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好胳膊好腿不如好嘴。
提到主持界的“名嘴”,你会不会想到何炅?
何老师出道几十年,一直是舞台上不可或缺的存在。
因为太会“说话”,他还被撒贝宁称为“职业生涯唯一的假想敌”。
10月16日,#何炅金鹰奖提名#冲上热搜!
颁奖晚会将于10月20日19:30播出。
我查了一下,“金鹰奖”全称“中国电视金鹰奖”,是与“飞天奖”齐名的中国最高级别电视大奖。而且,
何老师已经拿过两次金鹰奖优秀主持人奖,还连续多年主持了金鹰奖颁奖典礼。
讲真,我和儿子都是看着何老师的节目长大的。他给我们带来的欢乐数也数不清,而且还让我们明白,优秀的表达能力有多重要。
像表达力这样的基础技能,真的是孩子们从小就应该努力学习和追求的。
我们大人与其过度关注学习成绩,还不如早点帮孩子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
尤其是在时间相对宽裕的小学阶段,如果我们能多花些心思去锻炼孩子的表达力,Ta后面的后劲反而会更大,应试之路也会走得更顺。
“我教了坟墓一样的班级……”
一位资深老师在网上吐槽说:
“我的班级就像一个坟墓。早读静悄悄,有的同学甚至睡着了。提问时也是寂静无声,几乎只有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眼神迷茫……”
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也曾表达过类似的心痛。他说,国内许多的高材生,他们在专业上非常突出,但除了自己狭窄的专业,就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
想想看,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强调内敛和含蓄,不太鼓励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同属东方文化的日本,在这一点上和我们挺像的,而这也让中日两国的学生在雅思考试中有点吃亏。
在刚刚出炉的2023-2024年A类雅思成绩全球排行榜上,
国内学生的口语均分和日本一样,排名倒数第一。
前几天,我在微博上刷到一位天使投资人的分享——
他问:“如果有两个项目创始人,一个能说,一个会干,你会投资给谁?”
回答是:“
我会投给会说的。
因为会说的拿到钱后,自然能说服会干的人来帮助他实现梦想。”
不得不说,好的语言是有魔法的。说话富有感染力、煽动力的人,更容易获得别人好感和传统意义上的成功。
而表达能力弱的,有时候确实会比较吃亏。
特别是孩子上小学的时候,不仅容易在学校受委屈,老师问起来也解释不清。
孩子敢不敢说,会不会说,这些都直接关系到Ta上学的体验、人际关系,以及能否顺利地融入班集体。
虽然传统文化教育我们要“多做事,少说话”,但激烈的竞争环境也告诉我们,口才好的孩子,更容易脱颖而出,往往也更加好命。
为什么许多老外看起来都是社牛?
显然,我们的表达方式,和其他文化比起来,有点过于低调和被动了。
在西方教育里,表达力是一个专门的学科,也是一种基本的生存技能。孩子从小就被鼓励发表观点、参与讨论甚至辩论。锻炼公众演讲能力的课程,也会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在美国
,从选美到总统竞选,哪个竞选者不是靠口才拉票?而且,藤校一直以来都对有着辩论经验的申请人青睐有加。
在英国
,戏剧是孩子的必修课之一。在舞台上排练,不是为了培养艺术表演家,而是为了教会孩子沟通和表达情感。
再说说比较接近西方人的
印度
孩子。他们的性格大多比较外向,上课敢于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哪怕想法还不够成熟,但他们认为“我的声音值得被听见”。
一位印度企业家在《他乡的童年》里说过:
中国人真的很擅长“完成”事情,不像我们印度人这么能言善辩。印度人从不羞于表达意见,即便这些意见只是考虑了一半,印度人不会等待自己有了非常完美的想法,才开始去做。
虽然印度孩子的英语口音常常被人嘲笑,但这一点也不妨碍他们的“迷之自信”。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正是我们的孩子需要学习的。
而且,流畅地表达和输出观点,也可以
帮助孩子提高升学成绩
。
出国留学的面试,就特别看重孩子讲故事的能力。
孩子能把自己的成长经历讲得有滋有味,这在面试官看来是妥妥的加分项。
据我所知,不少国际学校开设了英语戏剧、中英文辩论、播音主持等选修课/社团,培养孩子“双母语”的交流能力,鼓励孩子参加辩论比赛或者模联活动,在中西方文化间自由切换。
而体制内的升学考试,也越来越喜欢考生活里的真事情、真问题。
能快速思考,且把想法转换成文字,算是现在学霸的基本功。
还有,
想要在目前火出圈的科创比赛上拿奖,作品和演示同样重要!
