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5
月,网易有道
CEO
周枫在
“
子曰
”
教育大模型媒体交流会上宣布,经过长时间在软硬件端的
AI
场景测试后,新一代
AI
全科学习助手
“
有道小
P”
正式以独立
APP
的新身份,上线各大应用商店。
周枫
在当时
对多知强调,有道想让小
P
从此成为无所不在的
AI
全科学习助手。
上周四,有道小
P
产品负责人王晓航在多知第
46
期
OpenTalk
线下沙龙活动上梳理了小
P
诞生至今
曾
走过的关键节点,以及小
P
成长过程中团队所经历的取舍,王晓航分享道:
“
有道小
P
不是横空出世的产品,也不是有道公司憋出来的
'
大招
'
,它作为
AI
学习助手,从今年以来就开始在公司内部各个平台落地、服务用户,经过了一定市场验证也积累了一定规模的用户沉淀。
”
“
在我们未来的规划里
,
App
不是终点,未来的小
P
会变得更强,会进入
到
更多的需求场景
里服务用户
。
”
“
小
P
会不断进行能力的迭代,它会变成一个无处不在的智能学习助手。
”
“
大模型一日千里,未来正在被颠覆。
”
……
以下为王晓航分享全文,多知编辑整理。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主办方的邀请,很开心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在这里进行交流。
在刚开始知道
要来
做这个分享的时候,多知的记者朋友和我说现场也会有我们的友商,当时我觉得挺惊喜的,作为从业人员,我们非常期待、也很希望有这样的机会能和大家一起沟通交流,聊聊行业、聊聊产品。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
AIGC
时代,用户到底需要一款什么样的学习产品。
提起小
P
这个名字,可能业内的
朋友会比较
耳熟,但之前大家见到的都不是独立
APP
这样的形态,更多是搭载在有道多个产品形态上的一个功能。
今年
3
月份,我们在有道词典上线了小
P
,主要是提供语言学习和
AI
答疑的服务;在
我们
最新推出的
有道
词典笔
X7
中
,我们也搭载了小
P
作为核心功能提供给用户。
6
月份,小
P
的独立
APP
正式上线,并在
7
月初参加了上海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正式对外亮相。
所以有道小
P
不是横空出世的产品,也不是有道公司憋出来的
“
大招
”
,它作为
AI
学习助手,今年以来
陆续落地在了我们的一系列
软硬件
中
,比如
有道词典笔、有道词典,在这个过程中
经过了一定
的
市场验证
、
也积累了一定规模的用户沉淀
,
同时经历了很多轮的技术方案和大模型升级。
所以我们考虑,是时候让小
P
进入更大的使用场景,去面对更庞大的用户群和更高频次调用的考验。
我们希望小
P
的服务能够做到更专业,更地道;使用起来更有个性化,更智能;成为一款功能更强大的学习助手。
在启动小
P
这个项目之前,我们内部做了大量的用户摸底,针对中国家庭中普遍存在的各种学习、辅导作业的场景,进行调研。
我相信
在座各位有很多也是家长,你们在家
给孩子辅导作业时
估计
也经常
是
鸡飞狗跳
的状态。我们总结了几个
孩子和家长日常普遍都会遇到的问题和痛点:
痛点一,孩子遇到有些题目不会做,然后家长辅导困难,或者没有时间辅导。
痛点二,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孩子最大的问题不是不会学习,是不知道为什么学不会、如何才能学会。而家长呢,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学育人训练,对辅导孩子没有科学的方法。
痛点三,孩子遇到不会的题目,答疑解惑,需要帮助,需要求助于老师、家长、同学,但不是时时刻刻都能寻求到帮助。
痛点四,对知识点掌握不够,没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后续再重新了解并熟练掌握的机会不多。
通过深入理解这些痛点后我们发现:学生除了在校园里与老师面对面进行学习,课后自习自学的需求真实存在且大量存在,对知识点没有熟练掌握,以及掌握不够、没听懂是学生群体普遍的痛点。
一个时时刻刻,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咨询和辅导的学习助手,能够不厌其烦始终耐心细致的与他进行沟通交流,真实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认为有道小
P
应该具备的能力,也是
AI
行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我重点想和大家聊一下
“
全科答疑
”
,这是有道小
P
最核心的
功能
。
有道多年以来专注于教育赛道,我们内部沉淀下来的各个学科、各个学段,庞大,丰富的知识库,我们对它进行了整合,优化,加上教育大模型的能力,我们对
全科
答疑
功能
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设计。
它做到了两点:
一是
全科,小
P
具备
对小初高各门学科,各个学段全面覆盖
的能力
。
二是
答疑,我们
对各类题型的解析、解答流程进行了专门处理,
小
P
能
根据用户当前
的
学段
以及掌握的知识水平
,
来针对性地
来进行
辅导
。
如前面我提到的一个点,学生用户最大的问题不是不会学习,是不知道为什么学不会,如何才能学会,我们做的是引导他主动发现问题、定位问题、解决问题。
小
P
的每一次解答流程,都是先提出相关的知识点,这道题包含的考点,运用到哪些公式,让用户先有思路进行思考,再进行一步步的引导和解答。
先出解析再给答案,是
小
P
最主要的特点。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可以
让学生
去理解
这道题该怎么
去思考,而不是只求一个答案
;
包括
通过这种形式,
家长们在辅导过程中也
能快速
理解
解题流程,知道怎么一步步
地拆解问题并
传授给孩子
。
