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書按: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你将多少时间留给了阅读?无论是线下的走亲访友、聚会应酬,还是层出不穷的网络热点、影视短剧,当被迫放弃自己的精神角落,加入群体的狂欢,很多人可能都要过一段远离阅读的日子。开工之后重回有书相伴的日常,应该会有一种活过来的感觉吧。经过一次春节,爱读书的人将会再一次确认:是的,我们是少数派。坚守阅读这种“古典行为”本身,一定程度上定义了我们是谁。
当然,这个春节你一定也被铺天盖地的DeepSeek刷屏,甚至会由此怀疑阅读、写作的意义。但在多次尝试之后,你可能已经对这种“知识压缩饼干”感到厌倦,更愿意通过阅读品味小玛德莱娜点心的滋味,写下只有你才能写出的文字。
经过春节的“阅读断食”,想必你对于新书已经如饥似渴了,希望这份新书榜单能够有所帮助。其中想特别向你推荐的,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保安的一本“工作日志”(《这世间一切的美》)。这本书的引进,让我们再次注意到国外“职人写作”的丰富多姿。无论是飞行员(《长空飞渡》)、图书馆员(《图书馆疗愈手记》),还是兽医(《万物有灵且美》)、木匠(《我在挪威做木匠》),各行各业都有不输专业作家的出色写作者,将工作日常娓娓道来,让我们可以如换身制服一般,用一种职业视角来打开全新的世界。而国内的“职人写作”才刚刚起步,希望有更多行业的资深人士能够拿起笔来,让我们看到短视频与自媒体爆文之外的多样人生。
作者: [德] 埃里希·凯斯特纳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明室Lucida
原作名: Fabian: Die
Geschichte eines Moralisten
译者: 李晓艳
出版年: 2025-1
经济大萧条背景下,小镇青年法比安在纸醉金迷的柏林寻找自我,经历一场荒诞又真实的清醒梦,也诉说理想主义者的迷失与坚守、绝望与微光。“如今该往何处去呢?”
用诙谐而潇洒的笔触,直击大萧条时代的焦虑与幻灭,塑造了夹杂着狂热希望与绝望的悲喜剧现场。
作者亲身经历战争和萧条的年代,精准地捕捉了萧条之后、劫难之前的疯狂世界,令人窥见伊舍伍德笔下柏林故事的崩塌场景,映照当下。
作者埃里希·凯斯特纳(1899—1974),德国著名小说家、诗人及儿童文学家,曾任联邦德国笔会主席。一生多次荣获文学大奖,包括格奥尔格·毕希纳奖和国际安徒生奖等,被誉为“德国战后儿童文学之父”。代表作有《飞翔的教室》《埃米尔擒贼记》等。《法比安》是其唯一一部自传性长篇小说,生动再现了魏玛共和国末期个人命运与社会动荡的深刻交织。
作者: [乌克兰] 安德烈·库尔科夫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原作名: Серые пчелы/Grey Bees
译者: 钟立 / 陈晓萍
出版年: 2025-2
一座位于乌克兰顿巴斯“灰色地带”的小村庄,村子只有两条街。担忧被交战双方炮火误伤,居民都撤离了,只剩下养蜂人谢尔盖·谢尔盖伊奇和他的死对头帕什卡两人留在这片缺电缺粮的荒芜之地。他们因战争化敌为友,对饮蜂蜜伏特加,日复一日度过战争边缘的荒谬日常。谢尔盖伊奇唯一关心的他的蜜蜂。当冲突的风险逐渐逼近,他决定离家,把蜜蜂带往可以安静采集花蜜的地方。
谢尔盖伊奇开车向西而行,在扎波罗热与克里米亚扎营。当人类社会因战争而遭到破坏时,蜜蜂的世界仍然由秩序和出色的生产力统治,直到他向一家鞑靼人伸出援手,这种秩序被破坏了。一个蜂箱被特工部门以检疫为由带走数日,归还后蜜蜂集体飞离蜂巢,而且似乎变成了一种奇怪的灰色。
作者: [美] 辛迪·温斯坦 / [美] 布鲁斯·米勒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薄荷实验
副标题: 一个关于文学、悲伤和大脑的故事
原作名: Finding the Right Words: A Story of Literature, Grief, and the Brain
译者: 鲍伟奇
出版年: 2025-1
“如果有人记得爱过你,这是否等同于他们仍然爱着你?”
