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准备回到大国博弈的解读模式来,忽而想起中印缅边境,至今依然是一个国人关注的热点板块。跟中国人地缘政治关系较近的缅北地区,大家的熟悉度较高。相对来说,国土呈犬牙交错状的印、缅、孟三国,之间有什么样复杂的地缘纠葛,就没那么熟悉了。鉴于上述三国,于中国在北印度洋的布局有着莫大关联,因此再花些笔墨也是值得的。 弧状的若开山脉-那加丘陵,是南亚次大陆与中南半岛的天然分割线。其中“若开”之名取自缅甸的“若开邦”;“那加”二字则得自印度的“那加兰邦”(那加兰为“那加人”的意思)。这两段独立命名的山体,实际一条连续性很强的山脉。如此命名,更多是基于两国分享这一地理分割线的需要。唯一有问题的是,那加丘陵并不是一条丘陵,它与若开山脉一样,海拔在1500-2000米左右(丘陵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这样的高度,加上密布的原始森林,足以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有鉴于此,将之合并命名为“若开-那加山脉”,或者将那加丘陵改称为“那加山脉”,会更有利于大家理解这一地区的地理结构。 当然,若开-那加山脉虽然比之很多山脉来说,看起来完整度都要高得多,但一定要将之分割为二部分,也不是没有依据。承担这一地理分割任务的,是一个身处山脉之上的封闭盆地:英帕尔盆地。相信这个地理标签会让绝大多数人感到陌生,不过提起另一个名字“曼尼普尔”,关注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动向的朋友,可能就要熟悉的多了。在网络传闻中,身处印缅边境的印度“曼尼普尔邦”,是一个印度人进入都要受限的国中之国。更吸引眼球的,曼尼普尔人自认为是龙的传人,并且是从中国境内迁移过去的。甚至还出现有共产党组织、山寨过中国国旗和国徽。这一切,都让人对这个“小中国”充满的好奇。 在地图上很容易能够找到曼尼普尔的位置,印缅边境在中段出现了一个明显的90度转折,折线的上方就是曼尼普尔。从地形图上会更容易感受到这个神秘之国的存在(可参照《孟加拉及印度东北地区地缘结构示意图》)。整条印缅边境并非严格按照分水岭原则来划分的。其中最南端全部归属于缅甸,甚至若开邦的大部分土地,处于若开山脉西侧的沿孟加拉湾地区;中部则由于曼尼普尔的存在,使得印度在这个位置上的边界,能够抵达若开-那加山脉的东麓。 绝大多数情况下,一片纯粹的山地是很难成为某一政治体内的“一级行政区”的。在山麓拥有一片能够聚落大量人口的平原,是行政升级的基础。比如塔吉克斯坦虽然号称“高原之国”,但它的国力及今天的政治地位,取决于塔吉克人在山麓平原还拥有那一席之地(虽然没有完整的)。这也使得塔吉克人被分为“平原塔吉克”和“高原塔吉克”两种。中国境内的塔吉克人属于人口潜力较小的后者,也因此只能支撑着中国境内的“塔吉克”标签,在行政上体现为“县”一级(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支撑曼尼普尔存在的平原,则不在山麓而是在高原之上,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英帕尔盆地”。英帕尔是这个古老国度的首府所在,以这样一小片高山平原为核心,加上周边保护盆地的一圈山地,就是曼尼普尔邦的地理基础了。从地理位置上看,这样一个高山盆地区,划给印度或者缅甸都是可以的。不过从水系角度来看,会更容易判断曼尼普尔的地缘倾向。曼尼普尔河是滋养英帕尔盆地和曼尼普尔人的母亲河。这条发源于英帕尔盆地北部山地的河流,在向南穿越盆地及若开山脉后,汇入了缅甸境内的钦敦江(伊洛瓦底江上游),并最终注入缅甸南部所对应的安达曼海。从这个角度说,虽然曼尼普尔被大英帝国划给了印度,但其实与缅甸的地缘关系更近。
历史上,英帕尔盆地的地理封闭性,使之在英国人全面控制印度、缅甸之前,一直都能够维持独立地位。即使是在印度东北称霸数世纪的“阿萨姆王国”,实际上也没有能够控制曼尼普尔。毕竟无论是来自印度(包括孟加拉)还是缅甸的统治者,劳师动众的去征服这样一个山地国家,性价比都是非常低的。据称“曼尼普尔国”的独立地位,前后维系了2000年左右的时间。尽管由于无法明确获知曼尼普尔人立国的起点时间,这一数据有些存疑,但曼尼普尔长期保持独立状态是可以肯定的。
曼尼普尔独立性还体现在宗教信仰上,在英国人到来之时,包括曼尼普尔在内的印度东北山地板块(不包括平原地区的阿萨姆人),土著民族大都处于信仰原始宗教状态。山地为这些蒙古人种的部族,抵御了外来文化的同化。一段鲜为人知的渊源,是曼尼普尔也曾经有过文化输出之举。马球是曼尼普尔人非常喜爱的项目,同样喜爱马上运动的英国人,在控制曼尼普尔后很快也迷上了这项运动,并将之改造为现代体育项目。
