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下今年两会的关注焦点。
今年GDP的增长目标是5%左右,压力其实是相当大的,一是去年的基数不低,其中2023年GDP超过了126万亿元;二是中国经济目前依旧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最明显的反应就是各行各业的内卷、产能过剩以及身边失业人数的上升;三是今年拉动经济的最主要手段“投资”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边际效益递减问题。
根据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据,今年GDP预计增速为5%左右,但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增速却分别仅预计为3.3%和0.1%,也即收入增速明显低于经济增速要求。因此,从举国的角度来说,今年的GDP增长任务相当之重。
为解决上述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其中重点支持的是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粮食能源安全、人口高质量发展等领域的建设。
根据预算报告,
今年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被纳入到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中,不计入财政赤字。
我们认为,中央政府从今年开始连续几年发行特别国债是相当理性和务实的,因为今年5%的GDP增长目标在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较大、债务负担相对较重的整体化债背景下基本是无法实现的,而要完成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则必须由政府继续扩张债务,因此特别国债的发行势在必行。
从今年发行特别国债的初衷来看,最主要的考虑是在短期内起到拉动投资、稳经济的作用,准确地说,当前政策面的重点就是稳投资。值得注意的是,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央行原副行长刘国强提到,
“化解地方债务和扩大投资存在两难境地,应适当加大宏观政策力度”,因此现在核心的焦点在于地方扩大投资的钱从何而来,或者说在不扩大债务、不加杠杆的情况下让地方政府继续扩大投资其实存在逻辑上的障碍。
市场方面猜测,今年计划发行的1万亿元特别国债大概率将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下达给地方使用,具体路径以及还本付息方式可能会参考抗疫特别国债,依资金具体用途而定。但即便如此,1万亿的特别国债要平衡全国各地的增长需求还是显得杯水车薪,怎么分、分多少到各地其实都是很大的问题。
我们最近在地方国企、城投平台“三大工程”建设的投融资业务中发现了很多让人感到意外的变化,以广州为例,高评级的国企、城投平台不多,通过发债融资的也很少,其中区镇一级的政府基本没有融资渠道,但他们今年却都背着“三大工程”的投资(建设)任务,因此当地国企、城投平台目前在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保障房建设等项目上的非标融资需求出现了爆发式地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以“三大工程”中的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项目为例,因项目实施周期本身动辄三到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尽管项目的实施主体(地方国企与城投平台)对引入社会资本有很迫切的需求,但在涉及新增地方隐性债务方面还是表现地相当警惕,比如广东区域的国企、城投平台在项目融资方面对债权类的融资(包括常规的放贷、融资租赁等)就表现地非常抗拒,由此倒逼我们这些投资机构只能通过“优先股+对赌回购”等类型的融资产品输入资金,不过永续债之类的可以做资本金并帮助政府匹配政策性贷款的融资产品,目前倒是比较受城投平台欢迎。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特别留意,自从近两年全国范围内完成了对城投定融产品的整体清理后,除了金交所定融、债权拍卖等非标融资产品外,内地很多城市的地方国企、城投平台目前在对信托、私募等涉众类募集资金的融资介入也存在一定的抗性,或许是担心融资产品期限过长导致的募集难度,又或者是担心资金募集的涉众风险。
尽管如此,当前地方国企、城投平台的融资困境却依旧摆在眼前。比如西北、西南区域有些城市的融资市场被搞得很乱,地方国企、城投平台单个工程找了多家施工单位合作,而施工单位为了抢到工程额度只能在贴息价格上互掐,由此导致一些施工单位前期谈妥贴息费用后却最终没能拿到工程量,另外参与认购融资产品的投资人、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也对节节攀升的贴息收益感到惶恐不安或无所适从,具体情况可参阅《
抢钱大战开启
》一文相关内容。
当然,就目前的形势发展而言,我们可能算是比较幸运的那类机构,因为国家今年5%的GDP增速目标意味着国企、城投还是得举债加杠杆,因此中短期内不愁没有业务可做。
更多地产及城投平台融资项目的交流和合作欢迎联系西政财富和西政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