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医学人文作品很多,而本书的特殊之处在于文学和医学两种视角的合作叙述——加州理工学院英文系教授辛迪·温斯坦借由对语言和文学的热爱来表达对父亲去世的悲伤,神经学家、加州大学记忆与衰老中心主任布鲁斯·米勒则通过剖析她的故事来解释这一切失去、遗忘和悲伤的科学原理。
辛迪深爱的父亲在她研究生时期被诊断出患有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她发现,父亲的阿尔茨海默病带来了一种“镜像效应”,不仅父亲失去了记忆,甚至作为健康人的自己也“失忆”了。在布鲁斯的帮助下,辛迪得以直面父亲患病时的那段回忆,并最终在父亲去世三十年后完成了对他的悼念。
本书以文学的优美和科学的严谨,将个人回忆录、文学以及大脑健康的科学和历史结合起来,为生活被阿尔茨海默病改变的家庭提供了一份宝贵指南,这种结合也将帮助读者获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比任何一种声音都更全面的了解。
作者:
[美] 帕特里克·布林利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
中信·回声
副标题: 我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十年
原作名: All The Beauty in the World: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nd Me
译者:
李永学
出版年: 2025-1-1
一位《纽约客》编辑,在失去挚爱的哥哥后只想逃离日常生活。于是他躲进心中最美的地方——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当一名保安,并在这里一待就是10年。在这10年里,他体会了一天站12小时的艰辛,也和形形色色的人互动,但更多的时间,是安静地、长久地面对艺术大师们的绘画,雕像,以及古老文明留下的珍宝。
这本书记录了他在艺术的滋养下穿越悲恸的10年。在博物馆当保安的10年里,他发觉这份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与生活、斗争、成长和创造有关」;对于那些被束之高阁的艺术品,任何人都有资格参与对它们的评论,不是为了得出正确答案,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头脑与心灵」。
艺术予人慰藉、令人振作,与它相伴的时刻是纯粹的,可没有人能永远待在原地。于是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放下一切,重返生活。
作者: 熊景明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万有引力
出版年: 2025-1
这部家族记忆史,透过人物的命运沉浮,展现了西南边陲城市昆明自民国至共和国近百年的风云变幻及新旧冲突,时代风暴对一个大家庭的影响,细腻地描绘了在时代巨变的潮流中,一群普通人恪守传统美德,坚守人性的美好信念,以至情至性彼此温暖,造福社会。
书中附有百余张珍贵照片,最早的老照片可追溯至1909年、1911年,大部分老照片集中在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重回逝去历史的真实现场。
作者: 李沁云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艺文志eons
出版年: 2025-1
“精神分析是心与心的一场奇遇。”
与现实生活的热闹喧腾相反,今天人们的内心常常是趋于闭锁和悲凉的。是否存在改变的可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要如何抓取那宛如岁月遗照般的记忆碎片,拼凑出有关自我的真相?要如何与幼年的自己相连通,帮助那个仍在我们内心的幽暗处无声呼喊的孩子渐渐长大?要怎样才能穿越几十年人生中最初保护我们但现在已妨碍我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自造围城,实现自由表达和自如、自洽的生活状态?
怀着对人性和人心的好奇,已经在美国拥有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的李沁云选择在34岁时重新去做学生,投身心理治疗行业,并将精神分析作为自己的一生志业。
从学徒期的被治疗体验、新手心理咨询师经历,再到作为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候选人的感悟,《心的表达》记录了沁云从2017年至今在不同阶段的思考。
“精神分析除了是一种有关人心的理论之外,更是一条实践之路:它关于临床工作者如何带着其全部的人性去接近和理解另一人的人性,如何以其自身被治愈过的、相对健康的心灵,去容纳并滋养另一个人的内心。”
作者:
小保伟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乐府文化
出版年: 2025-1
《鹤总请还钱》是根据小保伟真实经历创作的,以绘本的方式讲述了一个 关于追债和赖账的故事,一段普通人都可能经历的倒霉遭遇。画家蛙先生和朋友接到了一份工作:鹤老板委托他们为假日酒店画壁画。于是,他们跨越千山万水跑到那里,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画了七十多个房间。最后离开时,俩人已经穷得叮当响,可鹤总却根本不提工钱的事!于是,蛙先生开始了道阻且长的要账之旅……小保伟以普通人的视角切入,通过绘画排解这段灰色生活带来的苦闷,并把这段鸡飞狗跳的追债经历变成了一个幽默故事。
小保伟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是因为拿不到欠薪十分烦恼,这才决定用自己擅长的画画来排解一下忧愁。藉由这个契机,他做了很多一直想要做的创作实验:既然故事的主题是追债,就以老式账本、账簿签、账目表、复写纸的形态质感,呈现这个草根气息十足的故事,也给自己的郁闷情绪找到一个出口。《鹤总请还钱》在正式出版前,已在不少独立书店和艺术书展上亮相,吸引很多读者前来驻足翻阅。小保伟也经常把大家看绘本的照片发给鹤总看,不过人家永远都是那句:“兄弟,快了!”