展示自己的科技杰作,就像参加一场路演:孩子的表达需要有逻辑、有说服力,才能争取到评委的认同。
哪怕孩子的成绩普普通通,在这个人人都能发声的自媒体时代,出色的表达力也可以成为“杀手锏”,给孩子的未来托底。
能说会道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练出来的?
千万别觉得孩子长大了,表达能力自然就会好起来。其实,它是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训练和培养的。
那应该如何培养呢?
不同年级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我们可以
从语文新课标里找到答案
——
1-2年级:大胆开口,主动分享自己的见闻
3-4年级:尝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学会有效沟通
5-6年级:开始有中心、有依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
我还发现,现在不少学校从小学开始会有很多
视频作业、小组活动、ppt展示活动
等,我们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这些活动,必要的时候可以在家排练好。
但是话说回来,公立学校一个班里的孩子比较多,展示机会相对较少。老师通常会挑选表达力好的孩子走到台前,大多数的孩子只能在演讲、辩论等活动中作为气氛担当,坐在一旁默默鼓掌。
所以,
体制内的家长更应该在家里多给孩子创造“说话”的机会。
麻省理工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
孩子和大人聊天越多,他们大脑里掌管语言的那部分就越活跃。
因为,孩子是天生的社交型学习者。他们说话的本事,大都是从大人那里学来的。
一方面,大人要多和孩子聊真事,特别是一些大事。
像世界局势、国家大事、社会热点等等,甭管想没想好,先鼓励孩子想到什么说什么。大事都敢表达想法了,那么遇到小事当然也能侃侃而谈啦。
另一方面,大人要多带孩子见真人。
比如聚会、结账、修东西、取快递这些事情,都可以叫上孩子,让Ta和不同的人说话。
除了有意识地让孩子多说话,我们还要注意
两个关键要点——
表达自信
家里轻松自在,更容易增强孩子的表达自信。
可以设定一个
晚餐分享时间
。每个人分享白天看见或者听到的事情,观点不一样时,还可以开启辩论模式,让聊天更有含金量。
睡前故事可以改成故事接龙
。大人、孩子一人一句编故事,或者鼓励孩子复述听到的故事。
还可以
和孩子玩cosplay
,孩子当老师,大人演学生。就算孩子表现得幼稚可笑,你也要认真倾听,最好还能时不时地提问、讨论一番。孩子当小老师的经历,会带给Ta莫大的表达自信。
语言逻辑
和孩子聊天时,我们自己要多用
条理性词汇
。
比如表达因果关系的“因为......所以......”,表达转折关系的“虽然……但是”,表达先后顺序的“首先、其次、然后、最后”等。
除了多用连接词和顺序词,还可以教会孩子一些说话的套路,让Ta的话更有说服力。
比如,
别人说感受,娃说感受+细节;别人说事实,娃说事实+建议;别人说观点,娃说观点+论据。
当然,还有
两个小技巧
可以让孩子的表达更加从容,并且富有感染力。
第一,注意眼神和肢体动作。
站立时自然放松,运用适当的手势,眼睛不要盯着一个地方,要和听众保持眼神交流。
第二,先组织好语言再表达。
孩子说话颠三倒四,或者磕磕巴巴,可能并不是思维跟不上,而是嘴巴跟不上。说话前深吸一口气,把气先沉下来,想好要说什么再开口,慢慢语言的条理性就会好起来。
最后提醒一嘴,提高表达力除了使用一些外在的技巧,更重要的是
少看视频多阅读
。
短视频看多了,可能会破坏孩子的思考和表达。
想象一下,脱口而出的竟是网络流行语,思考问题时会很容易短路。但多阅读就不一样了,它能让肚子里有更多的东西,碰到什么话题,都能和别人聊上两句。
所以说,
“嘴上功夫”虽然重要,但背后支撑起这一切的,其实是阅读量、思维力和创造力。
那些会表达的人,哪个不是会提问、会演讲、会思考呢?
姐妹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培养孩子的表达力吧。
孩子不需要拥有何炅那样的三寸不烂之舌,但至少应该准确、清晰、有感染力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随着中国从制作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创新强国,我们更加需要向世界输出中国文化。
因此,
既有国际化视野,又能用双语讲好中国故事,还能讲得比AI更有人情味儿
的孩子,一定是一支“潜力股”。
这样的“巧嘴”孩子,将来也一定会超级“抢手”。
怎么提高孩子的表达力?
评论区来一起聊聊吧!
戳蓝字领资源:
姐妹们有商品、育儿等方面的
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找
“大管家
”
,
她
贴心又靠谱,
包解决,包满意
!