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Sonia Gomes为“Con i miei occhi”(以我之眼)特展创作的作品
今年威尼斯双年展的梵蒂冈展馆栖身于一座仍在运营的监狱之内。囚牢与艺术共同构建起既颠覆又带有反思性的氛围,挑战着观众习以为常的认知。
文丨宋佩芬
威尼斯这座充满着蜿蜒运河与破落宫殿的迷宫之城,长久以来如同它一年一度的电影节般充满戏剧性,游移在真实与超现实之间。但即使以威尼斯的标准来看,教宗方济各四月底抵达朱代卡岛女子监狱 (La Casa di reclusione femminile della Giudecca)的场面,也足以让阅尽千帆的贡多拉船夫驻足。人们几乎可以想象,当教宗踏入这个专为囚禁而设的地方时,就连圣马可广场上无所不在的鸽子都会为之惊叹。因为这不是普通的探监,这里是梵蒂冈在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的展馆。
梵蒂冈文化与教育主管José Tolentino de Mendonça枢机主教希望藉由这个展览,模糊神圣与世俗、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界限,培养一种“相遇的文化”,以此呼应教宗方济各对社会边缘人士的关怀。监狱,这个充满矛盾而且往往被遗忘的角落,恰恰成为世界的一个缩影,展现人类存在的复杂性。
策展人Bruno Racine和Chiara Parisi以微妙的手法介入,让监狱环境自身诉说故事,同时将不同艺术家的作品融入其中。他们并未强加预设的叙事,而是拥抱空间内在的张力与矛盾,在监狱的历史厚重感与艺术家的当代声音之间,创造出动态的互动。
这座监狱的前身是十三世纪的女修道院,后来成为“堕落妇女”的感化院,直到19世纪中期才改建为如今的女子监狱。十月底一个暖阳午后,我踏入这女子监狱,由囚犯Barbara和Patrizia引导参观。她们身着醒目的黑白服饰——那是她们亲手设计的,白色象征着教廷,黑色则代表着意大利宪兵。其中一位,戴着时髦的Ray Ban太阳眼镜,即使身陷囹圄,依然向往着美,这份坚持令人动容。
梵蒂冈馆巧妙地利用监狱空间,轻诉着建筑层叠的往事。游客咖啡厅弥漫着浓缩咖啡的香气,供应着威尼斯常见的饮品和点心,而墙上装饰着美国艺术家、前修女Corita Kent生动的抗议海报,大胆的图案与肃穆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彷佛自由精神在禁锢中顽强绽放。
咖啡厅的墙上装饰着美国艺术家Corita Kent的海报
在黎巴嫩裔美国艺术家Simone Fattal制作的釉面熔岩石板上,留着由囚犯们亲手写下的诗句
曾经囚禁犯人的狭长走廊,如今挂了好几幅黎巴嫩裔美国艺术家Simone Fattal的釉面熔岩石板,上面刻着囚犯们亲手写下的诗句,字里行间透露出他们不为人知的经历,为冰冷的墙壁注入一丝人性。就连象征控制的瞭望塔,也因俯瞰着艺术团体Claire Fontaine的作品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那是一只被线条穿透的巨眼,凝视着社会对狱中人挣扎的漠视。她们的另一件霓虹灯作品,闪烁着“Siamo con voi nella notte”(我们在夜晚与您同在)——这句简单而有力的话语,为囚徒们带来希望和慰藉,也为这充满矛盾的空间增添一抹温暖。
Claire Fontaine的霓虹作品:“Siamo con voi nella notte”(我们在夜晚与您同在)
意大利艺术家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曾以作品《第九时刻》(La Nona Ora)——描述的是若望保禄二世教宗遭陨石撞击——而引发强烈抨击。此次,他受梵蒂冈馆邀请,带来一件更为沉思的作品《父亲》:一张他本人沾满灰尘的脚的大型照片,其灵感源自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曼特纳(Mantegna)的名作《哀悼死去的基督》。《父亲》与《第九时刻》相隔数十年,却都围绕着信仰与死亡的议题展开,显示出卡特兰对宗教圣像的力量与脆弱性的持续关注。
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的作品《第九时刻》(La Nona Ora),图片:GettyImages
莫瑞吉奥•卡特兰今年接受梵蒂冈展馆的邀请所创作的户外壁画
莫瑞吉奥•卡特兰的作品被放置在监狱墙外,而非墙内。对此,策展人Racine解释道,卡特兰并不想把监狱当作一般的展览空间。将作品置于墙外,首先,能让每个人都能在不进入监狱的情况下看到它;其次,也蕴含着多重深意。这件作品既包含受难的概念,也指向了死后的复活,更传递出一种希望的讯息,彷佛在低声诉说:“你可以看到我身体的一部分——我的脚,在外面,但我的身体在里面,所以,请进来看看吧,里面还有更多值得探寻的东西。”
在这个非比寻常的场景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或许是那部深入探讨自由与囚禁、可见与不可见的影片。它是由意大利艺术家Marco Perego与知名演员 Zoe Saldana夫妻合作的短片《鸽舍》(Dovecote)。Zoe Saldana曾出演过《阿凡达》《银河护卫队》等知名电影。
影片以一位即将获释的女囚犯(由 Zoe Saldana 饰演)的视角,带领观众一窥狱中生活以及囚犯之间的互助与友谊。当Zoe Saldana迈出监狱大门,迎向自由时,她遇到另一位正要开始服刑的女子,两人在交错的瞬间,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影片的结尾,Zoe Saldana离开监狱,坐在长椅上,神情迷茫而脆弱,对未来感到无所适从。在她脚边,一只鸽子不断膨胀,直至死亡。Perego告诉我,鸽子们会在街道中央坐下,当它们决定结束生命的时候,就会在那里等待死亡的降临,并让自己膨胀。
这部影片的创作过程充满了人性的温暖与合作的力量。女囚们积极参与,她们的故事和观点交织成影片的叙事结构,使影片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Perego在Zoom访谈中表示:“影片由大约20多人出演,其中大部分的演员的身份都是囚犯。”这些女囚每天都会留下纸条,讲述她们的故事,并将她们制作的小物件送给Perego和Saldana,这些充满温情的举动,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连结。
Saldana 形容与女囚们的互动是“尊重……亲切……温暖”,她们之间的合作建立在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让镜头得以捕捉到真实的脆弱与诚实。
Perego在与Alexander Dinelaris共同创作剧本时,他们一直在思考:什么是自由?自由是在外面还是在里面?
