庙会等春节习俗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和载体,赋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文化魅力,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


千百年来,尽管春节习俗千姿百态,但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的传统家庭美德,犹如精神图腾,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浓浓年味,折射出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信。


春节期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既有“过年——春节主题展”,还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联合举办“民俗展演闹红火 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农历正月初五,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广东四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齐齐亮相。


锣鼓声响,英歌舞起。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英歌舞也来到现场。英歌舞被誉为“中华战舞”,表演者身着战袍舞服,面绘脸谱,挥舞棍棒,通过“击”、“扑”、“踢”、“缠”等动作,传递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美好寓意。底蕴厚重而不失鲜活表达的演出,尽显中华儿女的自信豪迈。


新时代以来,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深入开展。目前,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31个省(区、市)出台非遗保护条例,非遗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开展;认定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超10万项,创新设立20多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焕发生机,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