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C实验室
从品牌看商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妈妈  ·  孩子身高达标吗?多高算正常?2025 ... ·  昨天  
掌上铜山  ·  一地明确:生三孩奖3万! ·  16 小时前  
掌上铜山  ·  一地明确:生三孩奖3万! ·  16 小时前  
丁香妈妈  ·  大人有脚气会传染孩子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IC实验室

雷军能有什么坏心思呢?小米200w换logo,千金难买爷开心!

IC实验室  · 公众号  ·  · 2021-04-07 13:50

正文

宣扬「流量结果论」,其实是分不清什么叫「有效传播」和「无效传播」,似乎只要有了传播就是好的。




想必大家也知道了,我们的雷总最近又刷屏了。

第一件事是因为小米要造车,雷总发表了一篇感人肺腑的演讲。

演讲里雷总倾诉了决定造车的心路历程,决定要押上人生的全部信誉,为小米汽车而战。听众无不为之感动。



差不多同一时刻张一鸣就在字节9周年内部演讲上说: 随便说All In的公司有很大问题。 好家伙,夺笋啊。

第二件事是小米换了LOGO。



号称历时三年,由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亲自操刀完成,据说花了200万。




当我看到原研哉老师的照片时,突然觉得有点眼熟。再加上他对新logo的解释: 融入东方哲学思考。 如此富有匠人精神,饱含装逼的气质。

罗老师,你不要装了。



紧接着小米的新logo就被玩坏了,主要用于各种检测视力。



也正是因为热度高,很多营销号就出来吹了 :花200w改了logo一点都不亏,血赚,因为买来了热搜。 真的是这样吗?





我发现现在有一个现象,就是流量结果论。 一切不合理的事情,只要套上「有流量」就能解释得通。

比如这次小米换logo,这些大师就会跳出来说,你笑雷总被骗了,我笑你没看懂雷总的套路,雷总花200w搞来上亿曝光,不划算吗?

其实意思很简单,雷总这波在大气层,我看穿了雷总的大气层,我这波在宇宙。

你会发现按这个思路下去,简直是装逼的万能公式,可以无限循环下去。

比如,爽子代孕。你都可以跳出来说,你以为爽子真的疯了吗?不,她是为了流量。

你想想,她只是通过曝光自己代孕,就差点搞瘫了微博,让大家知道了什么才是顶流,顺便还向大众科普了代孕的危害,这波操作难道不6吗?

接下来张碧晨和华晨宇曝光自己有孩子,你又可以说,我猜的没错的吧,他们就是看爽子曝光效果特别好,所以也赶紧出来曝光自己,拉一波流量。



一分钱不花就能上热搜,还不划算吗?这个逻辑听起来有道理,本质上就是一种结果论。

只要我说结果有效,过程就无关紧要了。

可是你仔细想想,雷老板真的缺这点曝光吗?

以小米今天的量级和雷老板的知名度,小米的logo无论换成什么样子,大家都会知道,根本不需要靠所谓花200w,然后看起来没什么改变,这种奇怪的套路来博出位。

换句话说,如果想要靠奇葩手段上热搜,雷总能选择的方式可太多了,比如真的请罗老师来设计logo,设计成这样:连200w都省了。

什么alive,东方哲学,论逼格我罗老师输过谁?所以发现了吗?如果这些人去用「流量结果论」去解释问题,在他们的逻辑里,他们总是无敌的。

因为不管你提出什么质疑,他都能说自己看得更远,了解得更多,你还是太年轻。

这也是阴谋论的底层逻辑。





宣扬「流量结果论」,其实是分不清什么叫「有效传播」和「无效传播」,似乎只要有了传播就是好的。

过去很多人说,坏名声总好过没有名声。

这句话在传播上来讲,本身没有错,但是必须加一个限定条件:在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或者本身名声就不好的时候。

我们拿明星举例。很多明星走的都是黑红的路子,就是前期拼命制造绯闻、黑点,登头条、上热榜,拼命演烂片、走红毯、博出位,就是为了快速出名。

这个时候确实是,坏名声总好过没有名声。但是没有哪个明星,会把这个套路用到死的对不对。

一旦知名度到了一个量级,团队就会帮助明星进行洗白,甚至明星为此会在这个时候,专门换一个公关团队来操作这事儿。

流量到了一个量级,要的就不是量,而是质。

大部分明星这时候的炒作方向,一定是比较美好的品质。

比如努力、善良、情商高等等,绝对绝对不会再整一些黑料。为什么?因为名声攒到这时候,就需要收割了,要变现了。

坏名声看起来有效,但是妨碍赚钱啊。

有几个品牌敢选择全身是黑点的艺人来代言啊?一直黑下去,不做有效传播,结果就是既没代言,也没戏演。

所以真正爱炒作的其实是网红,因为大部分网红一辈子也是达不到明星这个级别的,那坏名声当然比没名声强。

但但凡能上岸,他们洗起过去的黑点来,一定比谁都勤快。

记住,传播也是基于商业属性的。还是那句话,商业的基本逻辑就是挣钱,挣钱才是硬道理。 积攒一堆流量,最后没法变现,这种傻事儿谁干呀?

