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此诗描述了雪景的幽美和静寂,并表达了诗人在雪中思念友人的情感。全文通过描绘寒夜更点、明镜中的衰老容颜、风惊翠竹、雪满山景以及深巷静谧等场景,营造出一种清寥深远的意境。最后使用袁安卧雪的典故喻指胡居士,表达了对这位贤达固穷守志的胡居士的仰慕与忆念。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诗歌的主题情感
表达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中雪中忆友的情感,营造出一种清寥深远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对胡居士的仰慕与忆念。
关键观点2: 诗中的关键场景描述
诗中通过描绘寒夜更点、明镜中的衰老容颜、风惊翠竹、雪满山景以及深巷静谧等场景,营造出一种意境空阔且深远的感觉。
关键观点3: 诗歌的艺术手法
使用典故如袁安卧雪来喻指胡居士,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使诗歌达到艺术性上的高度。
正文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唐】王维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胡居士:古代称信佛而不出家的人为居士,也指隐者。
寒更:寒夜的更点。晓箭:拂晓时漏壶中指示时刻的箭,常借指凌晨这段时间。箭,古代计时仪器漏壶中的箭标,上面刻有度数,随着漏壶里的水不断下滴,箭标上的刻度依次显露出来,依据时刻报更。
清镜:明镜。衰颜:衰老的容颜。
牖(yǒu):窗户。古时“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
洒空:指下雪。《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在下雪时把子侄们聚在一起,问他们雪下得和什么东西相似,侄子谢朗应声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
积素:积雪。广庭:宽阔的厅堂。引申为公开的场所。
袁安:东汉大臣。字邵公(《袁安碑》作召公)。汝南汝阴(今河南商水西北)人。为人公平、正直。有一年大雪下了一丈多深,穷人都扫雪出来讨饭,只有袁安家门前被雪封住。洛阳令以为他已冻死,命人扫雪而入,却见他躺在床上睡觉。问他为什么不出去,他说:“大雪天大家都在挨饿,不该去求人。”这里用以指胡居士。
翛(xiāo)然:一任自然,无拘无束貌。
此诗被清人王士祯推崇为雪诗作品中的上乘之作。诗前六句写山居的静寂,雪景的清幽,结尾处的对雪怀人之情,就是在雪中思友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自然地触发出来的。
“寒更”对“清镜”,“清镜览衰颜”有迟暮之感。颔联写开门所见,先倒叙一笔夜来听到的响动:“隔牖风惊竹”,然后反扣眼前所见的景象:“开门雪满山”,诗情跌宕起伏,奇趣横生。“满”字形象地写出了雪景对诗人的视觉冲击,诗人不禁观赏起雪景,也就引出了下两句:“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尾联用袁安卧雪的典故喻胡居士,以想象的手法十分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对这位贤达而固穷守志的胡居士的仰慕与忆念。
中间二联是写雪景的名句。先从听觉着笔,写他夜里隔着窗子听见风吹动竹子的声响;接着写视觉所见:清晨开门一看,才发觉皑皑白雪已铺满了山头。“风听竹”有声,“雪满山”有色,境界空阔,又紧扣着诗人隔窗“听”和开门“看”的动作神态,一惊一叹的内心感受,这就使人如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