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讨论了非头部品牌在竞争策略上如何激活品牌势能,通过观念、策略和案例进行了详细阐述。文章指出直面用户、直面质疑、更激进理性的表达是激活品牌势能的关键,公关议题广告化、舆论激活品牌是策略框架。同时强调品牌势能被激活后,必须要有产品承接,并提供实际的营销建议。
品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尤其是非头部品牌,需要激活品牌势能来提升竞争力。品牌势能是指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度、影响力和口碑等,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激活品牌势能需要通过直面用户、直面质疑,以更激进、大胆甚至是愤怒的表达来调动情绪,让大众舆论不得不关注。同时要有底线思维,避免一味的追求大胆与尖锐而被误解为降低底线,毫无下限的广告。
通过案例解析了如何运用公关议题广告化来激活品牌势能。以上汽大众ID.3的广告为例,通过直接将敏感词作为广告内容,成功吸引注意力,形成话题,进而激活品牌势能。
成功的营销必须要有一次强有力的促销,来以产品承接流量势能,形成传播闭环。当品牌势能被激活后,需要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有诚意的价格,以承接品牌势能并转化为实际销量。
很多行业开始进入激烈竞争的模式,包括从增量转存量的众多传统行业,也包括比较热门的如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某些情况下,竞争策略就是增长策略。
当品牌处于红海竞争,且不在最头部牌桌时,应该如何破局?
大家会发现,当一个品牌有品牌势能,有话题性时,说什么大家都会关注,比如苹果、特斯拉、华为等头部品牌,当一个品牌没有品牌势能时,广告或许做的很好,甚至找了很顶流的明星,但大家还是并不关心。
今天我们从
非头部品牌
的竞争策略视角,谈谈如何激活品牌势能,希望对你有帮助。
以下、Enjoy:
一、观念:直面用户,激活品牌势能
在谈竞争策略前,我们先谈品牌势能的问题。
当品牌没有势能,不被谈论时,不管说什么做什么都会变成无效传播。比如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头部品牌有五六家,比如特斯拉、比亚迪或者华为,随便做点什么大家都会关注,都会谈论,持续有社交活力和热度。
但这五六家之外,还有几十家各种各样的新能源品牌,大部分是没有人在谈论的,如果你是这几十家品牌之一,你会怎么办?
前几天我跟一位从新能源汽车品牌离职的朋友聊天,她说他们的品牌代言人是某德艺双馨的顶流明星,我说我完全不知道啊,没印象,只知道那位明星是汽车品牌A和手机品牌H的代言人,竟然还代言过你们品牌?
我还喜欢举的例子是李宁,当年的李宁国潮本质上是激活了品牌势能,假如李宁品牌的同样一件事,在国潮火了之前做可能无人问津,在之后做可能就是热搜第一。
所以,当你在行业竞争中处于弱势角色,那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激活品牌势能,然后所有的营销会事半功倍。
那么问题变成,如何激活品牌势能?