品牌也是一样,你会看到,特别喜欢搞事情,喜欢捆绑大品牌的,都是一些小品牌和网红品牌,这是他们的生存法则。

很多人说杜蕾斯总是在危险边缘试探,其实杜蕾斯原先的代理环时互动,对于追热点是有很严苛的标准的。 正是因为这些标准,才能让杜蕾斯常在河边走,从来不湿鞋。

结果后来杜杜换了代理,立马翻了一次车。



有些土老板,只看到了杜蕾斯的成功,没看到杜蕾斯背后的风控,就要求底下的人学着这么蹭热点,要么没效果,要么死得惨。

说回小米和雷总。小米和雷总,显然已经不在「坏名声好过没名声」的阶段了。

他们要的就是好名声,是如何继续强化小米高性价比这个心智位的同时,尝试往更高端的市场跃迁。

也就是保住现有基本盘,还要拓展自己的边界。

这几年小米的动作都离不开这个策略,所以什么花200w故意这么设计logo,就为了上个热搜这样的可能性,我觉得压根就不存在。

毕竟这么做对小米有什么帮助吗?是小米觉得自己不够出圈,还是雷总觉得自己上热搜次数不够?这个传播对小米加固自己品牌有什么用吗?

大家看到这个新logo,只会产生一种小米人傻钱多的印象,这与小米和雷总想传递的新形象,完全背道而驰。

另外,如果有人真觉得,这一切都是小米策划好的,是雷总运筹帷幄,那就是太不了解策划与执行了。

一个大型策划案,是必须做风控的,策划的效果往往很难掌控,所以逻辑链条不会设置得如此复杂。

如果按这些营销号的说法,小米的logo一盘大棋,你想想这个过程是什么样的。

小米的市场部,要提前三年找到原研哉,告诉大师你给我设计一个新logo,记住不要改动太大,要刚好改了一点,但改得还让网友觉得很有意思,并且你还能准备出一套说辞,这样我们就能上微博热搜啦! 为此我们给您准备了200w。

这要求但凡提出来,原研哉不宰了小米市场部,雷总也要亲自把市场部负责人的脑袋给拧下来。

一个典型案例就是logo界yyds,椰树牌椰汁,靠着奇葩的各种出圈。



这些策划案也是被各种复盘,但你见过哪个品牌真的敢故意这么设计,通过土味设计吸引流量吗?

这么干的品牌基本会死得很惨。

因为对营销来说,学习利用意外很重要, 但不要随便制造意外。人算不到那么准,刻意制造意外的结果,往往会带来灾难。

做策划不是写剧本、编故事, 这种中间弯弯绕绕的操作,为了得到一个不确定结果的做法,只可能存在于文学作品里,作者开了上帝视角的情况中。

这个想法, 可以继续套在阴谋论上。以后大家再碰上疑似阴谋论的,就可以用这个逻辑盘一盘 。





那小米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们可以先聊一聊,品牌为什么要换logo。

近几年特别流行换logo,比如一些奢侈品大牌,都是去繁就简,换成了相似的无衬线、大写字体:



互联网公司也是去掉不必要元素, 从拟物化变成扁平风。比如京东的狗:



YY没了浣熊:



还有以前引起轩然大波的Instagram:



甚至足球俱乐部尤文图斯换队徽:



从设计上来讲,很多文章做过总结了:更年轻化、更简洁、更符合现代潮流。

但从目的上看,换logo一般是向外界传递一个信息: 我们要做出改变了。

比如这次小米,很显然是一次企业重大转型,我们要造车了。

一家大企业换logo绝对不是小事,那么这么重要的事,由谁提出,谁拍板呢? 答案自然是企业里的话事人,放在小米,就必须是雷总。

所以logo的美观程度不重要,含义不重要,大众喜不喜欢不重要,只有雷总决定要不要,是重要的。

原研哉再牛逼那也是乙方,只要是乙方,那也得考虑甲方的意见。

在我看来,很多人以为换logo这个行为是to c的,其实不是,换logo这件事,本质是to b的, 这个b不是business,这个b是boss。

对老板来讲,换logo,体现的是自己要改变的决心。

对外,是传递信念,对内,是一封动员书,老板觉得行就是行,换logo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至于说换logo到底能不能起到想要的效果,直白点说,有时候不是设计问题,而是一种玄学。

基本所有的大品牌换logo,一开始都会被喷丑,但时间一长,也就没人在意了。

大众确实没学过美术,没有高深的审美,无非就是看个顺眼。

我相信小米内部的人第一次见到这个logo,一定跟你我一样懵逼。谁都不是神仙,谁看到这个logo的变化,第一反应不是我靠,我被晃点了啊?



但换logo这事儿,就是用来讨老板欢心的。老板觉得花200w能请原研哉来代言,logo就这样挺好的,哪个会缺心眼说: 我家隔壁邻居他儿子也能做,价格才300,要不让他试试?

所以小米换logo这事,只用为雷总负责。



只要这个设计能说服雷总,其他一切都不是问题。甚至哪怕是因为,雷总是原研哉脑残粉,心甘情愿送他200w,都没有问题。





有时候人们想问题很复杂,尤其是涉及到成功人士的时候,总会觉得,他们不管做什么事,其中必有深意。

哪怕是真犯错了,也要在背后解读点什么出来。雷总怎么会看不出来这logo的问题呢?

这个故事并不复杂,我们小学就学习过了,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衣》嘛。

所以我们再看一下,小米这次发布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宣传造车。



造车的热度高吗?挺高的,但是被这个好笑的logo盖过去了。有些文章说,利用这波logo的热度,看到的人就会继续搜小米的新闻,然后就会发现小米造车啦!

这就纯属扯淡了,这里我们祭出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小米造车有一万种方式出圈,让人们单纯地把注意力放在造车这事儿上,而不是先关注到换logo,再关注到造车这么跳跃。

所以事后这些分析文章,大体上有两种可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