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古人云:湖之贝加尔者,群山环簇,致远通幽。
时有中原二者,不远万里,踏冰而至。着厚衣御寒,凿穴分水而入。眺晶莹之未央,剔透无出处。以为仙境。
长期战斗在第一线的贝加尔湖冰潜勇士。
听邦迪讲咱老百姓自个儿的潜水故事
.「先强答一波概念填充」.
冰潜是啥?
按字面解释,冰潜就是在冰水(Cold Water)的条件下潜水。不同于常见意义上的热带(Tropical Water)潜水,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水温冷。通常维持在4摄氏度以下,有时甚至在0度以下(海水由于盐分含量较高,冰点通常会低于零摄氏度)。所以啊,比基尼神马的就不要来凑热闹了。出门小半天,下水20秒,真的有意思么?
在这种低温环境下,水体表面可能会覆有冰盖,冰山,或者流冰。这些伴随的特质给这项本身就挺折腾的活动带来了更多的危险系数。
为啥要冰潜?
试想一下:天寒地冻,四处银装素裹。你把自己包的跟粽子一样,跳进冰冷刺骨的水里。头顶满是晶莹剔透的冰碴碴。阳光一照,blingbling的,满满的少女心瞬间绽放。如果运气好,再偶遇几种冷水里独有的物种,朋友圈儿里够吹上个一年呢。
为什么要在贝加尔湖冰潜?
我们想在冰下潜水,基本是为了观赏冰盖下形状奇特的冰体结构(Ice Formation)。但凡家里鱼缸冻住过的同学,你会发现一开始鱼缸里捞出来的,是一块薄薄的冰片。并没有什么形状可言。面积大的湖体表面结冰,也是这样,优先分散地结成一块一块薄冰。这些薄冰慢慢扩大、变胖、移动,形成冰盖。两块冰盖在移动中接壤,就会去争抢对方的地盘。有点儿类似于地壳大陆板块的运动。挤压、断裂,产生高低错落的重叠和裂隙,学术上称之为冰裂缝(Ice Crack)。这些冰裂缝,才是相对更具有观赏性的东西。
位于西伯利亚南部的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淡水湖。这么说吧,它的淡水储量,比全中国的淡水储量高出8倍。难怪有谣传说中国人正在湖四周大肆买地建厂,打算把水装瓶都运回国内去(囧)。由于地处寒带,贝加尔湖的湖水清澈,冬季湖面完全冰封。奥利洪岛附近冰层厚度通常超过1米,可以在冰面上行驶汽车。从每年的二月开始,冰面上逐渐行成冰裂。冰裂下的结构风格迥异,造就了绝好的冰潜潜点。
em...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从中国到这儿来比较方便。比起什么白海,知床,格陵兰,南极什么的,方便太多了。具体交通,稍后再表。
如何在贝加尔湖冰潜:
如果你稍微用功一些,上网去看几段视频,可能可以大致总结出一些冰潜的必要流程。
-
在冰面上开个洞
-
穿上干衣,在身上系根绳子
-
从洞口跳入水中
-
冰下Fun Dive一番,在洞口再次冻结之前,顺着绳子,返回水面。
以上四点说的都很有道理,以至于我无法反驳为什么不能DIY。然而细细展开一下,你会发现很多问题:
哇...好麻烦,我不想回答。专业的事情,还是让专业的人去做吧。你给钱就是了。
.「无比折腾的准备」.
