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陈果George
咨询顾问聊聊运营战略、信息技术、人才与领导力、社会观察、读书和旅行;本公众号为个人言论,不代表本人所服务组织的立场和观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厚朴中医  ·  筑基十一期招生开启——学习中医、厚朴筑基 ·  3 天前  
北京厚朴中医  ·  今晚19:00直播 | 筑基课程说明与探究 (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陈果George

中国企业软件不是行业不行了,而是在重塑行业跑道

陈果George  · 公众号  ·  · 2024-06-27 14:55

正文

也许是我在行业里挑起了这个话题,越来越多的业内朋友在说“中国的公有云不行了”、“中国 SaaS 不行了”、“中国企业软件行业不行了”。确实,如果用欧美的云、 SaaS、企业软件的产品标准来衡量,中国这个行业在过去这些年一直在退化——并不是厂商们不努力,也不是技术手段落后,而是西方式的SaaS 和企业软件在中国的市场需求不振。

不过,我们可能问题在于用西方对于企业计算(enterprise computing) 的传统定义,在思考中国的企业计算行业。

这里所说的企业计算,今天在西方表现为 SaaS 和 PaaS/IaaS 两种云服务形态,以及刚刚异军突起、企业应用前景还有待进一步观察的生成式 AI。

今天西方繁荣的企业计算市场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它的市场需求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经过了近百年的市场培育,企业用户对于信息管理的需求和工作习惯已经成为刚需,这些刚需支持了企业计算行业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如下图所示:

企业计算是从计算机开始的,在 50 年代电子计算机出现前(图片里的Univac 计算机,最早进入企业的电子计算机),欧美大企业以及政府统计机构已经普遍采用了机械的计算机(图片里是IBM 卡片分选机,即sorter,这是最早的自动化信息处理设备,可以说是今天数据库管理软件的机械版),为了帮助企业使用好昂贵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就出现了 EDS、埃森哲等 IT 服务公司。

70年代后,计算机硬件越来越小型化,从 DEC 的小型机到 IBM 的个人计算机。

计算机软件作为一个独立行业是 70 年代才出现,一方面美国司法机构对 IBM 的反垄断调查推进了“IBM 软硬件解绑”,另一方面,软件工程师和技术商人们发现了,标准化软件可以作为一项独立于硬件和 IT 服务而存在的可交易商品。早期软件大多数是大型机的系统管理、网络管理、信息管理,这些大机软件产品在 90 年代初被 CA 通过资本整合,而 Oracle 则是云时代出现之前最伟大的企业基础软件公司,完成了从客户机服务器时代到互联网时代的,从数据库软件、到应用服务器软件到中间件软件的行业整合。

到云时代后,开源软件改变了基础软件行业的地平线。

以 SAP 为代表的应用软件则是软件从硬件分离出来后的另一次分野,互联网出现还推动了 3Com、思科等公司开创了网络设备行业,在90 年代末期,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是做网络设备的思科,其资本市场地位相当于今天人工智能时代的 Nvida.

云时代对行业进行了重新洗牌——硬件、网络设备、基础软件等行业收敛到以 AWS、谷歌为代表的云平台上,企业软件则无一例外地变成 SaaS,传统企业计算公司云转型最成功的当属微软,横跨了所有的云服务领域。

回首企业计算产业发展史,我们发现今天欧美的 AI/SaaS/PaaS/IaaS 等跑道都有多年的技术历史根源,以及用户应用习惯的刚需。

然而中国的企业计算历史可能还不到三十年,中国企业根本就没用过机械计算机,六十年代萌芽的电子计算机用于科学和军事用途(我父亲是中国最早的计算机程序员),基本没有应用于企业。90 年代末期,虽然大型银行等机构引进 IBM 大机,实为凤毛麟角,真正中国企业计算启蒙应该是当时以 dBase、Foxpro、Delphi、VB 编程为代表的微机软件。2005 年开始出现的 ERP 热掀起了企业计算的规模化,而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对中国企业计算行业的革命性影响,可以于 80 年代末 IBM个人计算机对美国企业计算行业的影响相提并论。

不同的产业发展历史,使得中国和欧美的企业计算有些显著不同的特点,例如:

* 对信息进行结构化管理的“数据库”是企业计算的基础,其应用源自电子计算机出现之前的机械计算机,这使得对信息的结构化,成为企业计算的用户默认的工作习惯和思维方式。然而中国并没有这些历史,大多数用户最早接触到的企业信息工具是手机和微信,其信息处理是非结构化的文本、语音形式,很多中国企业困扰于“数据治理”,这就像用惯了筷子,再怎么用叉子也会觉得别扭。说极端点,真正的中国式企业计算,就不需反人性的数据治理——我就没见中国公司有几个把数据给治理清楚过,因为这本来就不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而是洋人的操作。

* 不仅对信息的结构化,中外对工作结构化的习惯也不同。结构化的工作就是“业务流程”,这种方式来自于工业化时代发展到最高峰,为解决造成社会危机的劳资冲突而产生的科学管理和工作简化( work simplification );而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改革开放后创业成功的很大一部分企业家都是农民企业家,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社会结构,都和工业化协作、劳资关系有着区别,这是为啥“阿米巴”比业务流程更受企业家欢迎的原因,表现在企业计算技术上就是:平台式工作分配和利益分配(美团、贝壳)超越中心化计划和预算驱动的西方式组织管理,微信上拉个群讨论问题、比操作业务流程更具组织效率。

* 西方强调“计划、执行、分析”的闭环,因而企业计算模式相应表现为设定定量化标准、记录活动产生数据、对数据分析产生洞察。中国面对不确定的环境和对于快速致富的渴望,信仰“先干了再说,摸着石头过河;碰到问题,就解决问题”,为什么欧美很普及的供应链计划优化类软件在中国很难卖,因为欧美社会人员不能随便加班,所以产能是个约束条件,遇到超越产能的需求,就必须事先计划好,而中国企业信奉“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无限制的加班可以克服产能约束,不仅中国最优秀的企业们都让干部签“奋斗者协议”, 896 工作制是常态,产能直接拉满。

所以总结来说,中西的企业计算差别是:

-重自然语言,轻结构化数据

-重现实问题解决,轻历史数据积累

-重人类决策,轻机器决策

-重社会关系,轻规则分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