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兴人类计划
你好不开心,我叫没烦恼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莓辣MAYLOVE  ·  为什么有些人只是闻起来,就让我很想睡? ·  2 天前  
槽值  ·  顶级富二代,都在抢着做“网红” ·  2 天前  
于小戈  ·  刚跟弟弟结婚,她的脸肿成发面馒头 ·  3 天前  
于小戈  ·  8年了,浪子回头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兴人类计划

为啥除了东北,哪都是东北人?

新兴人类计划  · 公众号  · 两性  · 2021-05-14 18:28

正文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已经大概有三四年没回家过年了。


而外出求学 + 打工的年头,大概已经超过了七八年。


这期间,我没有一天不想家, 我想念家乡的冰雕和雪,想念家乡的一句又一句东北话(其实最想的还是烤冷面和溜肉段)。


像我这样一毕业就抛弃家乡转投外地怀抱的,数不胜数。


根据最新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现实,从 2010 年到 2020 年,10年的时间,东北人口下降了 1101 万。



换句话说,东北人才流失严重,年轻人全都跑到外面去了。


我们可以在三亚、河南、山东、四川、福建等等各地见到东北的年轻人,他们可能从事着各种不同的工作,有出租车司机、有烧烤店老板、有新媒体小编...


唯独在东北,我们看不到东北年轻人。


前两年人人嘴里都念叨着逃离北上广,但北上广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繁荣。


反观东北,年轻人越来越少,可以说,除了东北,哪都是东北人。



“除了东北,哪都是东北人”这句话绝对不是空穴来风。


经常刷抖音快手的朋友应该知道,日本、美国、俄罗斯、印度等等比较大一点的国家,都快要被东北人占领了。


最有名的就是在美国的东北酱团队和独角兽团队。


就拿东北酱团队来说,他们最火的那段时间,我刷抖音基本就是看他们了,好好的一个抖音整的跟他们的朋友圈一样。


他们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内容,每天就是拍一些生活和工作中的日常,不是今天这个买车就是明天聚一起吃铁锅炖大鹅。


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业,当个网红对他们来说更多的像是一种娱乐,当然也可以当作副业来看。



至于俄罗斯,每天出现的就是俄罗斯美女了,而且比较火的那些几乎清一色的都是恋爱剧本。


每天就是遇到一个美女然后和她谈恋爱然后分手然后再遇到新的美女, 相比于美国的东北酱们稍显逊色,实在是没啥意思。


最受大家欢迎的大概就要属远在日本的扣桑了。


他的视频就是他下班后的日常生活,每天吃了什么、玩了什么、做了什么。


看似无趣的视频内容,但没事看一看还真挺有意思。



除了远赴他乡的东北人,还有很多留在了本地的东北博主。


比如百乔和万宁,都是选择了留在家乡的网红。


他们就是经常拍一些很搞笑的段子,向大家展现了什么叫做现代特色无厘头。



尽管是选择留在了家乡,但是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他们并不需要外出打工,在家就能过的很好。


东北人在网上很活跃,但是大部分还都是出去闯荡的,虽然有留在本地的年轻人,也大都是从事一些互联网行业,在哪都能干。


而让大批东北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的原因无非就两点:


1.穷

2.裙带关系复杂


裙带关系就不必多说了,虽然在哪都有,但是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哈尔滨人来说,还是觉得南方的裙带关系要轻很多。


在东北,不能说没点关系办不了事,而是说有点关系才能办成更多的事。


懂得都懂无需多说。


至于穷,简单点说就是没有很好的工作机会,工资低,没有什么发展前途。


可东三省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全国的好大哥、全世界做梦都想得到的黑土地,怎么就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了呢?