出发前踩过的那些坑
年初从张大妈(SMZDM)那儿得知有海航的促销。我脑子一热,入了2019春节期间(2.6~2.13)北京往返伊尔库茨克的机票。2600文。沾沾自喜的去各大群里炫(找)耀(伴)。随即被泼了几盆冷水。
原因有三:
高铁 上海->北京 553
北京伊尔库茨克 2600
高铁 北京->上海 553
淘宝无脑俄罗斯签 816
北京住宿 377
去程额外行李 450
回程额外行李 200
= 51xx
-
2月初并不是贝加尔湖冰潜的最佳时段。最佳时段应该是在3月中下旬。可咱们这种拿薪水养活家里的码农,那个时间哪有假期出去野啊。当时心想湖水结冰早晚还不都一样么。咱们大东北10月份就开始下雪了,贝加尔湖结个冰还不跟玩儿似的么。书读的少毕竟吃亏啊,人家这么说自然是有缘由的。贝加尔湖水体太大了。虽然水温很早就接近0度,但1月份才刚开始结冰。到了二月,湖面完全冰封没多久。南部Listvyanka的冰盖也就只有20厘米厚。奥利洪岛附近好一些,冰裂已经开始形成。但毕竟还处于初级阶段,值得看的东西不多。稍后的一两个月,冰面会反复融化、冻结,冰裂缝开始疯狂生长。风带走表面的杂质和气泡,会让冰盖更加透明。观赏性更佳。
-
再看潜店的潜水Package。虽然飞猪上有无数的贝加尔湖一日冰潜DSD,但是分析下来,那是极为不负责任且毫无体验可言的三亚式的速成体验潜水。我想要的自然不是这种。Ice Diving Safari是当地潜水店能够安排的另一种FunDIve行程。集中在每年的2月初到3月底。涵盖6~7天的吃住交通和潜水。不同的店有不同的Safari档期安排,不是你想参加,人家就随时候着你时间的。这一点跟船宿的道理差不多。
那该翻谁家潜店的牌子呢?
我曾经看过小伙伴在贝加尔湖游玩时拍的一张照片。上面有块广告牌,写着 ice diving Baikal Explorer。em......心机如我,立即google了一下,邮件伺候之。然而这家公司极其不靠谱。我4月份着手联系,对方回信说在带团,信号不好。那我就等等呗。谁知之后发了6~7封邮件它都不回。直到7月才告诉我说我的出行时间Unavailable。tm不能早点说吗?
临近8月底,我已经崩溃到想要退票。油管上一段mares的冰潜视频挽救了我。一波三折后,终于联系到了带那次行程的
BaikalTek
。这次的回答是possible。oh yeah~ 不过这事儿我自己也有责任。同样这买机票不看潜水档期的事儿,之前大堡礁船宿时已经发生过一次了。还是不长记性。侥幸的是这次时间卡的刚刚好,除了回程有些赶以外,并没造成什么实际损失。
2019.2.6
|
伊尔库茨克
|
接机。注册填表,付余款。装备检查。送去住宿酒店
|
2019.2.7
|
伊尔库茨克->奥利洪岛
|
7小时路程。途中停车吃饭,观景,祭祀和上厕所。
|
2019.2.8-12
|
奥利洪岛
|
奥利洪岛以西冰域潜水 出门潜水、桑拿、日出日落看星星,宿Nikita Homestay
|
2019.2.13
|
伊尔库茨克->奥利洪岛
|
村儿里一日游+返程。或4小时直接送回伊尔库茨克机场。
|
店里宣称,从机场出来到回到机场全都会安排的妥妥的。但是价格真的是辣手。2xxx欧的团费+250欧课程费,除非6人以上才有团费折扣。我这儿好不容易约到刘总做buddy,实在没力气再撺掇更多人了。圈儿里广告了好久,很多人都止步在价格上。算了,自己约的水,咬碎了牙也要潜下去啊。
Ice Diving Safari 2xxx
冰潜课程 250
单人房住宿价差 200
双瓶使用费 35
小费 50