考虑到马球早在中国的唐朝时期就已兴盛一时,而曼尼普尔人看似又与中国渊源颇深。一定要把中国与现代马球的起源联系起来,最起码比从“蹴鞠”那里获得足够自豪感,要更靠谱些。可惜曼尼普尔人是否真的与中国,或者说华夏文明有直接联系,实际是一件非常可疑的事。曼尼普尔人声称,自己的王族来自于中国的“齐”朝。然而无论是春秋战国时的齐国,还是南北朝时期的南、北齐,有部分“齐人”向曼尼普尔迁徙,都几乎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种基于种族特征而引发的联想,更像是曼尼普尔人为维持地缘独立性,所做的一丝努力。毕竟相比于两侧的印度人、缅甸人,中国对于曼尼普尔的现实威胁基本为零。如果这种联想仅仅是为了借力,那么也许曼尼普尔人口中的“齐”,也许是更为强大的“秦”的误读。
其实基于与印度的分离感,在印度东北地区,“中国联想”在印度东北地区非常常见。比如曼尼普尔南部的米佐拉邦姆邦,也有很多土著居民认定自己来自于中国(甚参与了修筑长城)。在英国人所代表的西方势力统治南亚、东南亚大陆后,印度东北地区(尤其是山地)部分土著部族,又把对抗周边强大民族的梦想,寄托在了西方人身上。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有大批土著部族接受基督教信仰。像那加拉邦、米佐拉邦,人口中信仰基督教的比例都非常高。甚至还有部分选择了犹太教,将自己描绘成为圣经时代犹太人失落的“十支派”(这也是每一个想皈依犹太教民族所使用的套路了)。
类似借助宗教信仰寻求西方势力支持的情况,在有分离倾向的缅甸北部山地也同样存在。经常出现在缅甸内战新闻的“克钦邦”( 二战中国远征军撤往印度所走的“野人山”即胡康河谷便在此邦);身处若开山脉的“钦邦”,便有很多不原意融入缅甸的克钦人、钦人从原始宗教转信基督教。只不过,身处大国夹缝中的这些山地民族,很难依靠这种事大的努力,为自己谋得独立地位。相比那些身处内陆山地的“少数民族”,拥有海岸线的板块更容易引发世人关注,以及获得外力支援。若开邦是缅甸边缘七邦中少数拥有这一优势的板块。今天若开山脉西麓的沿海低地区,被孟加拉和缅甸所分割,除了南部归于缅甸的“若开邦”以外,北段则归属于孟加拉国的“吉大港专区”(专区为孟加拉国一级行政区,共有6个)。
单纯从行政地图上看,你可能会为孟加拉国在这个位置上拥有一个近乎飞地的突出部感到疑惑;而一旦从地形图上看,却又会让人觉得从地理分割的角度看,孟加拉国或者印度应该更有理由得到身于若开山脉分水岭之西若开邦。至于孟加拉在吉大港地区怪异轮廓的形成,则是当年印巴分治时,印度得到了阿萨姆王国故地的结果。
事实上最起码在14世纪中叶,源自德里苏丹国的穆斯林势力,向东夺取吉大港地区统治权之前,吉大港地区大部,与若开邦地区都归属于同一国家:若开人建立的“阿拉干王朝”。即使山势险峻的北部地区,都没有能够阻止阿萨姆人跨越分水岭的扩张,若开人在山脉走弱为丘陵的南部地区,向孟加拉方向的渗透,也不因让人感到意外。由于阿拉干王朝又经常臣服于缅甸政权(包括今天的归属)。因此,阿拉干王朝也可以视为缅甸的地方政权(参照中国历史的描述方式),吉大港地区的这段历史,则可被视为缅甸统治时期。
阿拉干王朝是在18世纪末,彻底从地缘政治舞台上消失并归入缅甸的。此后的19世纪初,英属吉大港与缅属若开地区之间的矛盾,甚至成为了“第一次英缅战争”(公元1824年)的导火索。这场战争中,缅甸军队一度曾经拿下吉大港地区并攻入阿萨姆。不过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及技术优势,决定了战争的走向。这场战争的直接后果是,若开邦成为英国人占领的第一块缅甸领土(60年后缅甸整体也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
有鉴于缅甸在历史上的确曾经强势扩张过,领土范围包括了今天试图独立的边缘邦,将今天缅甸版图的奠定“归功”于英国人,是不够客观的。只不过,从伊洛瓦底江中下游低地起家的缅人,控制自己边缘地区的时间还不够长,造成了今天几乎所有边缘邦(缅人所控的腹地行政上都为“省))都有独立倾向。
顺便说下,每个试图独立的缅甸邦都有着自己的民族武装。若开邦的民族武装叫作“若开民族解放军”。不过能够让若开邦登上时政版面的,并不仅仅是若开人为独立所做的努力。若开邦北部的信仰伊斯兰教的“罗兴亚人”,才更吸引国际人权组织的眼球。在缅甸政府和信仰佛教的若开人的挤压之下,这些穆斯林移民不仅无法获得缅甸国籍,很多更被迫成为了难民。缅甸人认为,这些穆斯林是当年英国殖民,从南亚乃至中西亚地区,招募穆斯林劳动力的结果;而罗兴亚人则自称,是阿拉伯商人的后裔(参考印度东北部民族的“中国联想)。其实到底源自哪里并不重要,残酷的现实是,罗兴亚人之于这片土地的渊源,并不足以让他们拥有地缘政治上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