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楼房倒塌已经不算新闻,然而几乎没有一次会追责到盛传的
“豆腐渣”上面,而总能找到这样那样的客观理由,风也背锅、雨也背锅,甚至地下水都要背锅,从来怪不到建筑质量身上。
8
月
28
日,深圳罗湖和平新居一公寓楼发生整体倾斜,歪歪扭扭靠在了旁边的楼上,眼看就要塌了,幸亏塌势并不凶猛,楼内居民全部跑了出来,无人伤亡。
一天之内,当地组织专家迅速得出了调查结论,罗湖区委宣传部官微发布通报称,初步认为该建筑采用沉管灌注桩基础,属于摩擦桩型,且建筑下方有暗渠,由于房屋基底土层较差,在暗渠水流常年作用下造成桩周水土流失和桩身腐蚀,最终造成桩基础发生脆性破坏,导致楼体局部倾斜下沉。
是不是?
“暗渠水”光荣领责,辩解也无用。至于当初兴建时咋就没发现“土层较差”还有地下水经过等等极其重要的地勘条件,这个基本就不去追究了,虽然楼龄也不过
30
年而已,当初的开发商也都还建在,但是……总之地下水担负全部责任就对了。
当地居民也并没有义愤填膺,维权啊什么的,反而暗自窃喜。二手房信息突然火爆,整个小区都被打上
“拆迁”概念,在中介平台上坐地起价,其中一套在售的
88
平房源,一天之内涨价
60
万,中介表示“要全款,不看房直接签约”(荔枝新闻)……是哈,房都塌了,就是想看房也看不了了。
这荒诞一幕,恐怕全世界只能在我国看到。
房子塌了反而暴涨,会有哪个冤大头来买一堆不能住的瓦砾?都说房住不炒,房都不能住了还能炒?
——然而中介自信满满,称房主正在从香港赶回深圳的路上,他那边已经有五组客户在询价……看来抢着买天价渣土的接盘侠还真不少嘞。
倒塌可能没有理由,抢购一定是有理由的。根据一般的拆迁政策,住户可获得大约
1.5
倍的新房面积,或者等值的异地安置或现金补偿方案,所以这部分溢价先行体现在了“塌区房”上。
虽然不是每个老小区都有拆迁计划,但是房子塌了,政府总得管,没有计划也得排上计划
……看,老百姓多相信政府。
这些交易并非全无风险,因为标的灭失是个意外事件,政府管是肯定得管,但是未必跟普通的拆迁项目一样去管。
普通的拆迁必定基于一个简单的前提,拆旧建新有利可图。最终这些项目都要进入商业流程,开发商不是学雷锋来的,他们要算账,而且要拿大头,拆迁户不过跟着喝点肉汤。算明白了才有下家接盘土地,政府也才会积极地推进征收三通一平。利益是最大的驱动力,也是唯一的驱动力。
这座老小区貌似以六层楼为主,容积率大概
1
点几,拆建之后盖成高层小区,容积率可达
4
到
5
,盈利空间还是有的。
所幸目前经常倒塌的,也多以八九十年代砖楼为主,容积率都有提升空间。如果是近年兴建的高层住宅倒了,可能就没有开发商来接盘了,因为容积率已经很高,除非盖百米以上的摩天楼才可能盈利了。
既往的那些拆迁神话,主要来自于城中村的楼主,平房区的居民,还有近郊区的农民,他们拥有的房产容积率很低只有零点几,同时房产面积又大,因此补偿款动辄百万千万。然而城市中主流的楼房拆迁,通常只是一个改善过程,拿老旧的小房换个大一点的新房,暴富是不存在的。
拆迁实际是一个分蛋糕的过程,肉汤是第一批分的,虽然最终补偿比例大差不差,总还是会来一轮拉锯战,而居民讨价还价的唯一筹码,就是自己的房子,如今不允许强拆了,直到满意了我才搬,最后总能争取到一些略高于政策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