确定了行程,随后的20%订金转账又是一波三折。我联系过好几家银行,都说俄罗斯处于联合国经济制裁中,国内银行无法转账到俄罗斯的公司账户。就算能转账,手续费也着实需要个小几百。后来多亏了“五年七班”的Sandy作保,代我转交了订金。一切终于尘埃落定。谢谢Sandy,谢谢“五年七班”。
鉴于不少朋友也在带团,就不公布具体价格了。如果你想像我一样折腾一下自己,可以自己邮件询一下价,然而我是觉得,不如多花点钱,把时间留给搬砖和带娃。
装备清单:
这可能是一般人最关心的问题。
如果不想在冰水里冻成一个冰坨坨,要穿干衣这事儿肯定就没跑儿了。不但要穿干衣,而且还得套厚底衣,干手套和厚的底手套。这些都是参团的必备条件。除此以外,店里还强调需要两套din口的调节器;不需要SMB,不需要线轮,一定想要带主灯的话,最多可用来拍照片装个逼。私下以为,一副仰头也不会进水的面镜倒是个必需品,道理你懂的,Apollo了解一下。
除了以上这些,店里强调的最多的就是陆地上防风保暖的衣物,帽子,手套,羊毛袜,雪地靴,个人药品等等。
作为一名靠装备弥补技术缺陷的技术潜水员,向潜店租借装备这事儿简直是一种侮辱(主要还是要给钱)。我决定所有装备都用自己的。一来省钱,二来,毕竟自己的东西自己比较熟悉。
以下是我带的装备,给BMI超过30的小伙伴参考一下:
-
DUI干衣、Polartec300底衣、厚底手套(迪卡侬抓绒-3度)、干手套、优衣库高舒暖保暖内衣、厚袜子、K01 5mm头套。(除了干衣外,其余衣物我都多带了一套备用的)
-
两套MK25+S600+长短喉、Shearwater Perdix
-
halcyon双瓶背飞套 + 单瓶套、割线器、jet fin
-
记事本、指北针、线轮、主灯。这些都是非必需品
实践下来,身上脸上都不冷,刺痛感什么的不存在的。只有脚冷到不行。我只带了六双普通的棉袜,虽然厚但是连套三双也并没有什么软用。每次下水十五分钟之后脚就冻僵。
按教练的讲法,调节器都会free flow,所以不要看不起scuba pro。而且真的free flow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此事稍后再表。
店里默认是给客人用15升Y阀单钢瓶。如果注册时向店里出示可以使用双瓶的认证,那也可以要求店里帮你准备双瓶以及三角铅配重块。所以我虽然单双瓶的囊都带了,最后用到的,只有双瓶的那一套。如果你的背板有cinch系统,那需要额外注意。瓶箍螺丝恐怕不够长,带上一个螺丝延长适配器,会是个优秀的选择。
.「出发!」.
一路向北
时间: 2019-02-06
地点: 北京->伊尔库茨克
飞机停稳前,一口洋泾浜英伦腔的机长通告了一下室外温度。36摄氏度,零下。前排那三个叽叽喳喳了一路的小麻雀对视了一下,露出一脸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立刻又叽叽喳喳的掏出大鹅北脸穿起来。直到把自己包成两个白米粽和一个赤豆粽,这才安静下来。
在大东北摸爬滚打了十六年的我嗤了一下鼻,起身慢悠悠地整理了一下体恤衫领口,打开狗7,走出机舱。tm这不应该是国际机场吗?还要大冷天的坐摆渡车才能到航站楼的吗?
所以说小破机场这个称号并不委屈。伊尔库茨克国际机场只有四个人工海关窗口,两条行李带,五个值机柜台,一个安检通道。我上次见过这种汽车站般的航站平房应该是在古巴的青年岛。
在机场出口,Tanya教练轻易的认出了我们俩。毕竟两个DUI的大包最能说明身份了。她和我想象中的苏联女特工的形象挺吻合的。身材有些魁梧,声线干练,一辆红色四驱suv在雪地里驯的服服帖帖。唯独工作服下那件愤怒的小鸟红色帽衫有点让她的严肃形象破功。(嗯…怎么又是愤怒的小鸟)
Tanya的老公Misan大叔看起来就儒雅沉稳一些,话挺少的。除了做briefing以外,听他说的最多的好像是…“再来一杯吧?”
