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维舟
维舟的观点、评论与文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  中古史荐读|荣新江:悼念项楚先生——中国敦煌 ... ·  昨天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秦磊:清代云南科举宾兴与边疆文教治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维舟

袁隆平究竟养活了多少人?

维舟  · 公众号  ·  · 2021-05-25 12:00

正文

袁隆平(1930-2021)

(图片来源:人民网)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日前辞世,在国内激起了广泛的哀悼。一个专攻自己领域的科学家获得这么多公众的关注,这并不寻常。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形象早已突破了学术研究的小圈子,而成为一个道德楷模,甚至是一个象征。


在网上铺天盖地对他的报道中,通常都突出两个重点:一是他不为名利,生活简朴,他说“ 我没有入团,更没有入党,我不懂政治 ”,生活中只穿用便宜的衣物,说这样下田不担心弄脏;二是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让中国人不再担心挨饿。


换言之,他是一个“对人民有大功”但却不图名利的人,正可衬托如今世风日下,就像有些文章标题说的,“袁隆平养活了几亿人口,他的收入,明星看后都不敢见人!”


这或许意味着,在他身上寄托着中国人对传统上对 “国士” 的敬意:“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道德抱负,以及随之而来他的一生事业所产生的社会影响(“造福于民”)。虽然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经历了激烈的反传统思潮,但现实又一次表明,这种孕育自中国社会深层的人格特质,仍然具有打动无数人的强大力量。


在此,人们关心的并不是他的科研成就,报道中也极少提及其研究在何等程度上处于学术前沿。倒是也有人留意到,袁隆平早已是美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了,但他却 一直不曾入选 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恐怕也与他的社会抱负有关:他所致力的并非学术理论上的探索,而主要是在技术方面。


图片来源:知乎


确实,他一直想的是如何让中国人不挨饿,学术探究对此最多是手段而非目的本身;然而,对于他究竟养活了多少人,媒体上的报道也相当模糊随意:有说他“养活了14亿人”的,还有一种类似的说法称他“养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意味着全中国人),有些说是“10亿”,也有些含糊其辞说是“数亿”或“几亿”,最夸张的则说“养活了几十亿人”。


这一点,袁隆平本人应该最清楚。他在“2017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黄岛论坛”上曾说过:

全世界有50%的稻田在推广我们的杂交稻,全世界有稻田1.5亿公顷。一半种植杂交稻,每公顷增产2吨粮食,生产的1.5亿吨粮食,可多养活4亿到5亿人口。

那么中国稻田面积有多少?2018年,中国稻田面积4.53亿亩(3019万公顷),其中杂交水稻约占一半,但产量占了58%。换言之,按袁老自己给出的数字推算, 中国杂交水稻大致能每年增长3000万吨粮食,可多养活8000万至1亿人


在他去世后,新华社发布的通稿里,也称他的杂交水稻所带来的增产,多养活了8000万人,这应该是最权威的口径。这和袁隆平生前曾说过的话暗合:近几年来,他在多个场合曾说过,要推广“海水稻”,“再多养活8000万人”,而据说“他唯一的遗愿就是希望为中国增加1亿亩良田,多养活8千万人口”。


这么说,恐怕也是因为,他自己估算过杂交水稻此前推广带来的效果,又鉴于稻田面积不可能无限扩展,所以才想到去海外推广、又或在海水中种植,将自己已达成的目标再翻一倍。



当然,这样较真并不是说要否定他的成就,毕竟他本人认定的看来也是8000万人这个数字,何况多养活8000万人也已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而是想说:中国人在论述自己观点时,往往都并不求严谨。


更具误导性的是, 有时看起来是数字,但其实只是为了突出强调自己的观点 ——就像说袁老培育的杂交水稻“养活了14亿人”,并不是精确估算的结果,而只是想表达自己对他无与伦比的崇敬之情罢了。


实际上,细想一下就能明白,中国人不可能只靠袁隆平一人之力养活。国内开始大范围推广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在1976年,当时中国就已有近10亿人,他们之前可也没吃到过一口杂交水稻种出来的大米。何况他研究的毕竟只是杂交水稻,且不说全国稻田并非全都种杂交稻品种,中国人也并不都吃白米饭。


201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6.14亿吨, 其中稻米2.1亿吨,约占三分之一 ,小麦1.34亿吨,最多的倒是玉米(2.6亿吨),剩下还有豆类、薯类。在稻米中,也只有约82%是供食用的,剩下还须用作饲料等用途。




不难推想,袁隆平的设想其实也基于早年的饥荒记忆,并且是基于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这一基本前提,而不像欧美日那样转向进口粮食。他推算增产1.5亿吨可以多养活4-5亿人,也就是说,他估算每人年食用稻米高达300-375公斤,但现在人们其实根本吃不下这么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