我思考的策略是:
直面用户,直面质疑,甚至直面竞争对手,把情绪和激情调动起来,品牌需要更激进、大胆,甚至是愤怒的表达,让大众舆论不得不关注。
如果品牌处在“挑战者”位置上,应该更大胆,应该把最尖锐的东西表达出来,甚至是把“不该说”的说出来,燃起激情,甚至是带一点愤怒的激情。唯有放手一搏,才能赢得上牌桌的机会。
但是,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度”的问题,如果一味的追求大胆与尖锐,可能会被错误的理解成降低底线,毫无下限的广告,这种广告我们其实见过很多,有些也遭到舆论的强烈反噬。
所以,当挑战者要更尖锐的表达时,首先要有底线思维,不要做无下限的表达,首先要得到尊重,如果品牌失去尊重就意味着失去一切。掌握好大胆尖锐与理性尊重之间的度,其实是重建品牌势能中最难的部分。
想起我十多年前做过的某个案例,但那太久远了大家不一定能共情。最近我恰好看到上汽大众ID.3的一个广告,在社交媒体也引发了讨论,非常适合用来诠释这个策略。
二、公关议题广告化,以舆论激活品牌
通过案例讲策略,谈谈怎么做的问题。
讲实话,我觉得这几年广告圈的创意越来越保守,越来越胆小,我已经很久没有见过大胆、尖锐甚至自嘲的广告了。
我在微博看到的上汽ID.3这张平面海报,是非常典型的激活品牌势能的创意,很适合用来诠释我今天谈的策略框架。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似乎只有特斯拉、“蔚小理”,加上华为和比亚迪算得上头部品牌,其他都被跟风归类到杂牌行列。
上汽大众ID.3跟其他非头部电动汽车品牌一样,被称之为“杂牌”电车,身边如果有人买了BBA或大众丰田等传统车企的电动车,甚至被拿来嘲笑。
但实际不然,不同于其他合资电车,是在原来燃油生产线上设计修改动力系统,也就是常说的“油改电”,大众在国内花170亿打造MEB纯电平台,可以说是合资中最不该被叫“杂牌”电车的。
所以对于大众ID.3来说,在品牌层面首先要解决的,是破局“杂牌”心智,激活品牌势能。
于是,他们直接将“别叫我杂牌电车”做成巨幅海报,投放在各大城市中心大屏幕上,这震惊了一众车圈人士,我也感到震惊。避之不及的敏感词直接做成广告,这一大胆创意也为ID.3激活品牌势能,重新被看见,被谈论。
我以此为案例,从3个层面来诠释这个策略框架:
1、公关议题广告化,直面质疑
首先谈BIG IDEA——“别叫我杂牌电车”。
这就是我认为的直面用户,直面质疑的激进表达。通常用户层面在传播某个品牌负面词时,品牌官方话术中会避免提及,即便反驳也通过第三方媒体或KOL。但大众ID.3 直接自己出来叫板,还做成巨幅广告,很难不变成话题。
这并不是传统的广告口号,本质上是个公关议题,而且是极其犀利激进的议题。
大众ID.3作为非头部电车品牌,普通的广告或TVC不会引发关注,在缺乏品牌势能时,没有人听他们详细解释。而通过这样一句直面质疑,带一点愤怒的“自嘲”,成功将注意力吸引过来。
这句话本身是大创意,也是绝佳的公关议题,且是底线之上被尊重的表达。
2、传播承接投放,形成话题
我们说“请别叫我杂牌电车”是公关议题,那么在广告投放之后接公关传播则是必然。
这几天我看到很多车圈大V开始关注“杂牌”电车事件,这里面或许有一部分是品牌采买的KOL,但成功带动了更多“自来水”的参与并形成话题,让投放事件成为话题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我也发现一个更有趣的现象是,当这件事成为话题之后,包括车圈大V与普通消费者,开始认真了解大众ID这个电车品牌,比如有人说“油改电才叫杂牌,ID车型是纯电平台打造的”,还有人普及知识说“大众纯电车型销量全球第三”,在国际上是很成功的大牌电车。
这就是话题的力量,当品牌更激进的表达出圈被看见,在舆论上形成品牌势能之后,人们才开始仔细打量这个品牌,人们也才会静下心听品牌讲述产品。
3、促销承接营销,转化势能
一次成功的营销后面,必须要有一次强有力的促销,来以产品来承接流量势能,形成传播闭环。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张平面海报的信息层级,第一层信息是创意“请别叫我杂牌电车”;第二层级的信息就是促销“降个6万,交个朋友”;
第三层级的信息是卖点,并用了“挑衅”的疑问句反驳不是杂牌电车,比如“杂牌电车能手机遥控自由出入夹缝车位吗?”“杂牌电车能循环充电500次损耗不到3%吗?”这种反问激将式卖点表达反正记忆更深刻。
从品牌视角来说,激活大众情绪,重建品牌势能,当人们开始详细了解产品时,促销转化是顺势而为,也是对品牌势能流量的承接。
从用户视角来看,目光从新势力品牌转移过来,发现大众ID.3产品也不错,而且现在直降6万,国外卖30万的车现在只要11万多,品牌强,产品硬,性价比高,下单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