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做書
记录出版者的努力和探索,让出版简单、有效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为你读诗  ·  蒙曼讲诗词:腹有诗书,如草之兰 ·  19 小时前  
为你读诗  ·  一缕藏香,独享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  19 小时前  
为你读诗  ·  愿花儿常开不败,你我处处逢春 ·  昨天  
为你读诗  ·  你可以回头看,但记得朝前走 ·  2 天前  
做書  ·  1月的15本新书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做書

世界现存最大的木建筑——故宫太和殿,是怎么建成的?

做書  · 公众号  · 文学  · 2020-12-24 17:31

正文

若要在故宫建筑群中择一殿作代表,非太和殿莫属。

太和殿,又称金銮殿,是世界上现存体量最大、建筑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

在帝制时代,太和殿是皇帝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册立皇后、册封太子、接受各国朝拜等等全在这里,代表一国之门面。


它被尊崇为中国古建筑营造的典范,一砖一瓦之间,都藏着古人的智慧和数不尽的过往。


有人评价道:“懂此一殿,便可知万殿。”


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太和殿总是略显神秘。


因着文物保护的需要,我们去故宫玩时,最多只能凑到太和殿大门口,远远地使劲往里面瞅两眼。


因此,我敢打包票,你肯定没有见过这样的太和殿↓



半透视的大殿外部,每一处小细节都被标了出来。

连太和殿门前广场上的“老古董”都来了个大集合和百科式介绍。


太和殿里依次都摆了啥?

给你来个上帝视角,比龙椅上的万岁爷看得都清楚。



甚至连屋顶都不放过。


透视图一放,配上专业的文字,你立马就能明白:古人所用的抬梁式木构架是啥原理,这种抬梁式木构架又是如何形成太和殿屋顶坡面的。



这些难得一见的图片,皆出自一本叫做《太和殿》的书。

它从专业的建筑视角,把故宫第一大殿——太和殿,来了个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的透彻分析。

本书作者是故宫博物院研究院专员、古建专家周乾博士,他曾参与太和殿大修工作,对太和殿的研究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常人罕有的实际修葺经验。


全书涵盖装修、柱架、斗拱、屋顶、陈设、色彩、地面和墙体、基础9个方面,细微讲解。

辅以精美难得的图片、深入浅出的语言,同时贯穿对太和殿历史的介绍,带出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是建筑、历史,甚至传统文化爱好者不可错过的好书。


有读者评论道:“图片非常详尽和精美,几乎是一砖一瓦地拆解了太和殿的所有细节,门窗、梁柱、斗拱、脊兽、地板,乃至于色彩、线条和陈设,都展示得一清二楚,比亲身去看能看到的更多、更详细。”

今天,这本《太和殿》在一条生活馆独家首发,我们把它推荐给你。

《太和殿》,现一条生活馆有售▼

限时特惠¥86 (日常销售价¥128)

特惠至12月27日23:59


集中华建筑智慧于一身的大美太和



太和殿长64米,宽37.2米,高26.6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屋顶形式为建筑等级最高的重檐庑(wǔ)殿顶,仅屋脊两端的大吻,就高达3.4米,重约4300公斤。


这般恢弘的建筑,在中华建筑史上都罕见,其背后的故事更是说不尽、道不完。


现代的老百姓去售楼处买房时,都要看看楼盘模型。


那你有没有想过,古代君主作为当时至高无上的甲方爸爸,在决定自己住什么房子之前,难道就不要过一遍模型吗?


当然要!


这些萌萌的小模型,叫做“烫样”,也称“烫胎合牌样”,指古建筑的立体模型。一般按照拟造建筑等比例缩小。


在清代,出现了制作烫样的皇家机构,叫做样式房。样式房犹如现在的建筑设计院,紫禁城古建筑烫样最开始由皇家指定的民间工匠制作。


西苑勤政殿烫样


烫样的制作包括:梁、柱、墙体、屋顶等部分,不用部分用到的原料皆不相同。比如梁和柱使用秫秸和木头,屋顶使用黄泥等等。(具体方法书里有介绍)


故宫博物院现藏烫样80余件,涵盖圆明园、颐和园、北海、中南海等多处。它们是研究紫禁城历史、文化、工艺的重要资料,也是部分古建筑修缮或复建的重要参考。


太和殿屋顶与天花之间的架空层

作为故宫第一大殿,太和殿的保温、隔热、排水技术是紫禁城古建筑中的典范。


太和殿屋顶有着优秀的保温与隔热性能,主要得益于屋顶的泥背层、架空层和挑檐做法。

太和殿屋顶泥背


厚厚的泥背层由泥背和灰背两部分组成。灰背位于木板基层(望板)之上,泥背层位于灰背之上。

二者的导热系数都比较小,这使得古建筑犹如穿上了厚厚的保暖服,温度的变化很难影响到建筑内部。


挑檐和架空层更是将光线变化的原理用到极致。


夏天早上温度较低时,太阳照进太和殿内部。随着室外温度升高,太阳照射室内的范围逐渐减小。到了正午,太阳几乎位于建筑正上方,热量无法传入建筑内部,使得屋内始终保存一丝凉意。


冬天时,太阳的路径则相反。古代建筑人的智慧,足以见得。


还有,太和殿的窗棂在图案和形状上有什么讲究?



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为何共用一个基座?



斗拱的巧妙为何人人称赞?



屋脊瑞兽的讲究。



大殿的“顶梁柱”们咋都歪歪斜斜?



让万千人为之流血争斗的皇帝龙椅,是咋做出来的?

这背后的原因,还请移步书里一探究竟。

《太和殿》,现一条生活馆有售▼

限时特惠¥86 (日常销售价¥128)

特惠至12月27日23:59


还有更多珍贵的历史故事


除了专业干货,作者还很擅长在说故事中传达知识,将厚重的历史娓娓道来。

你知道吗?1915年袁世凯篡权称帝时,他曾撤去太和殿雕龙宝座,安放了一张椅背高、座面矮的西式大椅。(据说这是为腿短的袁世凯量身制作的)

直到1959年,原来的雕龙髹漆宝座才重回太和殿。



太和殿也曾见证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发布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当时,全国设立了15个受降区。其中,日本华北方面军向中国第11战区投降的仪式,被选在了太和殿前进行,时间为当年的10月10日的10点10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