在与狱友们深入交流后,他意识到,自由的真谛在于归属感。“对很多人来说,当你不属于某个地方时,你就不是完全自由的。”Perego说道。他希望藉此挑战观众对自由的固有认知,暗示真正的自由并非来自物理空间的解放,而是源于内心的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往往存在于意想不到的地方。
Perego刻意将监狱内部以黑白呈现,营造出阴暗幽闭的氛围,与外部世界鲜艳的色彩形成强烈对比。然而,他认为,真正的自由并非来自空间的解放,而是源于内心的归属感。
《鸽舍》(Dovecote)放映现场
为了在影片中传达这个理念,Perego采用了不同的拍摄手法来表现监狱内外。外部世界的画面采用4:3的画幅,镜头快速切割,象征着外界的纷繁复杂和人与人之间的疏离。而监狱内部的画面则多用宽画幅和一镜到底的长镜头,展现狱友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彼此扶持的温暖,营造出一种“我们属于这里”的归属感。
《鸽舍》以其对监狱女性的细腻刻画,与本届威尼斯双年展“无处不在的陌生人”(Foreigners Everywhere)的主题产生了深刻共鸣。它向观众抛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谁才是真正的陌生人?是被监狱高墙所囚禁的人,还是那些身处自由社会却依然不被看见、不被听见的人?
影片进一步探问“自由”的定义:如果自由不包括被认可、被接纳、与周遭世界产生连结,那么它是否仅仅意味着身体上的解放?女主角重获自由后,反而体验到一种迷失方向的漂泊感,一种在外面熙熙攘攘的世界中格格不入的疏离感。这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会限制的深刻反思:是什么样的无形藩篱,将个人囚禁在自身的社区之中,使其感到孤立无援?
Zoe Saldana本人与影片中关于边缘化和移民经验的主题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她分享道:“作为多米尼加移民的女儿,我一直很熟悉那种身为陌生人的感觉。”这种同理心贯穿了整个电影制作过程,在制片人和女囚之间建立起信任的桥梁。
《鸽舍》虽然没有任何对白,但是片中的人文情怀,让许多观者感动得潸然泪下。它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陌生人”,而真正的自由,不仅仅是打破高墙的禁锢,更需要打破心灵的枷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结,让每个人都能被看见、被听见、被接纳。
2024年双年展的梵蒂冈馆是艺术蜕变力量的证明。它栖身于一座仍在运作的监狱的高墙之内,在囚禁的氛围中,它创造了一个让人反思和连结的空间。
艺术家沾满尘土的双脚、饱含温柔与关怀的霓虹灯讯息、刻在冰冷石板上的囚徒的诗意呢喃、以及那探问自由真谛的影片,所有这些元素,挑战着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唤醒我们内心的共鸣。
女囚们的故事被编织成动人的《鸽舍》提醒人们:“我们”与“她们”之间的界限,局内人与局外人之间的界限,往往只是虚妄的幻象。她们的声音,曾一度被禁锢在沉默之中,如今却在这些囚禁她们的墙壁间回荡。
梵蒂冈馆以“Con i miei occhi”(以我的眼睛)为名,呼应莎士比亚和《约伯记》中关于“观看”的诗句,强调不受偏见影响的直接体验。正如教宗方济各试图“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待朱代卡的囚犯,展馆也鼓励观众超越社会的标签和刻板印象,用心去感受,去聆听那些被囚禁的灵魂。
策展人Bruno Racine
策展人Chiara Parisi
囚犯们积极参与了展馆的创作与展示,她们化身为导览,分享她们的故事和见解,邀请观众将她们视为拥有丰富生命经验的个体。展馆因此成为一个蜕变的相遇之所,观看与被看的行为,在此交织出理解和同理。
“Con i miei occhi”不仅是一个展览标题,更是一种邀请,它呼吁人们以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与世界接触,质疑自身的预设,拥抱人类经验的复杂性。在这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世界,或许唯有如此,人们才能真正开始看见彼此,理解彼此。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责任编辑 朱振 [email protected]
图片致谢 Holy See Pavilion, 60. 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La Biennale di Venezia, “With My Eyes”
摄影 Marco Cremasc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