不过啊,战斗民族的血液流淌起来有多奔放你压根儿没法儿想象。这大冬天去奥岛开了七个小时的路程,坐他的三菱回去只花了三个半小时。其中还有至少50公里的off
road。
在Tanya店里,我们做了行前的登记和余款支付。之前她就在邮件里提醒我们,证件、保险务必要带齐,不要到了现场才说什么没带喽,网上可以查喽。统统不作数。有趣的是,只要你拿的出认证,这里居然还支持solo dive。
我们额外找Tanya换了1500卢布的零钱,俩人用了7天还有的多。事实上除了到达当天晚上的晚饭和住宿我们自己刷了信用卡以外,其他例如像买电话卡、逛小超市什么的,还真花不了多少现金。路上上厕所的钱都是潜店付的呢。
MTC的电话卡100卢布一张,需要护照实名购买,速度简直慢的可以。自始至终我都没搞清楚它是怎么扣费的。反正大概用了7天,临要回家了才通过App查到有欠费停机。刘总还很担心会不会因为实名欠费影响下次入境啊。
入夜了的伊尔库茨克还是很冷的。终于又回忆起小时候那一呼吸鼻毛就冻住的感觉了。
继续向北
时间: 2019-02-07
地点: 伊尔库茨克->奥利洪岛
今天约定好9点从酒店开拔,可我8点20才睁开了眼睛。哇擦咧,天居然还暗着呢。紧赶慢赶办完了check out。我在酒店大堂偶遇了同团的另外两位小伙伴:来自英国的美国大叔Alex和来自新西兰的Judy小姐姐。
Alex大叔是个职业水下摄影师,已经有10年以上的冰潜经验了。最近正在为他的新书搜集摄影素材。于是他理所应当的成为了我们四个人中行李最多的那一个。也正因为工作不容有失的缘故,他是我们中唯一一个可以并需要solo
dive的人。这也为之后5天的潜水计划带来了一点点小麻烦。
Judy小姐姐也是常年混迹于温带潜水环境的人。然而她看上去特别怕冷,每次入水出水都特别挣扎。在这一点上,刘总显然要比她优秀的多。
去奥利洪岛的7小时路程,并不全都是坐在车上颠簸。路上会停下来几次做短暂的陆地观光以及吃布里亚特包子。
从伊尔库茨克开往奥利洪岛渡口的前半段路程全部是高速路,但是冬季冻土行车,司机并不敢开的特别快。
后半段从渡口到潜水基地Nikita Homestay,就全程开在冰面上了。
这里要隆重介绍一下这辆丑萌丑萌但牛逼到不行的UAZ-452全地形四驱面包车。这辆产自60年代的古董车特征就一个字:皮实。
内饰什么的完全不存在的。各种地形地貌就一个处理方式:硬刚!滚圆的车身搭配上粗线条的司机更加相得益彰。简直就是战斗民族的五菱宏光。之后的每个潜水日,我们就是乘着这辆战车驰骋在茫茫冰原上,牵引着小木屋,带着整箱整箱的潜水装备,以及,烧桑拿房用的柴火。
我有幸坐了一次副驾驶位,司机大叔及时制止了我系保险带的愚蠢行为:
我:cila~,skr~,gezhi~(拉保险带)
司机大叔:em...no need
我:囧
正式潜水前,还需要完成一个充满仪式感的重点项目:祭拜贝加尔湖湖神Burkhan(呸呸呸,是海神)大意就是通过一系列形式祈求神明保佑出入平安,潜水顺利,世界和平等等。你别说,我才刚调侃了一句海神的名头,它就突然断了一根冰锥给我看,这个下马威我给满分。
Tanya掏出了此行的第一瓶Vodka,给我们每个人倒上一杯。教我们用手指沾上些酒洒向四方以示敬意。最后一饮而尽。嗯,所以她们夫妻俩要酒驾了哟。
冷的找不着北的每一天
时间: 2019-02-08~12
地点: 奥利洪岛
这五天总的说来就是在严格的时间框架下,发生了各种精彩有趣的事情,体会了战斗民族的强悍,纵然是如此充满仪式感的日常生活,感受到在不同环境下潜水带来的奇妙体验。
BaikalTek在Nikita HomeStay有一间专用的小木屋,用做潜水基地。刚住下的时候,Tanya就在屋子里贴上一张时刻表。上面明确规定着接下来的五天里的每个时间点,我们必须完成的工作:
07:30-08:00 完成潜水装备打包
08:00-08:30 早餐
08:30-09:00 装车
09:00 出发
09:00-15:00 寻找潜点,牵引桑拿房
挖洞
Briefing
A组潜水准备 + B组打酱油
A组潜水 + B组潜水准备
B组潜水 + A组打酱油
桑拿+跳水(可选)
午饭
收拾装备,装车
15:00-16:00 回家
18:00-19:00 Vodka Time
19:00-20:00 晚餐
20:00 找信号发朋友圈装逼
我们4个算是行动利索的潜水老江湖了吧。虽有疑问,但也能做到严格地遵守时间计划。当然,实践下来,每项安排自有它的道理,每1分钟都容不得耽误。比如当面包车刚开出村子,你就知道为什么不能把装备装在瓶子上再出发了。胰岛素都能颠出来你信不信?