我们将大模型的多轮问答
能力
和
答疑
流程相结合,通过问答
的
对话形式,让用户去提问
、去追问,小
P
可以
对
他们
不理解的地方
反复
解答,如果用户不知道怎么问,小
P
还
可以
有一些发散性的提示
“
猜你想问
”,去引
导用户提问,
直到让用户
把这道题真正学透。
我们追求的目的
,
是让孩子学会一道题,最终学会一类题,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为了实现
这些
,我们
也
投入了很多精力
在背后的
知识库和教学方法
的
打磨
上。
比如
学段的差异
,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对知识
点
的掌握
和运用程度、以及
学习的方法都不一样,所以我们
针对
不同学段的
答疑
方式,解题策略
的
模型
设计上
都专门做了
适配,通过提供个性化的回答,满足
不同学生用户
对
学习答疑的
诉求,那
比如有些孩子对题目的知识点掌握程度不高,我们会提供更详细的
答疑
流程,而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我们提供简洁,高效的解题方法。
小
P
的回答,因人而异,
更具个
性化。
下面,
我也给大家介绍下有道小
P
的其他功能。
AI
查词,是小
P
在有道词典
内
落地的
主要功能
形式
。
我们都知道词典用户的核心刚需,一个查词,一个翻译
。那
在
AI
查词的场景中,我们做了区别于传统查词的改造
,让用户在
体验上更加简洁高效
。
我们
把基于单个查词的数据进行了归类梳理,让用户
在
查完一个单词之后,对延伸的学习需
求
—
—比如说词性、同义词、反义词等等,通过小
P
的
多轮、不断发散的交互,让用户从
“
被动检索
”
变为
“
主动探索
”
,从而获得更好的体验和效果。
另一个功能:
AI
翻译。
我们认为大模型天然就适合做语
言
类的工作
,尤其是在教育
垂类
大模型能力不断提升的
技术大背景中
,翻译这个场景
下的
语法纠错、句子润色、
AI
扩写
等功能,大模型的
表现都
相当
优秀。
文档翻译
、
学术论文翻译
、
图片翻译
…
这些细分
的翻译
场景,我们的
大
模型都在不断优化
和
提升用户的体验
,
在有道词典上
也
是用户使用
率很高
的功能
。
这既说明
翻译面临
广大的用户需求,同时也证明用户对我们大模型能力的认可。
所以,在小
P
的独立
APP
上我们也把这两个核心功能也加了进来,丰富
学习
助手
的
功能属性,更好地适配用户的需求。
在产品
设计
初期
,我们内部
进行了很多的思考
,
就和
这次
的主题一样,
“
我们
到底
要做什么样的
AIGC
产品
”。
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刚开始
其实
我们的产品形态不是这样的,想做的方向也不是现在这样的,内部进行了大量的讨论,是做一个多种智能体的聚合产品,类似市场上大家常见的那种;还是做带有社交属性的学伴产品,我们甚至做了一个基于
Live 2D
的人物角色,想通过二次元的形式
来
破圈推广
。
在项目启动的初期,这种论证,尝试,给产品团队,研发团队,视觉设计团队带来了很多挑战。方案变了又变改了又改,最终
我们内部还是觉得需要
聚焦
。在进行了很多深度又漫长的用户调研以后,我们选择了
“
全科答疑
”
,我们
想要
做一
款
AIGC
产品
来解决我们熟悉的、一直陪伴的
K12
用户和家长
群体
的痛点。
我们
开始
从用户使用习惯
、
使用场景来寻找机会,有道自身
的
产品
矩阵
丰富,
覆盖了
k12-
大学生
-
成人,几乎是全年龄的学习者
群体
,所以积淀了很多对于
不同
学段
用户需求
的认知和思考
。
在子曰
教育大模型不断升级优化
的基础上
,我们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做一个
AI
老师,或者叫
AI
学习助手
——
解决传统学习场景下的人力密集型问题、解决家长辅导孩子的问题、解决孩子课后自习自学,完成作业和答疑解惑的问题,这里涉及到三点思考和判断:
第一是全科答疑
;
这个功能其实
对
你背后的
教研内容资源
、教学方式的理解
要求
非常
高,这也是通用大模型和
教育
垂直大模型
很大的
区别
。
有道深耕教育领域多年,我们的能力和过往对用户、对教育认知的沉淀,决定了我们天然适合
做教育垂直行业的
AIGC
产品。
第二是
市场验证和用户认可。
从小
P
开始落
地
到
学习
机到
上线
至
词典
内部再到落地词典笔新品
,我们
也
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数据变化。
首先
,
小
P
相关
AI
功能的使用人数涨幅明显,使用规模不断扩大,这说明用户对于更智能、更专业、更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是认可的。
其次
,小
P
的推出带动
了我们会员收入的增长,反映出用户愿意为更高质量的服务体验买单,同时也印证了小P所代表的大模型知识问答能力,确实有非常大的场景拓展可能性和巨大增长潜力。
同时,在我们的硬件产品中,我们也看见了小
P
落地多端的巨大可能性。
在
我们新品
有道词典笔
x7
上市的第一个月,
用户使用小
P
全科答疑功
能
的次数
近
200
万
次
,成为仅次于
查词
翻译的第二大最常用功能。
第三是
需求依然存在且机会较大。
我
们在用户的实际场景中,看到了两个强劲的需求:英语口语和家庭辅导。在
英语口语场景
中,
我们去年推出了
Hi Echo
即全球首个虚拟人口语教练;而面对家庭辅导的难题,在经过内部多轮实验论证和落地的数据反馈,我们觉得小
P
这样的形式
是
目前不错的
解决方案。
我们也想借这个
场合
,和大家聊聊未来,聊聊教育行业的前景。
目前,小
P
已经在有道词典笔
、
AI
学习机
等硬件产品落地,在我们的规划中,
APP
不是终点,未来小
P
会变得更强、进入更多需求场景。
小
P
的能力还在持续延伸,不断进行能力嫁接和迭代,
成为
无处不在、随时响应的
AI
学习助手。
当前的小
P
,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