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研大匠
最新研究热点,免费干货神器,硕博交流社群;网罗古今中外,集聚科研大牛和小白;有料、有用、有趣,先成大匠,方能大师;科研路上,助你一臂之力!后台回复‘神器4.0’有惊喜哦~~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科研大匠

中科院古脊椎所最新Nature

科研大匠  · 公众号  · 科研  · 2025-02-15 22:02

正文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研究团队 于 2 月 12 日在 Nature 上发表的题为: Earliest short-tailed bird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China 的研究性文章。基于侏罗纪鸟类化石记录有限,且早期鸟类进化存在争议,特别是最早分支的鸟类系统发育问题。已知的侏罗纪鸟类多为长尾巴,与白垩纪及更晚期短尾鸟类差异大,研究者提出是否存在侏罗纪短尾鸟类及其进化意义等问题。


该研究对 Baminornis zhenghensis(IVPP V33259)及其关联标本(IVPP V33260)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骨骼形态、解剖结构等。通过与已知化石的比较,揭示了 Baminornis 的独特特征,如短尾、融合的肩胛骨和乌喙骨等。


然后利用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末端定年法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了 Baminornis 在鸟类演化树上的位置,结果表明,Baminornis 是一种基干鸟类,位于始祖鸟之后,是包括 Jeholornis 和其他现生鸟类在内的鸟类的姐妹群。并构建了基于肩带、骨盆和前肢解剖特征的离散特征形态空间,进一步分析了 Baminornis 与其他中生代兽脚类恐龙和鸟类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Baminornis 在肩带和骨盆形态上与白垩纪的鸟胸类相似,而前肢则保留了兽脚类的原始特征。通过追踪尾椎骨特征在演化树上的变化,探讨了尾椎骨融合的起源和演化,结果表明,尾椎骨融合可能在鸟类演化树的早期就已经出现,并在随后的演化中逐渐稳定下来。根据 Baminornis 的骨骼结构特征,评估了其飞行能力。认为 Baminornis 可能具有比同时代其他鸟类更好的飞行能力,这与其独特的骨骼结构特征密切相关。


通过以上的研究方法和分析确定 Baminornis zhenghensis 为最古老的短尾鸟类,填补了鸟类化石记录的时空空白。发现其具有独特的特征组合,显示出镶嵌进化现象,表明鸟类的高度衍生特征在侏罗纪早期就已出现,暗示鸟类起源更早且在侏罗纪就有辐射演化。


参考来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410-z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版权属于原作者,仅用于学术分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