作者: [美]艾丽斯·玛丽恩·杨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拜德雅
副标题: 论女性身体经验
原作名: On Female Body Experience: "Throwing Like a Girl" and Other Essays
译者: 何定照
出版年: 2025-1
《像女孩那样丢球》收录了作者就女性在现代西方社会里的身体经验所写下的文章。在书中,杨援引了多位二十世纪欧陆哲学家的观念,包括波娃、海德格、伊希迦黑、克莉丝蒂娃与梅洛庞帝,为肉身化主体性的诠释建构出严谨的分析范畴。这些文章不仅对女性身体经验做出理论性的描述,也对女性今天在自由与机会上依然蒙受的不义限制做出规范性的评断。本书以作者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性别」范畴的再思考开始。
在随后的文章中,杨讨论了各种与女性阴性相关的经验,包括隐私、家与空间,也处理了甚至连在女性主义理论里也鲜少提及的主题,例如乳房的经验、月经赋予女性生命故事的节奏,并描绘了怀孕身体的现象学以及衣物所带来的触觉愉悦。杂揉了学术研究的严谨冷静与自传体叙事的动人恳切,《像女孩那样丢球》记录了这位杰出思想家的个人生命轨迹。
作者: [法] 奥蕾莉亚·勃朗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千寻Neverend / 理想国
原作名: Tu Seras Un Homme -féministe- mon Fils !
译者: 于歌
出版年: 2025-1
我从没想过,我会生一个男孩。
我很清楚,如果我生了一个女孩,我应该教给她什么样的方法,给她树立什么样的榜样,好让她成长为一个独立自由的女性,成为一个即便面对不平等的世界也能对自己和梦想充满信心的人。
但男孩的话,就是另一回事了。
他会变成什么样的男人?未来,他会当着
路人的面用言语骚扰女孩吗?他会把三分之二的家务都留给他的伴侣吗?他会坦然接受“同工不同酬”且假装不知道这有问题吗?或者,他会成为改变现状的人之一吗?
我有一堆问题,却完全没有答案……
数十年来,我们都在关注给女孩的教育,希望她们自信、独立、自由。在学校,在大街上,在家里,我们与陈腐观念斗争,为女孩们争取与男孩同等的机会,鼓励她们克服刻板印象,捍卫平等。同时,却鲜有人注意到男孩们所受的教育也亟需改变。
奥蕾莉亚•勃朗通过采访多名专家,结合翔实的数据与实例,对长期以来被忽视的给男孩的教育展开了精彩的讨论。在本书中,她深刻剖析传统教育对男孩个性的压抑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向我们分享以正确性别观养育男孩的实践方法,与我们探讨如何在当下,以性别平等的观念养育健康、平和、平等的下一代。
作者: 迈克尔·菲什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副标题: 东京地铁与机器的人类学
原作名: An Anthropology of the Machine: Tokyo's Commuter Train Network
译者: 孟超 / 桑元峰
出版年: 2025-1
东京通勤铁路网是地球上最复杂的技术基础设施之一,塞得满满的车厢和那些遵守纪律的通勤乘客也是其中为人称道的“特色”。本书作者细致入微地透视了东京通勤铁路网,向我们展示了,融入一种一直在超负荷边缘运转的系统将如何对一个共同体带来生理和心理的严重不良影响,但与此同时,融入这种系统也创造了一种集体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有着独特的局限性和可能性。
本书是对东京通勤经验、历史和文化的一次富于创新性的民族志研究。与此同时,它也试图通过我们与技术的关系以及我们可能的生态学未来进行思考。未来,随着大城市人口增长,更多的基础设施甚至地球本身都要超负荷运转(就像东京地铁一样),我们需要思考这种运转,思考我们与这些科技设备、基础设施和机器如何共存的问题。
作者: 金寿福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品方: 浦睿文化
出版年: 2025-1
埃及学研究学者金寿福,以四十余年的研究为基础,结合最新的学界研究与考古发现,借助古埃及人留下的丰富文字、图画与实物,带领读者重新认识一个更为真切的古埃及,重构古埃及人的生命旅程。
从文明的兴起、国家起源与制度,到经济、宗教信仰、神话与神明、来世观念、墓葬习俗,再到象形文字、莎草纸和石刻上的文学、神庙与金字塔等代表性建筑……全景式展现神秘瑰丽的古埃及文明,浓缩成一幅失落文明的壮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