每天,我们4名团员和2名教练分成两组先后下水。Tanya带我和Ming,Misan带Alex和Judy。后加入的水面安全员Dema小哥哥(我比较喜欢叫他德玛西亚)也曾客串带过我们一次,那一潜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了Q技能的德玛西亚游的好快啊。
冰潜课程和Fun
Dive是穿插在一起的。正式潜水前的那一夜,Misan大叔就关于冰潜流程和注意事项,给我们先上了一堂理论课。内容主要涉及了路线选择、导线使用方法,绳语,以及上下水的技巧。(美国大叔充分诠释了什么叫American
First。每个问题的开头都是,如果我正在下面拍照,那么xxxxx)
前面有提到过,我们下水的目的主要是观赏冰裂缝下的Ice
Fromation的。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并不能把洞开在冰裂缝边上,Judy就因为忽视了裂缝的脆弱,一脚踩进了水里。通常我们会选择在离开裂缝大约15米的地方开洞,这里冰盖厚度仍有70cm以上,那么无论是停车作业,人员走动,都还是相对安全的。有时,你在享受inner
peace的时候,会突然听到一些清脆的异响,甚至是类似于地震一样的冰面晃动。别紧张,Tanya说,那是Ice
Moving。好吧,看她并没有露出慌张的表情,我就暂且信她了。
开冰洞是门技术活儿。伐木锯的切割长度未必能够一次贯穿冰面。所以Misan会先将1.5米见方的预想洞口割成4X4的格子。然后用矛枪戳碎一两块冰。再将剩余的冰块连根掰断搬到一边,垒成一堵墙。据说这是为了告诫以后经过这里的车辆,这里有个开凿过的冰洞。
再然后,就需要十分小心地把封住冰洞最后的一层冰面戳破,待到清澈的湖水从下面涌上来,填满洞口,再铲掉剩下的碎冰,挖坑工作就圆满结束了。
这时,Dema小哥哥会拿出一卷手指粗细的安全绳。大概一百米左右。我们能不能安全的返回洞口就靠它了。下水的潜水员按职责分为两类。领绳的叫导游(Main
Diver),负责带领大家下去玩。其余的叫游客,负责跟随。大家都用快卸扣和短绳把自己连接在安全主绳上,岸上留有一个安全员负责看管安全绳,时刻需要保持安全绳张弛有度。绳子紧了,Main Diver游的累死。绳子松了,潜水员会发现安全绳坠向深处,无法知道导绳是从哪个方向来的。
既然潜水员和安全员之间需要沟通,那么就得约定好一套绳语。
当然,我觉得绳语这东西,跟RS232高低电平做通信协议一样。大家事先约定好就行,不一定需要当成死教条硬背下来。
Diver们终于穿戴整齐坐在水边了。由于之前装配装备都在温暖的桑拿房里进行,所以刚入水的时候不太可能有哪个阀门冻结。Tanya告诫我们不要在水面上冲排气和用二级头呼吸,毕竟呼吸的气体中还是有水汽的。保险起见,下水前的一刻,Dema还是会用热水浇一下每个人的二级头。
翻身下水,一阵清凉扑面而来,说好的刺痛感却迟迟没有到来(K01,你值得拥有)。不管那么多了。Main Diver点了一下人头,都到齐了。扭头向冰裂缝的方向游去。Welcome to the fantastic ice world!