事情,还要从几十年前说起。



都说东北曾经很辉煌,但一问他们有多辉煌,那群人还真就说不出个所以然。


东北的辉煌,早从 70 年前就开始了。


简单的举个例子,1943 年,东北的重工业养活了整个国家,全国 88% 的生铁、93% 的钢材、93.3% 的电和 95% 的机械,全都出自东北。


黑龙江单单一个省,30 年的时间共运往全国煤炭 3 亿吨、木材 2.69 亿立方、原油 7.25 亿吨、粮食 6475 万吨。


共和国长子,绝非浪得虚名。



先从农业方面开始介绍。


在东北,有一个非常出名的东西叫“北大荒”,后来被叫做“北大仓”。


因为从一片荒地,变成了全国的粮仓。


建国伊始,解决全国粮食的担子落在了北大荒的肩膀上,寒地粮食专家徐一戎带着十万人来到了北大荒,后来,6 万支边青年和 80 万城市知青来到这里,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北大荒变北大仓,东北成为了全中国的粮仓。


截止到 2019 年,建国 70 年来,北大荒累计生产的粮食 7411 亿斤,向全国交售的商品粮 6060.2 亿斤。


这,就是农业上的实力。



工业上的实力更是强大,曾经做到过一个东北支援全国建设的壮举。


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就和前苏联闹掰了,人家在边境陈兵百万,导弹也都对准了主要大城市和重要军事设施,然后天天就担心和老大哥打起来。


我们的临海土地还有和国外接壤的土地太多了,都在敌人的射程范围内,于是为了备战,展开了“三线建设”的活动。


临海和与他国接壤的土地为一线,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区域就是三线,其余皆为二线。



毛主席提出,要把三线的重工业全都搞起来,其中重中之重就是攀枝花钢铁基地。


而这其中,东北可以说是主要出力者,人力物力一个劲的往外出,几十、上百万的精英骨干全部外派,很多人一辈子就再也没回过家乡。


有四川人、攀枝花人可能会知道,往上数一代人,很多都是一口东北话,他们就是当时为了建设国家,牺牲掉个人利益前往支援的伟大平民。


当时的攀枝花还是一个只有七户人家的小山村,活生生的建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城市。


那时候人们的牺牲精神是如今的我们难以想象的,为了家国大业,无数人很多年都见不到家人一次,全身心的把自己投入到了建设上,后来干脆就把家人接过来了。



可以说,攀枝花这座城市当初就是为了重工业建立起来的,这样的城市也被称为功能性城市。


这样的城市城市在东北比比皆是。


大庆、鹤岗、鞍山、抚顺等等...


以鹤岗为例,每年产煤 1000 多万吨,直接造就了 100 多万个工作岗位,也因此建立了鹤岗市政府,让鹤岗变成了城市。


可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功能性城市,成为了日后的东北衰落的隐患。



功能性城市最大的特点,就是整座城都是围绕一个国企为中心建设的,这样的国企也叫做“单位”。


也就有了那时候经常的一句问候:


“你们单位最近咋样啊?”


流行程度堪比老北京见面的“吃了没您内”。


那时候的单位可比现在的企业良心多了,管吃管住不说,医疗设计、娱乐设施、孩子上学等等需求,全都解决的一清二楚。


但最大的隐患就是,一旦单位不行了,那整座城也离罢工不远了。


东北的衰落,正是从单位的倒闭以及下岗浪潮开始的。



因为单位是直接由国家下订单,所以并没有什么扩张和提升的动力,能稳住供求就可以了。


但是一旦不被需要了、或者需求度降低了,那么问题就来了。


改革开放深入之后,全国实行市场化经济,国家不再负担单位的亏损,不能赚钱的单位只能倒闭。


于是,一大批人开始下岗了。


全国都有下岗潮,东北的影响最为严重。


东北的问题就是,官僚主义横行,办事效率低下,能拖就拖、不能拖就一刀斩,执行的问题导致下岗潮在 98 年- 01 年之间集中爆发。


还有就是因为大部分都是功能性城市,导致大家都是去单位上班,很少有自己做生意的人。


中国 1993 年到 2004 年累计下岗 3000 万人,东北占到了四分之一。


那时候东北的人口也就一亿,而这一亿人,有三千万人失去了工作,生活没了着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