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共账号。秉承党报评论的厚土,我们向新媒体平台伸出小小一枝,期待与您一起见证复杂而深刻的转型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孙立平社会观察  ·  孙立平:二战中的罗斯福:假如历史用另一种写法 ... ·  19 小时前  
人民日报评论  ·  经济大省何以挑大梁 | 人民时评 ·  昨天  
政事堂2019  ·  抱歉,非常难同情 35 岁没准备的人! ·  2 天前  
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  ·  中方发布新西兰副总理兼外长访华消息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评论

说起方言,劝你不要太“滇” | 睡前聊一会儿

人民日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25-02-21 21:40

正文


图片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晚上好。

“大欺小,癞疙宝”,热映的《哪吒2》中,操着一口流利“川普”的太乙真人让四川人倍感亲切,戳中了广大观众的笑点。短视频平台上,源起于一位网友把“一米六八”说成“玉米榴巴”,“玉米几”成为5G冲浪儿询问身高的新方式,滇味普通话“滇”出新境界。讲到方言,东北话的魔力广为人知,但其实,西南地区的方言同样不遑多让。作为常驻云南的四川人,今天来聊聊这件事。

《哪吒2》中的太乙真人。图源网络

都说西南地区是抽象界的“扛把子”,魔性的方言大抵有几分功劳。与其说是抽象,不如说是形象。

比如说,调侃朋友“臭美”“自作多情”时,还有什么比云南人讲“老孔雀”来得更真实呢?

又比如,见面打招呼,云南人最常用的就是“走,甩碗米线克!”一个 “甩” 字,尽显米线的丝滑和豪放的姿态。

再拿“干”字来说,不仅能 “干” 事,还能 “干” 饭、“干” 酒,意思就是尽情吃喝,甚至连 “吃饱” 都能叫 “把肚子干大”,这要是不太熟的人,还真不好意思开口。表达 “喝个痛快”“吃个痛快”,云南人一个 “干” 字就搞定。这种市井趣味,让方言里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不止云南,整个西南地区的方言,都凭借极具喜感的发音、画面感十足的比喻,自带语言艺术buff,成为整活儿利器。“雄起”是“奥利给”的本地替代,“巴适得板”是“绝绝子”的川味表达,“瓜娃子”,听起来像是在说对方傻,可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里,又透着几分宠溺。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形塑着人们的表达习惯。 从生动有趣的歇后语,到简洁实在的俗语,背后有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对生活的洞察、对社会的感悟。所以,独特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得云南话也带上了一股野性气质。贵州多山,贵州话高低起伏厉害。当地人从容不迫的生活哲学和精神状态,让四川话也沾染上几分幽默、生动气息。

夸张的修辞、大胆的比喻,方言的加持,成就了不少搞笑而不自知的“先天互联网圣体”。 许多带有方言特色的视频、民歌自带流量效应。作为普法节目的《谭谈交通》,能成为备受欢迎的“下饭综艺”,效果一半源于受访者自带笑点的口音。生动鲜活,甚至带点狂欢特质的西南方言文化,在互联网上横冲直撞的时候,与人们对这些地方的标签相呼应,成了当代人解构沉重、抵抗焦虑的一种方式。一如网友所说的那样:“生活已经够具体了,不如整点抽象的!”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每个地方的乡土文化、烟火气的市井趣味,赋予当地方言独特韵味,乃至“十里不同音”。而透过人们口口相传的方言,常常能品出饮食文化、人生态度、风土人情。不仅如此,方言中还带着特有的情感密码,比如笔者的笔名,就暗藏着家乡特有的亲昵暗号;所以有人说,做好群众工作,不仅要熟悉村情民情,也要掌握一点方言土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