我其实特别纠结如何写冰下见闻,满脑子里就只有好看两个字。还是吃了没文化的亏。欢迎有能力的小伙伴自己去体验一下再替我吟诗赠天下吧。
Main
Diver沿着冰裂缝向一个方向领航。走着走着会突然觉得裆部一紧。那是安全绳拉到头的感觉。于是扭头告诉小伙伴们,我们要回头啦。这时最后一个跟随的小伙伴变成了领航员,通常他会换到冰裂缝的另一边,沿着冰裂缝继续向前推进(注意,不是沿线往回走)。直到安全绳与冰裂缝行成一个直角,MainDiver会再次上来领航,继续沿着刚才的方向游览冰裂缝。直到安全绳再次拉到头,再按同样步骤回到洞口。所以,虽然是100米的安全绳,实际在水下游览的路程大约是400米左右。时不时的再停下来玩一会,基本上一潜的时间会持续40分钟到一个小时左右。Alex大叔因为工作的关系,最长的一潜在水里待了两个小时。
出水我认为是全程最挣扎的时刻。因为:全身上下都会冻住!连单头勾都全部冻住!
首先,我估么着全团这么多人,应该没人能有力气把100斤的装备+200斤的胖子一次从水里拖上来。所以乖乖的在水面把装备先脱掉递上去(不会水面脱双瓶装备的同学请先去苏比克训练一番)。之后踢几下脚蹼手再那么一撑,倒也能轻松的爬上来。
接下来就是我的表演时间了,让我告诉你什么是婀娜扭动的身姿。
刚从水里爬出来时身上全湿着,如果坐着脱脚蹼,几秒钟就会让干衣臀部冻在冰面上。第一次看到Judy起身,我明显听到疵啦一声撕扯。感觉干衣都要破了。
这五天以来,每天的潜点都有所不同。
第一天是在一个叫伊莲卡的小岛附近Check Dive。水深大约6~8米。沙石底长着很多绿色石柱状的贝加尔湖海绵。我还挺喜欢这个潜点的,小岛附近冰面下的水不深,有不少小鱼群在那里嬉戏。遗憾的是狗7非常不争气的在水下死机了。
第二天、第五天在一条不知名的冰裂缝附近潜水,所以潜点的名字也叫No Name。水深据说有70米+,不过反正我们是下去看冰的。所以一直是在3米内的区域活动。我的眼镜就长眠于此。
第三天的潜点在奥利洪岛最北端的Cape附近。这里的特点是冰面非常透明,非常适合从水下透过冰层拍摄一些冰面上的画面。
第四天的潜点在贝加尔湖西岸附近。主要是Tanya带我们见识一下贝加尔湖独有的一些水下物种。例如钩虾,鲑鱼什么的。趁着教练们在挖坑,我们还有机会爬上贝湖旁的山坡。本来幻想着能不能偶遇一两头熊什么的,但是细细一琢磨,碰到冬眠中醒来的熊,还真不是什么好事儿。
曲终人散
时间: 2019-02-13
地点: 奥利洪岛->伊尔库茨克
正常的行程里,最后这一天,Tanya会带团在村子里小游一番,之后慢悠悠的回到伊尔库茨克。然而我们为了能赶上下午3点回北京的飞机,只能早早的和Judy告别,踏上返程。
离开奥岛的这一段,Misan大叔没有行驶在冰面上,而是走了50公里的陆地Off
Road。其实这一段还是颇为有趣的。完全不能称作公路的冻土非铺装道路,两边隔着光秃秃的小土丘,都能远眺到冰封的湖面。8点半钟,太阳刚刚爬到30度角的位置,光线还很柔和。三菱车里充斥着Misan最爱的战斗摇滚,正是Alex这样的摄影师最喜欢的样子。反正他一路都挺high的。真的好期待他的新书。
然而一想到飘雪的故宫里,cos装的小姐姐还在等我,于是开始头疼怎么才能约到明天故宫的门票。一路都没精打采,旅行尾声综合症又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